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科院龙芯CPU首席科学家:中国自主CPU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
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经济网 www.ceweekly.cn
责编:陈惟杉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7期)
4月16日,美国商务部网站发布公告,7年内禁止美国企业向中兴通讯出口任何技术、产品。此公告发布之后,引发了全球业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中国在芯片领域的缺憾更是引发了国内各界的反思、讨论。
其实,如今国内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所使用的芯片大部分是国产品牌,但在通信、工业等领域,国产芯片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
比如人们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电脑内的CPU(中央处理器)就是芯片中的一种,是芯片研发领域中难度最大的一类芯片,目前CPU市场也几乎被英特尔与AMD两家公司垄断。
中国从未放弃自主CPU的研制。其中有代表性的研发产品之一便是2001年开始研制的龙芯处理器。到2016年10月,龙芯3A000处理器已研制成功。
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曾在2016年底撰写过一篇长达2万字的长文,详述龙芯15年的研发过程。现摘要刊发此文,希望通过回溯龙芯CPU的发展之路,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芯片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视觉中国
龙芯CPU 15年研发历程
文| 中国科学院龙芯CPU首席科学家、龙芯中科总裁 胡伟武
>
>
龙芯2E为继续支持自主CPU研发打下了基础
2006年9月13日,以长征胜利70周年命名为CZ70的龙芯2E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亲自参加了龙芯2E的验收会。龙芯2E的研制是“十五”末国家863计划紧急安排的一个任务。当时“汉芯”造假事件被曝光,加上“十五”863计划早期支持的龙芯2C没有达到合同要求的SPEC CPU2000分值300分的目标,自主处理器研发受到普遍质疑。
2005年4月,科技部高新司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到2005年年底前能不能完成863计划“十五”初制定的主频1GHz、SPEC CPU2000分值达到500分的目标。我说剩下不到一年时间,肯定来不及。他说根据有关规定,项目时间到期后三个月内(即2006年3月底前)提出验收申请就算按时完成。我硬着头皮接了该任务,因为我知道如果“十五”的任务完不成,那“十一五”国家是不是还支持自主CPU研发就成问题。经过艰苦的努力,龙芯2E在2005年11月底交付流片(把设计好的技术文件交给芯片生产厂家进行生产),2006年3月18日流片成功,达到了技术指标。虽然达到这些指标有些勉强(SPEC CPU2000分值达到500分是计算所的编译组做了很多编译优化实现的,但SPEC CPU的测试是允许进行编译优化的),但毕竟完成了指标。
龙芯2E的意义从徐冠华部长参加完验收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可以看出:龙芯2E的成功表明,我国在“十五”期间安排的自主CPU研发是成功的。这也为“十一五”期间国家继续支持自主CPU研发打下了基础。
>
>
“不能以任何经费的理由放缓龙芯3号的研制”
2005年深秋,利用龙芯2E流片后等待芯片回来的时间,我带着部分龙芯课题组的骨干在香山别墅讨论龙芯3号的结构方案。
在龙芯3号结构基本确定后就展开了龙芯3号CPU的研发。但当时“十五”863课题结束了,“十一五”“核高基”(即“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重大专项)课题迟迟启动不了。为此,科学院对龙芯3号的研制给了500万元的前期经费支持(执行期限2007年1月到2007年12月)。科技部高新司冯记春司长得知龙芯3号的第一款芯片龙芯3A1000已经基本完成设计,但缺少流片费时,在863计划内紧急安排了2000万的经费支持龙芯3号的研制(执行期限2008年1月到2010年12月)。原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曾经在计算所中层干部会上当众点我的名说,“胡伟武,你不能以任何经费的理由放缓龙芯3号的研制,计算所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龙芯的研发”,并在所内设立了一个经费没有封顶的课题,到2010年龙芯第一笔“核高基”课题经费到账时,龙芯课题组已经预支了计算所七八千万元经费。
