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机与转运——2018年是一个资金回表的故事

转机与转运——2018年是一个资金回表的故事

来源:

罗博白蔡炖资管

作者:蔡子由

今年的市场冰火两重天,各种黑天鹅、灰犀牛都来了,干了很多大事,无论是国家的还是世界的,影响金融民工最多的还是金融生态的深层次变革。

2012年利率市场化刚起步以后,所有表外的业务都飞黄腾达了,也造就了一批千万富豪,最终带动了各类资产的起飞,这几年也是多事之秋,13年资金荒,15年股灾,16年熔断之后再来债灾,17年依旧是债灾。

过去的5年是金融乱象飞起的5年,也是金融民工不断扩张的5年;

过去的5年是利率市场化闯关的5年,也是外汇储备大量流失的5年;

过去的5年年轻人怀着梦想憧憬未来,5年后潮水过后一地鸡毛;

我们没有发生美国金融危机那样的冲击,但是对从业人员而言确实也经历了比危机更惨痛的教训,最疯狂的年代,各种地方金融机构都在北上深扩张,同业业务那张皇帝的新衣撑大了无数机构,而今国家要防范金融风险,金融机构要收缩,金融要缩表,最受伤的依旧是激进的民企,蛋糕不够分了,按照信用等级循序该违约的还得违约,如果曾经负债去买了很多优质资产,还可以卖资产,如果是一堆烂账,那只能等着清算了。

表外有多大的回表压力?

2012年以后监管最成功的杰作就是将非标业务合法化,加上政府要做强经济的诉求,一拍即合过去的5年表外业务被无序撑大,央行在2013年想过要控制杠杆的扩张,但受制于经济压力,而最终放弃,在极其宽松的流动性配合下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机构将表外不断做大,做大表外的载体即使资管业务,现在回过头来看,过去5年银行资管业务规模从7.6万亿增加至29.54万亿,增长近4倍。截止2017年底,非标资产占比16.22%,余额4.8万亿,债券占比42.17%,余额12.46万亿,权益类资产占比9.47%,余额2.8万亿。

转机与转运——2018年是一个资金回表的故事

从投向来看,公开数据只披露到2016年6月份,从数据来看,2015年是个低点,2016年随后又有所抬升,从总数来看,银行理财投向重点监控的行业和领域,包括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两高一剩行业的总金额并不高,基本维持在2000亿左右。与理财总量相比似乎并不大。

转机与转运——2018年是一个资金回表的故事

这里面需要对银行理财的投资结构做个分析,从数据披露来看,按照理财投资资金的占比来看,债券、非标、权益(2015-2017.06数据未披露,假设这个数据没有大的波动,基本在8%左右)和现金存款的总比例在2016年为82.24%,那么其他未披露的项目是啥,我们推断其他主要为银行委外,占比大概为18%左右,2017年这四项合计81.79%,其他占比也基本为18%,余额大概为5.3万亿,这个数值是比较巨大的,当然这里面纯主动管理的规模没有那么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或为通道。

2018年银行理财最大的问题是资管新规的落地,各种套利的模式不能做了,监管规则统一,净值化改造,非标期限错配限制,委外名单化管理,穿透管理等等,去资管、去通道似乎是2018年的主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是银行理财负债端出问题,保本理财不允许发,结构性存款规模快速增长会引发新的监管风险,那么就需要引导银行存款利率上浮,以吸引资金从保本理财和结构性存款转移到存款上来,今天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也是这个道理,资金都流向了存款,那么银行理财的负债当然就是最大的问题,规模萎缩可能也是近期将能看到的,这就给理财投资带来最大的问题,没有增量资金,只能收缩能收缩的规模,哪些规模好收缩,当然是债券和委外。非标较难收缩,因为资产没到期没法处置。

另一方面,就是去通道化,去通道化的结果就是非标的萎缩,这个萎缩不只是银行理财接近5万亿规模的萎缩,2017年信托的规模为26万亿元,这里面绝大部分都是非标资产,这意味着还有接近21万亿的规模是被银行理财之外的资金购买,如果这部分规模也萎缩,按照银行间的要求,萎缩一半,那就是接近13万亿的量,这部分资金融资怎么办?

