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快藏风险 场外期权被叫停
曾经快速增长的场外期权市场如今要与投资者说再见。
日前,多家券商收到相关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从4月11日起暂停证券公司与私募基金开展场外衍生品(期权)业务,证券公司不得新增业务规模,存量业务到期自动终止,不得续期。
据了解,目前私募机构的场外个股期权业务已全线暂停,有券商已开始准备对存量场外期权业务进行检查。
场外期权快速扩张滋生风险
我国场外期权自2017年开始爆发,年末存量交易笔数(5901笔)较年初(1700笔)增长247%,初始名义本金规模达到5011.36亿元。
从证券公司场外衍生品合约的交易对手来看,主要购买方为机构商业银行、私募基金、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
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按名义本金统计,去年12月新增场外期权交易中,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占比12.14%,仅次于商业银行(23.94%)、私募基金(18.76%)。
按合约笔数统计,12月新增场外期权交易中,期货公司及子公司占比15.79%,仅次于私募基金(40.09%)。
星石投资分析指出,
可以看出私募是场外交易中最活跃的参与者,但不少交易游走在监管模糊地带。
首先,虽然中期协已经于2017年9月27日正式发文叫停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与个人展开的场外期权业务,但是市场上衍生出规避监管的应对措施,比如招揽个人投资者和一些“合格”机构签订“委托代持”类型的投资协议,以机构为通道,或者以购买相关资管产品,和券商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其次,部分机构则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场外个股期权违规兜售至不具风险承受能力的普通投资者,声称该类交易损失有限、收益无穷,门槛甚至低至500元,但事实上一旦标的股票涨幅不敌权利金,投资者将颗粒无收甚至损失权利金。
利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业内人士表示,场外衍生品作为复杂的金融市场业务对交易对手方有严格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但在实际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部分私募机构为招揽业务,通过设立基金变相降低场外期权投资门槛,变相突破合格投资者要求。
此外,部分券商存在出借通道,令不具风险承受能力的私募基金做卖方,拆分场外期权份额,此类乱象已引起监管层重视。
从监管目的上看,星石投资分析,
暂停该期权类资管产品的备案意在保护投资者利益,避免投资者在对该类业务没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盲目入局而蒙受损失,也有利于该项业务的长远发展。
从业务的本质上看,
场外期权业务的本质是风险买卖和转移,规范发展对于市场利大于弊。
一方面,场外期权业务具有明显的风险管理、收益管理优势,而且可挂钩的金融产品比场内期权更为丰富,对于推动机构资金入市、服务实体经济都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规范操作的场外期权并不等同于配资,难以对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因为当市场连续下跌时,券商会根据模型逐日对冲,调整标的股票持仓,不断降低杠杆水平,不会出现集中平仓行为,因此在放大投资人收益风险的同时对市场冲击也相对有限。
- 武汉发布最新渍水风险图 中心城区44处易渍水点
- 武汉修编发布2018年汛期城区渍水点风险图
- 理财投资如何甄别风险
- 毕业论文查重服务背后暗藏风险:我的论文被偷了
- 湖北水产料销量冠军!老牌饲企开始扩张,定位年销量超20万吨!
- 西部证券一年半内7次被罚:业绩缩水或成定局 降级风险大增
- CDR首单来袭!证监会披露小米A股招股书:40%募资用于全球扩张
- 危险!南京楼市风险加大 真正被套牢的是……
- 国金策略:A股几乎“无股不押” 个股股票质押风险值得警惕
- 6只独角兽基金已快速获批发行 可能存在的风险一定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