不记得经历了多少加班加点,龙芯3A1000于2008年底交付流片。只记得流片前的几个月每天晚上10点开例会安排工作。晚上10点例会是非常高效的一种工作方法,会后大家把有关设计在EDA服务器上跑起来再回家,第二天早上上班时刚好跑出结果来;如果是早上上班后开始在EDA服务器上跑,基本上大半天就在等待服务器运行出结果中度过。在此后龙芯CPU问题的攻关中,一直沿袭了晚上例会安排工作的方法。
2009年5月20日龙芯3A1000晶圆生产下线,9月28日样片回来,成功启动操作系统,主频800MHz~1GHz。龙芯3A1000在201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版。3A1000的第二次改版于2012年2月下旬流片,2012年8月中旬流片成功。至此龙芯3A1000就很稳定了,至今还是龙芯销售的一款重要芯片,尤其是在工控领域。
现在回头看,龙芯3A1000的研制是成功的。3A1000是我国第一个四核CPU芯片。在3A1000的研制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多核CPU的片内互连及Cache一致性技术,以及片间多路互连技术。直到今日,龙芯仍然是唯一能支持多路服务器的自主CPU。在最近国外CPU企业对中国企业的CPU技术授权中,支持多路服务器的技术受美国政府限制还是不能给中国的。龙芯3A1000处理器核的性能略高于Pentium III的水平,在2006年龙芯2E刚出来时这个性能还说得过去。龙芯3A1000仍沿用该处理器核有点慢了,但在应用比较固定的很多领域还能用,按理说龙芯的下一款CPU应该致力于处理器核的性能优化,大幅度提高通用处理性能,但在学院派的思想主导下,随后的龙芯3B走了弯路,使龙芯遭受了挫折。
>
>
龙芯3B为何遭遇挫折?
龙芯3B的研发得到“核高基”重大专项的支持,是在龙芯团队转型成立公司(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以及有关部门大力展开自主基础软硬件应用试点的背景下展开研制的。2010年把龙芯课题组转型成立公司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当时已认识到不能脚踩两只船,办企业和做研究不一样,即使呕心沥血,也是九死一生,因此一定要专心,要求绝大多数技术骨干都从计算所辞职。
龙芯公司的成立得到很多领导专家的支持。龙芯3B的研发工作在2008年底龙芯3A交付流片后开始全面展开。首款龙芯3B1000继续基于65nm工艺,目标主频800MHz~1GHz,八核结构,每个核包含两个256位向量部件,峰值浮点性能达到128GFLOPS,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行列。龙芯3B1000于2010年6月20日左右流片,2010年11月底回来第一批芯片。但第一批芯片回来测试并不顺利,连操作系统都启动不了。很快就找到了原因:由于芯片可测性设计部分的逻辑设计错误,在功能模式下误把内存引脚置为测试状态,导致芯片访问不了内存,通过FIB(用离子束改变硅片上的连线)修复后功能正常。
这是一个重大的打击,龙芯历史上从来没有犯过这样简单的错误,而且在同一时期流片的龙芯1A、龙芯2I等芯片也出现了由于简单工作失误引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龙芯团队在2010年初从课题组管理机制转向公司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原来“作坊式”的设计流程被打破了,“工业化”的设计流程没有建立起来。在课题组阶段,我作为课题组长,每颗芯片从结构设计、逻辑设计、功能验证、可测性设计、定制设计、物理设计各个环节从头盯到尾,及时协调各组的配合,关注每一个细节,因此没有出现管理上的错误。而在3B1000的研制过程中,龙芯课题组转型成立了龙芯公司,我的主要精力转向公司,芯片研发的总协调人缺位,导致频频失误。痛定思痛,从此我着手芯片研制的质量体系建设,建立了“五步法”(立项、方案、签核、测试、结项)研制过程,并详细规定了每个阶段的研发和审核内容。在此后龙芯公司进行的几十次流片中,没有出现过严重的质量问题,而且比我作为课题组长天天盯着效率高很多。
龙芯3B的研制过程真是一波三折。出现过龙芯从课题组向公司转型过程中的管理问题,生产厂家引起的问题,多核互相访问引起的死锁问题,处理器核Cache一致性引起的问题。在解决了一个个问题后总算取得了成功。
但龙芯3B的主要问题不在研制过程中,而是刚开始定方向就出了很大偏差。主要问题在于虽然龙芯团队从课题组转型成为了公司,但龙芯3B的研发还保持着学院派导向,过度追求多核以及浮点峰值性能的单一指标,通用处理性能不足,满足不了在“十一五”期间展开的自主CPU应用和试点对性能的要求。
龙芯3B在学术上是成功的,3B1500峰值浮点运算速度达到160GFLOPS,现在拿出来也不丢人,当时在国际上算高的。但3B1500的通用处理能力比3A1000提高得不多,通过每个处理器核增加128KB的私有二级Cache以及主频及内存频率的提高,3B1500的单核通用处理性能比3A1000提高了30%~50%,但与国外主流产品的性能差距还很大。
