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文 | 无可想象的孤独-从拉康的实在界视角来考察丹麦的“

Mikkelsen, Hvenegaard Mikkelsen.2016.

Unthinkable Solitude: Successful Aging in Denmark Through the LacanianReal. Ethos Vol.44, Issue4, pp. 448-463

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的大幅度增长,医疗资源和科技水平的突破,社会条件与文化环境的变化促使人们对于变老与如何变老有了更新的定义。世界健康组织(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3)1, 白宫老龄化研讨会 (White House Conference on Aging)(1996)2 以及国家老龄化研究院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2001)3 相继指出当今世界健康的老龄化已经不再仅限于对于疾病与失能的防治,然而,进一步却没有对健康老龄化的判断标准做出进一步定义。4 如今被广泛使用的的“成功老龄化”的说法(Successful Aging)最早由Rowe and Kahn 在麦克阿瑟研究网络(MacArthur ResearchNetwork)中使用,其主张健康的老龄化应当维持高水平的意识、身体及社会活动,不受到机能退化的影响。5  自这三因素模型提出以后,围绕着如何才是“健康”“成功”的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基于不同立场的争辩,一些看法认为应将个体自身在何种程度上适应年老引起的变化作为主要的判断依据,另一些观点强调,社会和他人决定了个体生存的条件,应从个体的社会性出发,衡量老年生活质量的高低。另一些讨论集中在应该是以独立的核心标准在达成一致后推行实施获得广泛的呼应,还是根据个体的情况采取相对的,关系型的衡量标准来判断。不同国家的政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伦理,不同学者的立场争论随着老龄问题的日益白热化愈演愈烈,但无从定论,如果进一步深究,究竟是使用“成功的”还是 “积极的”,“健康的”作为老龄化的描述前缀也无法取得一致。



自“成功老龄化”的范式提出,作为高福利国家代表的丹麦,近几年来将孤独(loneliness),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作为“成功老龄化”的主要威胁,并意图鼓励一些独自生活的老人重新融入社会团体作为成功老龄化的推行目标,本文作者

Henrik Hvenegaard Mikkelsen

从讨论“孤独(loneliness)”和“独存”(solitude)区别着手,认为丹麦公众讨论正逐渐将“独存” (solitude)笼统地并入“孤独” (loneliness)的范畴。作者借用拉康的三界理论的框架,认为象征界(

Symbolic

)

是语言和符号建构的界域,意义在象征界编织成网络,对应着超我(Super-ego),为理想的自我的确立目标,供想象界(imaginary)的想象自我(Ego)投射欲望,而实在界(The real)是语言无法企及的领域,不再是物像,而是真实,它抵抗着意义的统一性和完满性,一旦想象界(imaginary)的想象自我(Ego)碰触到实在界(The real)的破碎与真实,便产生焦虑与缺失。在Henrik看来,独存(solitude)属于真实界,是语言尚未穿透和定义的部分,抵抗着象征意义将其纳入意义体系。它作为一种状态,并不介入意义的生产,只是作为一种状态存在。而丹麦社会对于“孤独” (loneliness)广泛的讨论,使其意义获得充满与确定,其在象征界的强势使得“独存”(solitude )在实在界受到挤压,公众倾向于将其意义模糊的“独存”(solitude )纳入“孤独” (loneliness)所代表的明确的意义范畴,以排除“独存”(solitude )在真实界的事实存在。

在作者看来,孤独(loneliness)恰恰是独存(solitude)的对立。孤独(loneliness)永远伴随着期待,它总是期望着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并且,它永远带着一种外在自我的感知,在自我想象的他人眼里建构自我。从婴儿时期开始,与母亲的分割会产生无可抵御的焦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的适应各种分离,但即是成人完全适应了和母亲的分离,在进而不断地适应其它形式分离的过程中却永远伴随着其原初分离所带来的焦虑,这种焦虑根植在深处,成为欲望永远的发动机。

每周一文 | 无可想象的孤独-从拉康的实在界视角来考察丹麦的“



作者进一步将“实在界”定义为这种无法摆脱的分离状态,这一缺口是欲望产生的永久源泉,因为它抵抗着象征界的将其并入联系着的意义网络,拒绝被象征溶解。它的存在,是人们焦虑,苦痛的根源,却也是超越象征幻想,克服象征苦难

6

,抵达真实的路径。作者进一步提出人类学家在田野过程中,会碰到这些无法被象征归入语义的实在界对象,通过语言的工具无法简单的穿透它,理解它,因为民族志用来作为分析与描述的工具通常通过与田野对象建立共情,达到理解上的一致,往往容易绕过这部分无法直接描述与表意的部分。独存(solitude)相对于孤独(loneliness)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作者在接下来的篇幅中,进一步以涂尔干的理论框架讨论了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究竟是个体的失败,还是应当归因于社会结构的变迁。在丹麦,保持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被认为是一种个体道德准则,社会通过舆论的通道提倡保持积极生活的态度,健康的身体与抵抗衰老,将社会对于其成员的责任转移成个体对于自我的追求,并且这种积极的老龄化成了涂尔干意义上的社会事实(Social solidarity),对一些并不想积极融入社会活动与集体的个体来说,社会易于将其归入对社会不利的类别,而他们本身自然的存在受到社会舆论的反弹,进而变成社会问题。

每周一文 | 无可想象的孤独-从拉康的实在界视角来考察丹麦的“

作者最后呼吁人类学家能进一步超越这一绝对化的两元结构,虽然健康的老龄化能积极推动个体保持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保持健康正面的心态,但过分的夸大其一端,会对另一端的社会群体造成社会排斥,剥夺他们独存(solitude)的自由。涂尔干将创造出孤独个体的社会看作是一种病态的社会,那一个不包容孤独,一味提倡客服孤独的存在的社会也未尝不是另一种病态。

复旦人类学 陈晓琼 推介

裴阳蕾 编辑

1.

    

Active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3

2.

    

 White House Commission on Aging: The Road toan Aging Policy for the 21st Century. Services UDoHaH, 1996

3.

    

ActionPlan for Aging Research. Aging NIo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Services, 2001

4.

    

RoweJW, Kahn RL: Human aging: usual and successful. Science 1987; 237:143-149  

引自 Depp,C. A., & Jeste, D. V. (2006). Definitions and predictors of successfulaging: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arger quantitative studies. The American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14(1), 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