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2018年3月31日-4月1日,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International Youth Innovation Design Competition,以下简称IC)中国区复赛在北京举行。深中代表队荣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今年中国区复赛吸引了国内一百多所名校的172支队伍参赛,参赛总人数达1000余名。

我校物理科组周茜、王鹏超老师带领高中部学生江卓研、刘润青、季睿等14位同学参加了本次大赛中三个项目。其中江卓研等同学参加的“结构设计”项目,从全国53支比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刘润青等同学参加“无碳小车”项目,荣获二等奖的好成绩;季睿等同学参加“服务机器人设计及制作”项目(1月比赛),荣获二等奖。同时,“结构设计”项目和“无碳小车”项目获得国际赛参赛资格。

为备战中国赛,一年来,参赛队员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在中广核创新体验中心做实验,从提出理论模型到讨论,再到设计实验,方案调整,到最后的结构调试,整个过程像科学家一样地思考和研究,从中体会到探究科学的乐趣。本次比赛是我校第一次参加,虽然经验不足,但同学们积极备战,热情高涨,比如带上七十斤重的杠铃到北京,争取做到万无一失,更进一步。

学校向获奖的团队、同学表示祝贺,希望在接下来的国际赛中,深中学子再创佳绩,为我校的高端学术活动开创新平台,同时感谢物理科组和创新体验中心的大力支持。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结构设计测试比赛中↑

结构设计团队成员

江卓研(队长)

陈浩钧

马钰斐

杨骏飞

熊子鸣

张新悦

禹欣悦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无碳小车比赛

无碳小车团队成员

刘润青(队长)

刘逸航

吴心柳

郑羽桐

彭泓杰

曾亦嘉

谭舜天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服务机器人设计及制作颁奖集体照

服务机器人设计及制作团队成员

季  睿(队长)

方一晓

罗俊平

陈业超

黄光彦

陈艺元

卢  玥

指导老师

周茜

(无碳小车)

王鹏超

(结构设计、服务机器人设计及制作)



参赛感想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禹欣悦

高三(18)班

在这次比赛之前,我对结构设计没有太多了解,画图纸和查资料的时候总觉得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实践下来会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确定下大致方案,再一点点通过动手尝试来修改和感受,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经验不足的时候。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对材料和受力情况以及不同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式都有了更深切的了解,这种感觉是平时做物理习题或是看到生活中的建筑结构时不会有的。总的来说,在对力学和不同材料的性质有了更真切的体会的同时,大胆去动手和尝试算是这次比赛的一个大收获。

这次比赛对我来说也是高中生活中很难忘的一次经历。我现时已经高三,所以对我来说其实这次比赛获奖与否已经没有什么升学上的帮助了,因此也是难得的一次全然出于兴趣和好奇去参与的一次活动吧。

在最后测试结构的时候,我在台下看着,很奇怪当时心里想的不是希望结构不要倒,好让我们拿一个大奖,而是这些天里和这个小团队中的所有成员相处的回忆,那种并肩前行,相协相助的感觉,实话说,倒是我三年来所感受过的最为强烈的一次,虽然此前每一周我们见面的时间不多,也分别来自不同的班级甚至年级,但比赛期间,所有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一边开着玩笑互相激励,一边认真地争分夺秒摆弄手中的木头,始终处于一种轻松亲切的氛围里,空闲期间一起吃饭,还一起溜去逛了附近的景点,很多时候我都忘了自己是去比赛的,忘了和身边这群人相处的时间仔细算来还不到一个月,那种强烈的被接纳感也让我开始重新回顾自己此前对友谊的定义。所以当数过三秒,测试成功,心底升起的那种喜悦不是一种胜利的快感,而是一种温暖与感恩,感恩在高中生活的尾巴上还能体验到这样一次真正的团队合作,同时,也能真正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去付出时间,不计较结果。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杨骏飞

高一(12)班

历时数天的科创复赛降下了帷幕。在收获了一等奖的优异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忘从中总结问题,加以反思,为今后的赛程做好充足的准备。以下,便由前期准备到后期比赛及远赴北京之经历的先后顺序,做出分析总结。

首先,比赛的准备工作虽有条不紊,却不乏有以下问题:

1. 筹备工作进展较慢,对于比赛应准备的物件及事项通知较晚,以致有组员未能及时准备比赛所需的照片;

2. 小组成员聚集练习的时间较少,可能是因为组员所在年级体系之差异造成的影响;

3. 对于电脑力学分析软件应用的缺乏,主要是由于该软件操作较为复杂,组员未能成功分配出足够的时间加以学习;

4. 练习时工作分配未能达到最大效率,以致存在组员手中工作暂时出现停滞及未分配到工作的情况;

5. 小组工作紧迫感不足,以致工作早开始却在临近比赛的两周才进行紧迫的大量练习。

 