“十一五”期间,多核CPU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研究方向。因此,学院派思想主导的国内CPU在“十一五”期间都放松了单核性能的提高,而是转做多核,而且核数做得比国外还多。2006年研制成功的龙芯2E的通用处理性能与市场上主流X86处理器差一到两倍,但龙芯CPU的单核性能从2006年的龙芯2E到2013年的龙芯3B1500只提高了50%左右;而在此期间市场主流X86处理器的单核通用处理性能提高了5倍以上。也就是说,“十一五”期间我国CPU通用处理性能被国外大幅度拉开了距离,从相差一到两倍到相差一个数量级。
技术上的差距体现在市场上就是不好用。“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在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开始了自主CPU应用试点,大量的应用往基于自主CPU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上移植。在2011—2013年的3年中,以嵌入式计算机为代表的装备类应用取得了不少成功;而以通用PC和服务器为代表的信息化类应用虽然通过基础软硬件的磨合优化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自主CPU的性能基础与国外产品有数量级差距,在很多应用中遭遇性能瓶颈。
由于自主CPU的通用处理性能不够,2013年起,“核高基”基本上放弃了CPU自主研发路线,转而支持引进国外CPU技术的路线。以IBM、AMD、威盛、ARM为代表的国外/境外CPU乘虚而入,纷纷寻求与国内企业合资或开放技术授权的方式,把原来的产品摇身一变成为自主CPU(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也有类似情况)。这使得主要靠国家支持进行研发的龙芯CPU陷入了巨大困境。
虽然当时对“核高基”支持引进CPU不满,但究其原因,还是我们自己在“十一五”“核高基”支持的龙芯3B上没有摆脱学院派的惯性,走了弯路,满足不了当时迫切的自主信息化市场需求。
>
>
龙芯如何调整思路?
痛定思痛,知耻后勇。2013年5月,龙芯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对CPU的研发路线进行了认真调整。
一是龙芯3号系列多核CPU不追求核的个数而是大幅度提高单核性能,放弃高性能机专用CPU的研制,暂停16核处理器研制,重点把双核、四核处理器做精做透。二是龙芯2号系列SOC芯片不追求“大而全”的复杂度,而是重视结合用户需求定义芯片,以及SOC片内互连的通畅性。三是龙芯1号系列结合特定应用,如宇航、石油、流量表等研制专用芯片,专用芯片产业链短,容易形成技术优势并快速形成销售(如面向宇航应用的龙芯1E和1F已经为龙芯公司带来持续稳定的销售收入)。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龙芯研发和市场结合的作用开始显现,2014年龙芯公司销售收入比2013年增长51%;2015年在2014年基础上再增长57%,为龙芯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龙芯公司逐渐摆脱国家项目的支持,能够主要通过市场销售养活团队和产品研发。
基于上述对龙芯CPU研发路线的调整,2013年5月,我们暂停了已经完成主要设计的16核龙芯3C处理器流片,开始四核3A2000处理器的研发。核多了没有用,单核必须要强。就像体育比赛,靠人多取胜的只有拔河(相当于计算机中的高性能计算机),绝大多数项目要靠运动员个人素质。3A2000主要目标就是大幅度提高单核性能,使单核通用处理器性能提高3倍以上。
目前3A2000已经进入量产阶段,其中经过测试支持通过直连形成多路服务器的芯片成为3B2000。
>
>
龙芯3A3000为何对自主CPU具有里程碑意义
龙芯3A3000是在2015年5月临时安排研制的。2015年5月初,我去常熟跟龙芯梦兰公司的张福新、吴少刚等人讨论3A2000整机解决方案的研发。大家对3A2000大幅度提升性能都很高兴,大大增强了信心。经过认真讨论,我们认为如果我们采用Intel的Tick-Tock(嘀嗒)研发策略,应该可以很快推出主频1.5GHz以上,综合性能超过2GHz的ARM和威盛的处理器。Tick指的是结构不变,通过工艺优化提升性能;Tock指的是工艺不变,通过结构优化提升性能。Tick-Tock策略可以把两个芯片流水推进,加快进度的同时降低技术风险。
2016年10月17日,龙芯3A3000通过了龙芯公司质量体系要求的商业级产品的鉴定检验摸底测试(工业级产品鉴定检验工作正在同步展开),表明龙芯3A3000可以进入批量生产状态。目前3A3000已开始小批量生产,其中经过测试支持通过直连形成多路服务器的芯片成为3B3000。
龙芯3A3000运行SPEC CPU2000定点分值1100多分,浮点分值1700多分,运行一遍不到一个半小时。回想2002年龙芯1号刚诞生时,运行一遍SPEC CPU2000需要近3天时间,龙芯2C由于SEPC CPU2000分值没有达到863课题合同要求的300分而没有完成验收,龙芯2E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达到500分,真是“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
