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再起!美、意大规模动物试验显示,手机辐射与肿瘤相关
最近,两支研究团队在大鼠试验中分别发现,手机辐射与一种罕见的肿瘤——神经鞘瘤的发病率存有相关性。尽管这只是一类可能转化为癌症的良性肿瘤,但这一结论仍然使得手机辐射的致癌风险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也带来了更多未解的谜题:为什么这种效应只在雄性大鼠身上出现?手机辐射与神经鞘瘤的相关性是否意味着因果性?这种效应又是否会在人体中出现?
撰文 | Charles Schmidt
翻译 | 陈德芊
审校 | 杨心舟 吴非
手机辐射会致癌吗?一项最新研究在大鼠模型中发现,手机辐射与肿瘤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两大问题仍有待解决:手机辐射与肿瘤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在大鼠身上出现的影响是否同样适用于人类个体。
我们知道,X-射线或太阳等来源释放的电离辐射可以通过破坏体内的分子结构增加患癌风险。但对于手机和其他无线设备释放的非电离射频(radio-frequency)辐射,只有一种已知的生物学效应:通过刺激分子对组织加热。
尽管如此,
证据表明即使是非常低剂量的射频辐射,在长时间暴露后,除了加热组织还可能通过某种未知的机制,增加大鼠患一种名为神经鞘瘤的罕见肿瘤的风险
,而这种肿瘤会影响一类叫做雪旺氏细胞(Schwann Cell)的神经细胞。神经鞘瘤多为良性,但也可能演化为恶性肿瘤。
两项大规模研究:一致性结论
这两项研究的规模之大引人注目。
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NTP)
是隶属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联邦跨部门小组,这里的研究人员在两年间测试了3000只雌、雄大鼠和小鼠,这是美国通过啮齿类动物所进行的最大规模射频辐射与癌症风险探究试验。而在欧洲,意大利
拉马兹尼研究所
的研究人员同样雄心勃勃。在最近的研究中,他们对2500只大鼠从胎儿期到死亡期间受到射频辐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项研究评估的是不同类型的辐射暴露。
NTP研究了“近场”辐射的暴露
,这近似于人们在使用手机时所受的辐射量;而
拉马兹尼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则研究了“远场”的辐射暴露
,这近似于我们周围的无线射频辐射,其来源包括平板电脑、笔记本之类的设备。然而,这两项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与未受到辐射暴露的对照组动物相比,雄性大鼠(而非小鼠或雌性大鼠)的心脏部位出现神经鞘瘤的几率更高。
这两项研究的结果在大鼠模型中一同“确认了射频辐射暴露具有生物学效应”,而其中的一些效应“与致癌作用相关”,预防医学教授、科罗拉多公共卫生学院的院长Jon Samet这样说,Samet没有参加这两项研究。Samet同时警告称,对于无线技术是否同样对人体有害,目前还没有定论。事实上,心脏神经鞘瘤在人群中极为罕见,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极少病例被记录在案。
当手机和其他无线设备开机后,即使没有被主动使用,这些设备也会持续发出射频辐射,因为它们一直在与信号塔保持联系。辐射的强度随着身体与设备之间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当手机靠近头部打电话时,或把手机放在身体的正前方发短信刷微博时,其强度会达到最大。
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10年前提出的要求,NTP项目成立。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分别按照每公斤体重1.5、3和6瓦的量,给予两种性别的大鼠和小鼠射频辐射。其中,试验最低剂量接近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FCC)给出的公众接受手机辐射强度上限(1.6W/kg)。这些实验动物在两年(大鼠的平均寿命)内,每天都有9小时暴露于辐射中。随着动物的生长,辐射强度也会逐渐增加,以保证单位体重受到的辐射剂量不变。
这项研究的结果最早于2016年被报道,这项耗资2500万美元的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以证明射频能量在啮齿类模型中与癌症可能存在关联。其中最显著的发现是雄性大鼠心脏神经鞘瘤的发病率,而研究人员也在报告中提到,在受到辐射暴露的动物中,淋巴瘤和前列腺、皮肤、肺、肝和大脑的癌症发病率也有上升。这些癌症的发病率会随剂量增大而上升,但与手机辐射之间存在联系的证据并不充分,并且研究人员不能排除非射频因素致癌的可能性。矛盾的是,受辐射暴露的动物比未受辐射的对照组寿命更长。上周,这项研究接受了一组外界专家的评阅,在结束为期三天的讨论后,3月28日专家组给出结论: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射频辐射与心脏神经鞘瘤存在联系,另外有“一些证据”可以将其与神经胶质瘤的发病联系起来。
现在,NTP需要决定是否接受审稿人的结论,最终的报告预计将在几个月内完成。
拉马兹尼研究所的研究则只限于大鼠,研究人员测试了三种不同场强的辐射,分别为5、25和50伏特每米。因此,该研究中对辐射强度的测量不同于NTP研究中测算的吸收剂量。但是,为了与FCC和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设定的手机和基站射频上限相对应,拉马兹尼研究所的科学家也根据对应关系把他们的数据单位转换为W/kg。他们将试验中的辐射剂量降低了1000倍。在该试验中,大鼠从胎儿期开始,每天接受19小时的辐射,直到大鼠死于自然原因。
与NTP的研究一样,
拉马兹尼的研究人员同样通过统计发现,在最高辐射剂量下,雄性大鼠心脏神经鞘瘤的发病率上升。他们也有较弱的证据,将射频暴露与大脑中神经胶质瘤的发生联系在一起,但这仅限于雌性大鼠。
Ronald Melnick是一位已从NTP退休的毒理学家,他参与设计了NTP研究。他说,这两项研究结果的一致性非常关键,因为“科学的可再现性能够提升我们对观测结果的信心”。
争议渐起:能否在人体重现?