在后期比赛的过程中,我不禁敬佩小组成员的毅力与斗志,从身背厚重的杠铃远赴北京,到比赛前夜不断制作及测试的努力。这些,都是铸就此次成功的基石。然而,比赛成功的背后,也显现出如下问题:

1. 各成员在酒店中的就寝起床时间差异,损耗了一部分的时间,拖慢了既定进程;

2. 部分成员对于小组努力成果缺乏自信;

3. 由于赛程的安排及工作分配问题,部分组员出现空闲时间段而未能高效利用。

 

本次比赛,使我明白应该:

信任于本组组员的工作结果,尊重于组员的差异性意见,并基于组员的倾向意见促进决定的形成,积极于参加小组内的工作,并提出自己有建设性的意见,配合于小组内整体的工作与其他相应安排,热衷于寻找组内在配合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找寻相应的解决方案。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江卓研

高二(12)班

上个学期开学不久,我加入了科创社,在这里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们,我们组成一个队伍,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在最初选择结构设计的时候,我们觉得用几克木条制作一个能够支撑35千克的结构是一件十分的困难的事,但是我们非常愿意挑战自己。刚开始我们没有什么设计思路,只能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不断改进我们的设计。我们最初的设计的是由横梁连接的五边形结构,此结构虽然稳固,但自重太重。接着我们尝试了三棱柱结构,但切掉一角的三棱柱结构放到斜面上很容易扭动。最后我们尝试了四棱柱的结构,发现四棱柱的结构不仅稳固而且自重较轻。接着我们对侧面的连接结构做出了改进,从横梁变为交叉的榫接结构,我们还将侧面的粗木条换为细木条并打磨侧面的木条以减轻重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只求做到更稳更轻。我们的结构自重从最开始的5.09g减少到3.15g,而且能够很稳的支撑35kg的重量。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组员们在比赛前一天晚上仍在酒店里测试结构

在每一次的制作和测试中,我们都收获了很多。我们制作结构的每一次训练和在北京比赛的经历都是我心中美好的回忆。我记得我们第一次测试五棱柱结构成功时的喜悦,记得我们在看到2.79克的结构在放上第六块的杠铃片就折断时的失望,我记得在北京比赛现场测试时看着他们放上最后一个杠铃片时的紧张。我记得我们每一次的制作和测试,我记得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成功和失败。



作为组长,我觉得这是对我的一次锻炼,从尝试着始策划组内的第一次会议,到组织每一次制作,我的个人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里我要感谢组员们对我的包容。当然,我也有一些遗憾,因为我有时候可能比较严肃,很抱歉没能让我们组的气氛更加活跃一点。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结构设计现场比赛

我非常开心能够通过科创认识这么一群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体系的优秀的小伙伴。我们组里有高三的学姐出于自己的兴趣加入了我们,还有竞赛的同学在繁重的课业中抽出时间来制作结构。



我最感动是我们每个人带一个5kg的杠铃片去北京。我们出发的那天中午,我们做了最后的两次测试,那两个结构都是在3克左右,但是承重都只有25kg,这个时候我们感觉非常焦虑。这时有人提出了把杠铃片带去北京的建议,一开始我们都觉得这不可行,但是为了能够在比赛之前多练习几次,我们最终每个人拿了一块杠铃片去北京。在比赛前一天晚上,我们聚在酒店的房间里制作结构,测试结构,我感觉到我们作为一个团队的凝聚力。

就像我们的组员在科创宣讲里说的“巧合之下,我们相遇,成为一个小组...我们也从陌生变成熟悉,充满关爱与合作的喜悦。”我很幸运能参加这次比赛,很幸运能遇到这么多优秀的小伙伴,很幸运能跟他们一起通过这次比赛不断挑战自我。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马钰斐

高一(12)班

高一上学期开学不久,我加入科创俱乐部,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尝试着设计结构了。如今想来,我对于设计和制作结构的思考也是有很多变化的,也可以说是进步吧。

刚开始时,我们几个人组成了科创俱乐部的第一批小组,经过两次成员退出和加入,才走到现在。那时我们被要求设计五棱柱结构,我的第一份设计图现在看来可以说是非常的可笑。我设计的第一份结构由五根立着的柱子,每一个侧面都有四根横梁,这些横梁之间组成的每一个侧面的三个空间又加上了斜梁。当时的设计完全就没有考虑到结构的自重,只想着美观,外加直觉,就这样随手设计出来。那个结构要是做出来只怕是要超过15克,不合标准了。

我之后设计的几个结构也没有太大的改观。虽然我们小组有请学长来讲解,但我似乎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做,糊里糊涂就过了一个月,小组也没聚几次。尽管有比赛的压力,我们好像还不怎么像一个小组,不是太有朝着目标努力的精神,可能这种迷糊的状态在我身上体现得比较严重吧。