3A3000研制成功对自主CPU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
首先,3A3000的通用处理性能已经跨过了国际通用处理器性能的第一个门槛,其单核SPEC CPU2006性能已经不低于ARM用于服务器的高端处理器、Intel的低端系列(凌动系列)处理器以及威盛处理器,而且3A3000的访存带宽已经与AMD以及Intel的高端系列(酷睿系列)持平。这样的性能玩复杂的3D游戏可能还有差距,但对于以党政办公为代表的事务处理应用是足够了(如果软件做适当磨合优化,3A2000就够了)。龙芯3A3000跨过了国际通用处理器性能的第一个门槛后,也为下一步跨越第二个门槛(即达到Intel和AMD主流处理器的性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3A3000的通用处理性能超过了目前靠引进ARM和威盛技术发展的国内同类(四核)CPU。“十一五”开始的自主信息化应用试点发现第一代自主CPU通用处理性能不够的问题后,国内CPU研制单位均展开了第二代CPU的研发,并衍生出三条不同的技术路线。第一条是以龙芯和申威为代表的“研”的路线,即通过分析第一代产品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主研发升级。第二条是“攒”的路线,即使用国外的处理器核“攒”SOC,并在此基础上对处理器核进行局部优化。第三条是“O(ODM)”的路线,即中国人掏钱请外国人干,目前主要是把国外/境外已有的现成设计直接拿过来换成中国的品牌。由于自主研发路线在“十一五”期间走了弯路,很多人对自主研发路线产生了疑虑,觉得此路不通,因此“核高基”在“十二五”期间主要支持以ARM的处理器核“攒”SOC的路线和“O”威盛的路线为主。一是钱多,二是引进别人的产品省时间,加上龙芯3A2000与境内工艺磨合,在产品化方面花了较多时间,从2014年年底到2016年年初大约一年半的时间,采用引进技术的CPU大肆攻击自主CPU性能不行,要求在已有的自主信息化试点中换掉龙芯(而且确实换掉了一些),给龙芯造成很大压力。
3A3000的通用处理性能超过引进的ARM和威盛技术的CPU,加上前些日子使用申威处理器的“太湖之光”高性能机取得世界第一的好成绩,充分说明不论是通用CPU还是高性能机专用CPU,自主研发的道路都是走得通的,不仅安全性好,性能也高。尤其是通过自主研发形成持续改进能力后,未来的后劲更足。可以说,在与引进CPU的技术路线的斗争中,龙芯3A3000拉开了自主CPU战略反攻的序幕。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龙芯3A3000的研制没有得到国家项目的补助,是完全由企业自己掏钱研制的自主通用CPU,也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文为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于2016年10月撰写的《我们的龙芯3号——致龙芯15周年》。原文共两万余字,本文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2020年前,龙芯争取成为行业型的CPU龙头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杰 | 北京报道
中兴通讯遭美国制裁一事引发深入讨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
作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即中央处理器),龙芯及其研发团队和团队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龙芯CPU首席科学家、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下称“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再一次站在了聚光灯下。
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
视觉中国
“短期来看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压力很大,长期来看利大于弊。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要经历一些磨难,这次美国制裁中兴事件就是我们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个磨难。由于我国集成电路长期依赖于人,‘禁运’如果继续发酵,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会面临很大压力,甚至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困境。我们必须彻底抛弃幻想,立足于自主研发。”在中兴事件发生后,胡伟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龙芯CPU从2001年开始研制,发展之路上一度饱受争议。
