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之战!抢人大战背后……

《诸城之战!抢人大战背后……》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健康摘要: 减负的意思就是:剥夺你和有钱人孩子公平竞争的机会 。


正文开始:

来源:

唐驳虎,

综合凤凰财经、火星研报,本文有删减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01、

变革

        

5年前,户籍制度,似乎还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墙,横亘在城乡之间、出生地与居住地之间。办身份证、办护照、办签证要往返奔波。京沪这样的城市自不待言,连一个四五线城市,落户都是何其艰难。

        

可2017以来,随着南京、长沙、郑州、西安、武汉纷纷“抢人”,特别是现在,京沪加入战局后,突然发现,那堵耸立了几十年的高墙,就要灰飞烟灭了。

        

人口,特别是高素质的年轻人口,从“吃饭的嘴”变成了“创造财富的手”,成为争夺的要素。

年轻人口,高素质人才,优秀的企业家,超越了资本,成为第一要素。

        

这些人向往美好的生活,需要亲清的政商关系,服务型的政府,谁能提供这些,谁就能发展,谁就有未来,否则就是死路一条。而这又倒逼城市的主政者改革进取,提供这样的公共产品,进而形成良心循环。

        

想明白该怎么做的城市,杭州、武汉、南京、郑州、西安、成都、长沙、宁波,早已奋起。

以至于高冷孤傲的北京,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同时,也给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

 

       

02、

一线与新一线

        

我们先从中国发展最精粹、最快速的地方——大城市说起。这几天,从去年兴起的中国城市的抢人大战,突然进入了2.0版!

        

3月21日,北京出台了“历史上最开放的落户政策”,支持落户的10类优秀人才包括:

       

 

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及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文化创意人才、体育人才、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人才、金融人才、教育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健康等专业的人才、高技能人才、对本市科技创新或文化创新贡献突出且依法纳税的自由职业者等。

        

26日,上海明确表态“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设立落户绿色通道,这些新闻都给人一种感觉,之前管控严格的北京上海,也加入到城市抢人大战中了。

    

    

两位重量级选手入局,无疑将改变原先城市竞争的磁力场。

        

城市间的竞争会怎样塑造中国未来的人口和经济格局?个人的奋斗怎样能和浩浩荡荡的历史进程相统一?

        

这些问题,需要一一道来。

        

在中国城市版图上,几条无形的线赋予四百多座城市不同的地位,不管是“一线”、“二线”、还是“十八线”。这些称谓大都约定俗成。

        

长久以来,这似乎代表了一种固定的等级。但近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跃迁,为二线城市提供了赶超的希望。

        

在北上广深决心比肩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样全球城市的同时,二线城市也在暗下决心,至少要比肩欧洲二线大城市。

        

所以,现在二线城市都在纷纷叫响了要做“新一线”的宏愿。

从去年的大学生毕业季,各二线城市突然掀起了抢人大战,指向的确切目标,就是那些大学毕业生们。

        

新经济浪潮下的城市战争,其核心战场不再是大港口、大机场等硬件基础设施,

而在更高技术含量的人才争夺战上。

     

   

03、

人人人人人人人人才

        

为什么各二线城市争相开出优厚条件,上演毕业生争夺大战?

     

   

答案很简单,人是劳动力,是创造力,是消费力,能够带来财力、地力、活力。

        

更彻底地说,城市的本质和核心是人,优秀的城市,是优秀人口的聚合。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就是为了完成从二线城市到新一线城市的蜕变。

        

青年人才与城市,本来就是互相吸引的关系。

 

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到大城市寻找梦想,这是全世界都在发生的事情。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首都人口,占到了全国的10%甚至20%、30%。

      

        

对于这些立志成为“新一线”城市的各省会之间,就自然产生了包括人才、投资、项目等经济要素的争夺。

        

有人会问,该流入的也自然会流入,还至于用抢么?

当然用。

        

不得不承认,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渐行渐远。

        

但人口一旦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有技术、有创意、能创新,就产生了“新的人口红利”。

        

劳动力紧俏,人才更加紧俏,各个城市自然愿意拿出资源吸引人才扎根。能否抢到足够年轻的人才资源,成为决定未来城市兴衰的关键。

        

而与“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相反,“城市吸引力不足,人才会自己跑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汉。

到2014年,武汉高校毕业生达到30万,但只有10万留在武汉就业,其他2/3基本上都流向沿海地区。而同是教育大省的广东和浙江,其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别高达85%和80%。

        

武汉当地媒体纷纷发问“武汉为何留不住自己培养的人才?”。直到2017年2月,武汉正式提出力争5年内将100万大学生留在武汉。

在政策利好的护佑下,2017年留汉大学毕业生达28.29万人,留汉比例猛增到97%,是往年的2倍,可谓是大获成功。

        

二线城市“抢人大战”如火如荼,但这时,几个硕大的身影进场了。

   

     

04、

京沪的算盘

        

为什么京沪也重新入场了?