我们再来看看银行表内的情况,这13万亿的非标如果都变成标准债券或者转化为贷款回到表内,如果按照100%风险资产占用,那银行需要新增接近13万亿的资本金,农行在1月份抛出的千亿定增其实也是银行资本金不足的一个缩影,显然按照目前的态势,银行是无法完成这么大体量的资本金补充。

出路在哪?

当年信托通道为何会如此快速的发展,无非是银行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的快速扩张,在银行严格的信贷评级体系下和央行贷款额度管控下,这些资质无法纳入的企业被迫转向了高成本的信托融资,那么如果信托去通道,那意味着这部分融资又不能进表内又无法续贷,那结果可能就是违约,会不会大面积违约呢,当然不会。政府已经在为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解决困难,对地方融资平台而已限制增量,存量通过地方债等正规途径予以化解,房地产企业通过加速去库存回笼资金,民企通过变卖优质资产回笼资金降低资产负债率,从这个角度而已,只要不是过于激进的公司,在这一轮去杠杆过程中都不会死去,而死去的一定是无序融资和扩张的地区,当然花式违约不断出现,最终花落谁家只能听天由命。

所以,政策的所有核心归结点就是如何让表外资产有序回表,如何让非标资产合理转标,目前我们看到的监管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

一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让理财资金有序回表;

二是降低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降低银行业绩压力;

三是创新资本补充工具,充实银行资本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随着理财负债端逐步回表,资产端的再投资基本停滞,这一定程度上带动了银行表内投资的加大,这也是2月份以来配置资金不断入场的根本原因,且配置的主力是风险资本占用小,信用风险小的利率债和aaa信用债。

接下来会如何演绎?

去杠杆的后期都需要流动性宽松的极力配合,这是其他国家去杠杆的成功经验,央行今年明显吸收了这个思路,央行的操作思路大家看的也明显,mlf、定向降准和psl提供长期负债稳定,公开市场操作精准发力,调节短期流动性,同时启用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央行的善意不容置疑,回过头分析总是能恍然大悟,身在其中往往因为历史惯性干扰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演绎呢?首先,理财资金回存款会继续新增一部分银行投资需求,非标到期后资金投资标准资产也会产生一定的需求,但是这个规模都是存量结构的转化,且由于随着302号文的实行,各类金融机构的债券回购杠杆上限被限制,存量资金的配置估计也已经接近天花板了。

那接下来的故事应该谁来主导?

当然还是央妈,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信用融资收缩在2018年来看是一个确定性的事件,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会大幅低于预期,原因很简单,地产和平台的融资冲动被抑制住了,融资需求下降是确定性的,那问题在于信用收缩必然会带来经济的收缩,这个在未来几个月内我们是能确定性的看到这个事件的发生。同时,之前我们乐观的地方是对外贸易方面,全球经济的复苏带来出口的恢复,2018年金融危机以前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度一度超过50%,而随着海外复苏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故事可以重演,但由美国发起的全球贸易冲突给这一故事蒙上了阴影。

因此,无论是从稳杠杆还是稳经济的角度,央行已经没有收紧货币的动因,目前m2维持在8%附近,cpi在2%附近,这些数据都让我们期待央行可以有更进一步的动作。

当然会不会全面降准?答案是否定的,全面降准会导致去杠杆和防风险的成果荡然无存,那极有可能的是符合央行宏观审慎的机构会得到定向降准的垂帘。

如果这一步发生,或许紧绷的信用链条会得到一丝的喘息!对市场而已,经历第一阶段的爆发后,整理整理心情,踏空而不输收益,做确定性的事情或许更安心。

END





转机与转运——2018年是一个资金回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