龙芯面临过的最大争议,可能来自胡伟武在2008年时的一句话,他在当时表示,未来5年内,龙芯将成为全球CPU多极竞争格局中的重要一极。在近期舆论热议中兴事件的背景下,胡伟武当年的话又被翻出,而在英特尔和AMD仍牢牢把持CPU市场的当下,这句话被不少人视为“打脸”的证明。
其实,2015年胡伟武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曾说:我们可以做出世界第一的龙芯CPU,但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生态圈。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生态圈,你就算世界第一照样没人肯用。
2017年10月24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会后,胡伟武在党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他表示,十八大以来,龙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就是从科学院的“象牙塔”走向了市场,包括国家战略安全的市场以及开放的市场。现在龙芯已经应用于包括北斗卫星在内的十几种国家重器中,以及应用于党政办公等信息系统中,还走到了国外,实现了从基本可用到可用的跨越。
“我做龙芯已经17个年头了,相信我干到30个年头的时候,我们会有自己的包括CPU和操作系统在内的技术平台,支撑我们国家的信息产业以及工业信息化的发展,促进我国信息产业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胡伟武说。
>
>
龙芯结束了只能用国外CPU造计算机的历史
没有CPU就没有信息产业,就像钢铁支撑工业一样,CPU支撑着信息产业。
CPU作为众多芯片中的一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只有美国能够自主研发,其他国家不得不向美国购买,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方面美国随时可以“卡住你的脖子”,另一方面,万一芯片内被做了手脚将会是莫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消除隐患,17年前,三十出头的胡伟武在中科院计算所支持下,带着队伍经过一番鏖战,研发出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1号。
其背景是,2000年后,全球信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英特尔和微软等大型跨国公司牢牢控制核心技术,而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表面的繁荣却建立在国外核心技术的基础之上,这让胡伟武等第三代计算机人感到深深的危机。
2001年,胡伟武开始研发龙芯CPU,投入经费1000万元做龙芯1号。2002年中科院计算机所宣布研究出第一枚“中国芯”——龙芯1号,标志着中国人掌握了中央处理器的关键制造设计技术。
2016年,胡伟武在署名文章《我们的龙芯3号——致龙芯15周年》中回忆道:2002年8月10日清晨6点08分,“login:”的字样如约而至地出现在用龙芯1号做CPU的计算机屏幕上,随着一阵欢呼从蚊子成群的中科院计算所北楼105房间传出,中国人结束了只能用洋人的CPU制造计算机的历史,我抱着键盘,迫不及待地登录进去。
龙芯1号发布22个月以后,被寄予厚望的国产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龙芯2号问世,具备了初步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其包括面向工控和终端类应用的龙芯2号SoC处理器。
2010年,胡伟武带领核心团队脱离体制创办了龙芯中科,开始了龙芯CPU的产业化道路,正式进入第三个阶段:在市场化条件下实现自主性。
>
>
“再也不用怀疑我们能不能做成这件事了”
在创办企业之初,胡伟武发现与市场结合是比技术还难的问题,在压力下,胡伟武一轮一轮地试错,一次又一次地调整。
2015年,龙芯扭亏为盈,终于开始适应市场。同年4月,搭载龙芯抗辐照处理器的第17颗北斗卫星升空并顺利运行。目前,龙芯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党政办公、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十几种“国家重器”中都有龙芯的身影,为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也让龙芯成功打开了行业领域应用的市场大门。