毕竟,伴随着近年来的大力疏解,北京也承受着经济发展失速的压力,需要向地均、人均产值很高的科技企业抛出橄榄枝。

        

在203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坚决退出一般制造业”,而剩余为数不多甚至需要缩减的用地指标,全都用来配置高精尖产业项目。

        

简而言之,

北京希

望通过引进人才带动金融、科技、文创、信息等产业的创新发展和高端发展,这才是北京的大战略。

        

新政里,北京除了要掐尖各种专家学者、专利发明人、知名媒体人、高端基金管理人之外,也需要日益紧俏的高级教师/医生。

        

但最重要的变化是,户口新政总算给体制外从业者打开了户口绿色通道。

        

毕竟,居于城市食物链顶端的北京,不需要为劳动力不足而担忧,它所谋划的是一个“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大战略。

        

上海“人才高峰工程”中的用词也多少透露了端倪——这两座超级城市瞄准的是尖端人才,

他们都希望在“人才高地”的基础上再上“高峰”。而高峰的存在,将可能直接推动一个产业的成长与成熟。

        

这就是高科技与金融,对立志成为全球城市的巨无霸吸引力的所在。它们不仅创出极高的产值,还使用极少的土地面积,因为生产资料与生产工具都是高度虚拟化的。

        

产值、定位、档次、人才、土地,这一切都恰合人口密集的超级都市的胃口。

        

05、

广深的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在抢人大战之下,

有一个内心深处颇为焦虑,外界又都料想不到的城市,那就是深圳。

        

很多人想不到,以深圳一线城市的地位,也需要考虑延揽人才的事情?

        

简单地说,以前不需要,现在需要。

        

过去40年,深圳从它本身的造血功能至今依然很低下,高等教育资源仍远不如大部分二线城市。

        

        

深圳多年来一直靠着特区地位、一线城市光环,以及众多的高级就业岗位,坐享着“人才红利”。

        

现在,游戏玩法变了,武汉还有长沙都开始想方设法留住大学生,留住人才,为己所用。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如果成功,就等于给深圳“断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深圳焉能不焦虑?

  

      

06、

诸城之战——新兴产业

        

那么,各城市究竟要如何抢夺人才?

        

根据调查统计,在就业城市的选择上,

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是薪资水平(64.3%)、发展空间(59.3%)和城市大小(43.9%)。

        

而落户政策(28.8%)以及针对性的激励补助(13.0%)排位偏后。这样看来,用户口留人是有一定效用的,但大家都拿出这一招之后,这一政策的吸引力必然减小乃至消失。

        

所以真正要留得下人,关键还在于这个城市延揽到的现代产业,尤其是新兴优势产业。

        

经济整体实力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基本面、产业优势、就业前景。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能不能吸引到人才、能吸引到什么层次的人才。

        

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吸引,更像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往复。脱离了产业,人才招揽政策可能也是无效的。只有把城市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根据合理的资源容纳能力招徕人才,形成产业链,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07、

个人奋斗与历史的进程

        

所以,找准自己的位置非常重要。个人如此,城市也是如此。

        

对于普通人来说,生活在一线城市,能够获得大量的资源和成长机会,但这里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奔跑才能不被甩掉。想在这里过的非常自在,可能只在极少数精英的能力范围之内。

        

相反,二线城市的姿态是欢迎所有人,这里相对沉静缓慢的三四线,更适合追梦的青年人群,发展空间要大得多;但相对京沪,则明显舒适、生活成本低。

        

发展和稳定的矛盾不仅存在于教科书里,论坛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问题,“逃离还是留下”、“深圳和武汉比,哪座城市更适合工作和发展”。

        

这些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标准的答案,但提前了解每一座城市可能的进化路径,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参照其他新兴国家的发展之路,我们能看出历史进程的轮廓:

     

   

1、金融互联网产业只可能在一线城市繁荣,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而言,不可能依赖这两个行业步入发达行列。 

     

   

2、制造业是非资源型地区产业升级的不二法宝,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老老实实做实业,做高科技、高精尖的现代制造业,不要过早地脱实向虚。 

     

   

3、由于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落后地区三四线城市将面临年轻人口减少、增长缓慢的可能。

     

   

愈演愈烈的中国城市战争,最大的赢家可能是三大城市群内的明星城市,以及5大区域中心城市。中国人口虽多,但十余个城市群必将聚合80%以上的人口和产业。

    

 

   

剩下的幸福,就要靠个人的奋斗了。

同意

请点下方大拇指?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来源:唐驳虎,综合凤凰财经、火星研报,本文有删减)

————友情推荐————

专注资本市场报道,只为高净值人群服务。 

扫描关注下方

【市界】

公众号获取更多内容

诸城之战!抢人大战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