工人日报:有机食品不能沦为“有玄机食品”

《工人日报:有机食品不能沦为“有玄机食品”》,对,你要找的就是这篇文章啦,傻大方资讯小编为了帮你找到这篇文章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

正文开始:





近日,央视记者在一家知名全国连锁超市看到,这里销售的蔬菜有两种规格,一边是散装的普通菜,一边是冷藏货架盒装的精品菜。有机菜的价格普遍比散装普通菜高出五六倍甚至十多倍,但购买的人不少。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有机食品趋之若鹜。在不少人心目中,有机就是生活品质和环境友好的代名词,意味着更天然、环保、健康、安全。然而,现实中,有机食品背后却大有玄机,想买到真正的有机食品并不容易。





有关有机产品的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应在销售场所设立有机产品销售专区或陈列专柜,并与非有机产品销售区、柜分开。然而,一些超市故意将有机菜和普通菜混在一起卖,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会误把“李鬼”当“李逵”。





而且,即便贴了“有机标”的蔬菜,也不能保证“货真”。报道中,央视记者购买了某品牌的胡萝卜等有机蔬菜,根据查询有机码找到生产基地。诡异的是,该基地根本没有种植胡萝卜。更令人诧异的是,在该生产基地,藏有大量本不该出现的化肥和尿素。而记者购买的几种有机菜均检测出多种有机生产中禁用的农药残留。





也就是说,在所谓有机食品专区,你买到的很有可能是低质高价的普通蔬菜,有些纯属“挂羊头卖狗肉”。这无疑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损害了有机食品认证的公信力。





我国有机食品在过去10年间增长了500多倍。但繁荣表象下,有机产品的真实性问题成为一大隐患。究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重认证、轻管理”的畸形发展。一些认证机构只是忙于收钱发证,疏于后期的跟踪检查,每年一两次的检测也多为走走过场,甚至有意为违规企业签字背书。





根据《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获证产品的认证委托人提供虚假信息、违规使用禁用物质、超范围使用有机认证标志,或者出现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的,认证机构5年内不得受理该企业及其生产基地、加工场所的有机产品认证委托。”但现实中,认证机构因此被监管部门查处的情况并不多。这种“隔墙扔砖”的小概率风险不足以遏制逐利的冲动。





有机食品不能沦为“有玄机食品”,保证有机食品名副其实,才能有效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监管,依法查处相关企业的违规行为,提高造假成本。同时,要厘清认证机构的责任,一旦发现其把关不严、纵容造假,也要让其付出必要的代价,甚至取消其认证资格,倒逼认证机构当好“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