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小伙痴迷民族文化 弃大学文凭返乡做民间艺人
《90后小伙痴迷民族文化 弃大学文凭返乡做民间艺人》是由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傻大方资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倾情呈现给您的。
正文开始:
我奋斗 我幸福
90后小伙子从小学吹笙挞鼓,痴迷民族传统文化
他放弃大学文凭 返乡做民间艺人
徐维生在村里制作长鼓(受访者供图)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农芝 文/图
核心提示
种有两亩水田,还有一亩旱地用来种竹子和泡桐树,水稻自给自足,竹子用来制作芦笙,泡桐树用来凿长鼓。白天种地凿鼓,晚上教村民唱山歌,闲时织布制锦,年复一年……这是90后徐维生多年来的生活状态。
徐维生1995年出生,痴迷于本民族传统文化。2014年考上广西师范大学声乐专业,学习两年本科基础课程、旁听研究生课程后,2016年,他不顾师长挽留、父母反对,自动退学回到贺州富川县农村老家。“我知道我想要什么。”回到村里,他像七八十岁的老者一样穿传统工艺染色的瑶族土布衣服,四处拜师走访,学习芦笙和长鼓的做法,还组织村民艺术团。父母由反对变成支持,村里人也加入其中,积极传承发扬本民族文化。他说,还有许多灿烂多彩的传统值得去挖掘和传承,他这辈子就打算干这事。
下一页
第 [1][2][3][4][5] 页
徐维生用自己手织的锦做成的布包
1
高一时独闯湖南拜师
只因儿时就喜欢山歌和芦笙
5月3日,徐维生从富川葛坡镇老屋栎老家来到南宁办事期间,接受了记者采访。“很久不进城,感觉与都市有点格格不入了。”一见面,徐维生就自我解嘲地说,在老家讲当地瑶话习惯了,到南宁用普通话交流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每次到南宁,他都到同样喜欢民族文化的好友工作室里坐一坐。
只见他穿着深蓝色泛红的土布瑶族服饰,头上带着头巾,在整理用来织锦的丝线。“你这么年轻,怎么就一头扎进民族传统文化里了?”“如果没有人来做,这些民族文化就面临消失。我的爷爷奶奶那一代还唱平地瑶山歌,打长鼓、吹芦笙,外公外婆他们也哼唱,但到我父亲这一辈,就断层了,没人学这些东西,都出去打工了。”
徐维生告诉记者,在他几个月大时父母就外出务工,外公外婆把他带大。外婆家在葛坡镇青山角村,小时候也听外婆唱过本地山歌。他四五岁时回到爷爷奶奶身边生活,爷爷带他去放牛时也给他唱平地瑶(盘王瑶的一个分支)山歌,唱本地彩调,给他讲平地瑶芦笙和长鼓的故事,他常常听得出神。2010年爷爷病逝,他非常想念爷爷,想念爷爷唱过的平地瑶山歌和关于芦笙长鼓的故事,他去找村里的老人,但他们都不肯唱,说是“唱了怕人笑话”,“他们不唱我就去学,自己唱。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去挖掘这些东西了。”徐维生说,他开始攒零花钱,上高一时,他瞒着家长独自去到湖南永州江华县,拜师学习大长鼓制作和芦笙吹奏。“在庙会上认识了那个师傅,就径直去了,花了十几个小时才找到。”徐维生回忆。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5] 页
因为每天做木工凿鼓,徐维生的手上很多伤口。
2
退学返村种田玩鼓吹笙
亲人骂旁人笑,他仍坚持
“我上大学是来学本事的,不是来拿文凭的。”徐维生说,这就是他当年考大学的目的。
2014年他通过艺考考上广西师范大学声乐专业,如饥似渴学习了两年时间后,他选择自动退学。“我要学的乐理知识基本学完,我要回去跟师傅学做芦笙和大长鼓。”徐维生说,“我爸当时把我痛骂了一顿,说做这个能谋生的话,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出去打工了。我知道我做这个不是为了找钱。我只想把平地瑶的民族文化原生态地传承下去。”
接下来,父母长辈的责骂、村里人风凉话不绝于耳。“在本村根本没人理我,问他们,他们都不肯提,觉得搞这些没出息。”徐维生说,他只好回到外婆所在的村里去,在那里得到一些村民的支持。有些老人已经躺在病床上了,听说他要学这些,就向他口述平地瑶舞蹈的跳法、山歌唱法及吹笙挞鼓的传统形式。他访遍村庄搜寻记录关于平地瑶的声乐舞蹈传统,还到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有吹笙挞鼓习俗的地方去采风、学习、交流。父母看他这么执着,态度也由反对变成支持,村民见他是“真做事的”,也慢慢理解和支持。
