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贫困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 谁来“接棒”老支书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部分贫困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 谁来“接棒”老支书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一些贫困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





谁来“接棒”老支书(党建札记)





本报记者 张志锋





前不久,记者探访河北坝上一个贫困村,在村里转了一大圈,见不到一个人影。打电话找到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一见面,他一脸沧桑。这位老汉今年61岁,已当了20多年村支书。虽年过花甲,他竟还属于村里的“年轻人”。全村100多户,常住的只有30多户,基本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老支书也想出去打工,挣钱致富,可作为村里“一把手”,实在走不开,“我一走,别的村干部怕也会走,村班子就空了。”





类似的窘况,在一些贫困村还挺普遍。像坝上地区的这个贫困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许多农户的院子破烂不堪,房前屋后长满杂草。村里留守的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且不少是老弱病残。有的村子好不容易培养出个年轻党员,但又很快外出打工,成了流动党员。许多老支书年龄大了,感到力不从心,想找合适的年轻人进支部或者接棒,却找不到。有的老支书感叹:“别说年轻党员了,连年轻人都找不到,咋接棒呀?”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支部是基层的战斗堡垒,村支部成员如果是能人,就能带动村民致富,这样的村支部有朝气、有活力,在群众面前说话有底气,自然就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在很多贫困村,这种“能人型”村支书比较稀缺。相反,一些村支书上年纪以后,文化水平赶不上形势需要,发展劲头也不足,“自富”能力较差,有的家庭经济状况甚至不如普通村民,怎么带动其他村民致富?





村里年轻党员偏少,村支书年龄偏大,基层党组织难免“体弱多病”。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带动引领,更需要强有力的“领头雁”。记者多年走访农村,见到的多半是老支书,在这些“爷爷支书”里,有不少人做事努力,办事公道,群众基础好。但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高速公路”上,一些老支书落伍了,自身压力也很大。





那么,新生力量在哪里?谁来完成“接力跑”?





河北阜平县龙泉关镇副镇长曹建平曾当过多年支书,作为包村干部,他天天和支书、村民“泡”在一起,常合计农村发展的新问题。“农村有本事的人多半都出去了,有积蓄、有能力的村民在城镇安家落户,这是现实,要从现有人群里发现人才,培养党员,难题多多。”他反复琢磨,充实基层组织,可以借助外脑、寻求外力,可靠办法之一,就是找本土年轻的能人返乡,为其创业提供帮助,好好培养他们,让他们充实到基层党员队伍甚至村干部队伍中,以点带面,推动能人反哺家乡,带乡亲一起致富。





龙泉关镇骆驼湾村就招回一名返乡青年党员发展农家院,辐射带动其他村民。他深得群众信任,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在他的带动下,另几位外出青年也看准商机返乡创业,搞起了养殖等产业。





返乡青年熟悉农村,了解农民,知道农村的短板在哪里,明白农民缺什么,该从哪里补漏洞。更关键的是,相较其他人,他们对家乡更有感情,在乡村熟人社会里,他们也更容易发挥优势,获取支持,带动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