龙芯经历了三个岔路口,第一个是走市场化道路还是走学院派道路。CPU很复杂,让企业一分钱不赚就做研发没有企业会做,必须由国家投入研发,但投入研发都在科研院所、在高校。第二个是走自主研发道路还是引进技术道路,后来发现能力最重要,现成的技术不重要,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有整个产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第三个是做产品还是做生态,龙芯的目标是建立世界上第三套大的生态体系。
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主要建立在以Wintel体系和AA体系(ARM的指令集和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国外基础软硬件平台上。胡伟武认为,要改变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安全受制于人的局面,不能只着眼于单项技术的突破和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必须建立起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与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与Wintel体系和AA体系“三足鼎立”的局面才能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消除安全隐患。
据介绍,目前龙芯拥有500多家合作伙伴和用户。通过卖CPU,龙芯已经可以盈利,而世界上盈利的CPU企业并不多。记者了解到,2006年刚开始推广龙芯CPU应用的时候,很少有人相信龙芯能“用起来”,不知受了多少奚落和冷嘲热讽,但龙芯现在不但能够通过CPU的销售实现盈利,并且销售额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今年2月,胡伟武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谈到:“我现在干了龙芯17年了,再干13年,30年的时候我估计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生态。建立自主发展的CPU产业,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是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再也不用怀疑我们能不能做成这件事了。”
>
>
“寄望引进国外技术发展我国CPU,那是吃外国人的亏没吃够”
胡伟武在上述文章中写道:美国可以通过不卖元器件在三个月之内把国人引以为豪的华为、联想、中兴等企业“搞死”,十大军工集团有大半开不了张,我们有哪种产品不卖给美国企业,会制约美国的Intel、IBM、谷歌、微软、苹果呢?
胡伟武表示,正如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容易改的都改完了,剩下都是难改的;创新也进入深水区,容易创新的都创完了,剩下难创新的,需要十年磨一剑的积累。我们的IT产业先学会了用国外的芯片在主板上“攒”系统,后来又学会了用国外的IP在硅上“攒”系统。掌握这些简单技术后,下面该深入到CPU、GPU(图形处理器)这些复杂的核心模块中。
放眼国际市场,虽然Nvidia帮Intel做配套GPU,Intel还是坚持自己做GPU;虽然Imagination帮ARM做配套GPU,ARM也坚持自己做GPU;虽然开源的火狐浏览器很不错,谷歌还是坚持自己做Chrome浏览器。苹果和高通公司都是在ARM的架构授权下自主设计处理器核,其性能远高于ARM的处理器核。胡伟武认为,只有技术上不受制于人,才有产业上的主动权。
胡伟武在前述电视节目中表示:“我自己回顾了过去17年的路,觉得弯路比直路多,我每次取得一点进步,或者是研发上的或者是市场上的,就觉得自己很厉害,就想大跃进,大踏步的前进,结果就摔跤,我犯了很多“左”的错误,所以我现在很清楚了,2020年前,龙芯就是争取成为行业型的CPU龙头,2030年的目标才是支撑产业型的,现在看来我自己达到第一个目标应该是问题不大了,能不能达到第二个目标?还是要努力的。”
2018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 虐狗的原理是什么?看看中科院的井盖你就知道了
- 女子微博上多说了番话, 前男友立刻被中科院调查, 网友: 这种人太
- 专访思源地产总裁周巍:不负初心,不负盛世,不负来者
- 视频 专访大卫科茨:金融危机10周年,如何避免它卷土重来?
- 专访原美国对朝谈判首席希尔:当年美朝谈判的教训
- Dota2 SuperMajor专访BurNIng:恭喜R神晋级Ti,组建新队为了海选
- YD2018央美专访第二弹,生活就是不断地化繁为简
- 82岁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我为什么要三下南海深潜? | 专访
- 专访武汉购房荟袁轲:十年调控2轮周期 新媒体时代内容为王
- 央视总台长专访普京:近期数字经济的发展还完全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