为什么雪旺氏细胞和胶质细胞似乎会成为手机辐射的目标,我们目前还不清楚。David Carpenter是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健康与环境研究所的内科医生,他解释说,这些细胞的功能是构成髓鞘,使神经纤维与身体其他部位绝缘。他在邮件里写到,它们属于电学系统,这或许是它们受手机辐射影响的部分原因。“但这只是一个推测,”Carpenter补充道。
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曾报告,在使用手机10年及以上的人群中,颅内肿瘤的发病率更高。其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称为
听神经瘤
的良性雪旺氏细胞瘤,这种肿瘤可以影响连接内耳与大脑中部分结构的神经细胞。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展为恶性肿瘤。但是,其他研究并没有在重度手机使用者中发现听神经瘤或脑瘤的证据。
Samet补充了当前的主要的挑战,就是找出大鼠心脏中的神经鞘瘤,与人类的听神经瘤和其他神经胶质瘤之间的生物学联系。“其中的机制仍不明了,”他说,“我们仍然需要填补很多信息。”
2011年以来,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机构(the International Agency on Cancer,IARC)将射频辐射归于2B类“对人可能致癌”的物质。基于最新动物试验的发现,以及将长时间手机使用与人类神经胶质瘤联系起来的有限的流行病学证据,拉马兹尼研究所的研究主任、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Fiorella Belpoggi表示,IARC应该考虑将射频辐射的分类更改为“对人很可能致癌”的2A类致癌物。她说,即使其风险很低,但也有几十亿人暴露在射频辐射中。这是全球范围内无线设备使用者的估计数量。国际癌症机构的发言人Véronique Terrasse表示,NTP呈递最终报告后,他们可能会进行重新评估。
然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癌症流行病学和遗传学部门的主任Stephen Chanock,对此仍持怀疑态度。他说,
他们所和其他组织的肿瘤监测都尚未发现普通人群中脑肿瘤的发病率在上升。
对听神经瘤等良性脑瘤的追踪则是由该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及预后(SEER)项目的研究人员于2004年发起的,该项目负责监测并发布了肿瘤发病率的统计数据。根据Chanock的发言人的说法,听神经瘤的发病数据“还没有积累到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分析的程度”。
当被问及脑瘤的长潜伏期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还没有出现高发病率时,Chanock说:“手机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我们绝对没有排除这些证据的可能性,而拉马兹尼研究所的研究结果也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但是这必须与其他研究成果一起考虑,而这些工作仍在进行中。”
流行病学研究对手机使用模式与人类患癌风险间的联系进行了调查分析,但得出了与动物试验不一致的结果。一部分研究招募了已经患有疑似与射频辐射相关的肿瘤的患者,例如神经胶质瘤、听神经瘤和唾液腺肿瘤。研究人员比较了癌症患者自述的手机使用习惯与没有患同样疾病的人的手机使用习惯。其他研究招募了健康人群并进行持续追踪,观察健康人群中新癌症的发生与手机使用习惯是否相关。然而,所有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有令人困扰的局限性,包括受试者通常不会再问卷上如实报告他们的手机使用习惯。
在今年2月的陈述报告中,FDA的设备和放射卫生中心的主任Jeffrey写道,尽管NTP的试验数据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但数百项针对射频辐射暴露和人类癌症关联的研究给出的证据“给我们信心,目前制定的手机辐射限度仍然足以保证人体的健康。”Chonock认为,对他来说,拉马兹尼研究得出的证据并不能改变这一结论。他说:“我们仍旧同意FDA的声明。”
原文链接:
http://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new-studies-link-cell-phone-radiation-with-cancer/
《环球科学》4月刊现已上市
点击“
阅读原文
”立即购买
- 汶川突发大规模山体滑坡 沙石铺160米415人大撤离
- 手机定位“追踪”员工引争议 专家:下班后应关闭
- 陈文暻:4.3黄金原油走势分析操作建议,贸易战非农风波再起
- VAR判罚引争议,但富力更需关注自身防守问题
- 家园最争议帖子:退3留2是联通的必然选择?
- 媒体:在生命面前 别让缴费争议延误救治时机
- 房地产的动荡真的是很可怕,那历史上大规模动荡都有哪几次呢?
- 北京四月入冬
- 司机碰撞行人背部致其倒地不再起来 获刑
- 俄罗斯世界杯招商遇难题,“擦边球营销”再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