平地瑶每到节日吹笙挞鼓庆祝的传统习俗世代流传,徐维生相信村民不会轻易丢弃,只是人们觉得这个不能赚钱,所以才不上心。“我唤醒了村民对传统习俗的记忆,让他们再次燃起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徐维生说,他开始组织村民学习,把他掌握的平地瑶山歌、吹笙挞鼓、喊号教给村民,“我们都是白天下田干活,晚上学习。”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5] 页
徐维生做的长鼓(受访者供图)
3
收徒45人还进校讲学
他成最年轻的“老师父”
徐维生综合本地老人的讲述和各地走访学到的技法,自己摸索做出了平地瑶本土特色的芦笙,成为当地能够做出平地瑶芦笙的少数人里最年轻的师傅。当他吹奏着亲手做出的芦笙时,熟悉的乐声让村民们对原本“嫌弃”的传统文化又增添了好感。
“两三年时间,村里来跟我学习的徒弟就有45人,年龄最大的66岁,最小的36岁,以70后人群居多。这个年龄段的村民大多对平地瑶芦笙和传统文化都有印象。”徐维生说,“他们都是我的长辈,都叫我老师,得到老一辈的认可,我觉得我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学习制作平地瑶芦笙、大长鼓(立起有2米高)、唱平地瑶山歌、织布制锦等民族文化和技艺,徐维生付出全部心血,在教授村民时,他尽心尽力。“在村里,每天都很忙的。”徐维生说,他自己种了竹子(用于做芦笙)和泡桐树(用于做长鼓),从材料到做法都是原生态的。“制作平地瑶长鼓,对材料和技法的要求非常讲究。”徐维生说,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他的手因此长满茧子,破皮也是常有的事。
除了白天种田、凿鼓、做芦笙,晚上教村民唱山歌、吹芦笙、打长鼓之外,徐维生偶尔还受邀到大学院校去讲广西区域文化瑶族板块的内容。“去年我还回母校广西师范大学讲了一堂课,是我当年的导师叫我回来分享的。”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2][3][4][5] 页
4
挖掘传承民族民俗文化
他说这是一辈子要做的事
相比外出讲课或外出交流、演出,徐维生还是喜欢住在村里。“在村里不用花钱,自己种有稻谷,够吃,但外出要花钱的。”徐维生说,回村里做民间艺人,没有什么创收渠道,外出一次几百元的开销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数目。但尽管如此,年轻人在村里待久了也会寂寞,他一年也进城几次,他说:“不能跟社会脱节了。”
徐维生对村民的教学全部免费,不少艺术爱好者到他所在的村里采风学习,他也不收任何费用。有时受邀去演出助兴,每人有几十元钱的酬劳,偶有外地人来向他买芦笙也有几百元收入,但需求量也不大。“没挣什么钱,但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平地瑶民族文化感兴趣,很知足。”徐维生说,“今年农历三月三我们的节目在县里举办的民族文艺比赛中又获得一等奖,已经连续两年获一等奖了。去比赛当天,走出村口时,很多村民自觉把手绣的彩条绑到长鼓上以表祝福,我特别感动,绑彩条是平地瑶最高祝福的一种礼仪。”
徐维生说,从所有人都不理解,甚至曾遭到误解,到现在大家都支持,他更感觉自己的坚持是对的。徐维生说:“民族文化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平地瑶还有很多本民族优秀的文化等着我去挖掘,不管这条路多艰难,我会一直走下去。”
上一页
第 [1][2][3][4][5] 页
- 看到这一幕,小伙徒手爬上了5层楼!
- 小小的红薯也能做成大生意,小伙年赚1000万
- 25岁外国女子爱上38岁中国残疾小伙,不顾家人反对,嫁到中国
- 小伙按季度缴个税,想问明白能不能在武汉买房
- 手慢无 | 周四限免!今天高考的小伙伴们,现在感觉是否神清气爽
- 小伙在河边钓到一条鱼, 觉得鱼嘴不对劲, 细看吓了一身冷汗
- 26岁小伙辞职后摆摊卖“罕见小吃”5元一个! 收入让同事羡慕!
- 情侣路上看到小伙后背上有一只章鱼,好心上去提醒,真相让人尴尬
- 90后小伙深夜对80后女室友要了两次,男子:做坏事让我身心愉悦
- 30岁农村姑娘月薪一万五,相亲几十次被拒绝,工作内容吓跑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