我的情况从我们小组真正做出第一个结构之后有所好转,我已经忘了这是什么时候了。我们小组慢慢凝聚在一起,认真设计和制作结构。还是回到结构上吧。在一次次结构的制作当中,我也渐渐掌握了设计和掌握的要领,就是减重和增强结构,我渐渐的对科创有了热情。记得当时说要制作三棱柱,一天中午大家都没时间,我就自己去科创教室做了一个三棱柱的结构出来。最终因为承重太差而取消了三棱柱的方案,我们正式确定了四棱柱结构。四棱柱结构又不像三棱柱结构一样弱,又不像五棱柱结构一样重,倒是一个很合适的选项。我们的活动在此时已经进入正轨,每周都有两到三次一起做结构的时间,基本上一周能做出一个结构,就这样一直到参赛前。可能是每个人时间都不多的原因吧,我们没能花出更多的时间来改善结构,虽然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很积极,但是从我们整个组看来却是有些不够努力。虽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我知道,如果我们能拿出更多时间来设计、制作、测试我们的结构,我们能做得更好。我们直到比赛前一周才确定最后大致的结构,在北京还对细节做了很多的调整。我同样有些后悔没能硬是抽出一些时间来和小组一起做结构,这不仅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断尝试的过程,也是一个小组合作的过程。可能正是由于我们没能花出多一些时间制作结构,我们才会在一等奖垫底。虽然结果都一样,但是成绩却是摆在那里的。对此,我还是会去反思自己对科创的投入是否足够。



在我们一起合作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有许多有意思的事,从制作结构到拍摄视频,这些在当时看来都很平淡,直到我到了北京,思考我们小组之前走过的路时,才感觉到我们小组历程的丰富。因此,我非常珍惜在北京的两天,因为有一些小组的成员是无法参加决赛的。也许我不是一个会表达的人,不是一个容易融入集体的人,但我却是很希望能让自己做得更好,让集体变得更好,让小组里的每个人变得更好。至于和大家的交流,我一直希望能做到更好。也许我在北京的“癫狂”,也是我对小组的情绪的一个爆发。我在北京回忆、审视小组的过去时,才发现,原来真的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我在北京不免有些惆怅,才会表现得有些不正常,但这也许才是本真的我。我有思考过这么不正常到底对不对,是不是应该在小组成员中留下如此特别的印象。

我从来都用理性控制我的一切。想象一下,闹市中的一匹烈马,骑马的人正用缰绳牢牢控制着那匹烈马,烈马从来没有失控过。理性就是那缰绳,而我既是烈马,也是骑马的人。最近,也许是我思考的东西多了,我的个性开始成长,理性也许并不能那么好的控制那匹马了。但是,在我审视自己的过程中,我也觉得自己用理性控制的自己有些过度了。比如,我好像并不真正知道喜欢、想去做的是什么,很多事情,我只是做得开心,或者就是直接就去做了,至于是不是真的想去做我是真的不清楚。虽然我经常思考问题,但是比起思考自己的感受,我好像更多的思考事情本身,这就造成了我的迷茫。从初中到现在,我对我自己的了解好像不进反退。虽然我觉得我的感情很丰富、敏感,但我好像缺少了什么,缺少了一些东西去认识它。到了现在,我自我的矛盾越来越厉害,我也觉得,是时候放开自己一些了,也许我需要多些尝试才能做得更好。就像做结构一样,要想了解自己,还是得多做些尝试。从写语文札记开始,我渐渐放开自己,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可以说是深中给了我这个平台,让我了解自己更多。

回到我在北京的表现来,无论控制也好,放开也罢,都是我自己,只要让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可以了。因为我意识到了我们小组的美好,过去的我未意识到的丰富,我才会说“学会了用未来的眼光看待现在”,也许永远也不会真正学会,但是我在尽力如此去做,也足够了。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难道真的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吗?我要尽力用有洞察力的眼光推翻如此。但是,也许这“只有失去了才会懂得珍惜”更加使得我们的生活丰富有趣,正所谓人生的戏剧性,也许这是不完美的美。在一次次失去之中学会珍惜和人生的道理。

我真的要感谢我们小组,感谢每一个人。你们,让我思考自己,让我对我自己更加的了解,让我对“珍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尽管我很乐于去做科创的事情,但是还是不够,我虽然不是组长,但我总觉得没能主动去聚集起小组的成员还是我的过失。所有的组织工作都由组长完成,我认为她完成的很好。同时,我也应该像陈浩钧一样认真的切木条。在对待小组的工作时,我应该做得更认真一些。我们小组所有成员都有着对待工作的积极,在不同的方面展现出来他们的热情。对此,我真的很感动。

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就像多维空间中的射线,能擦肩而过或是相交的少之又少,一个特定的人遇见另一个特定的人的概率都是很低的。因此,我要感谢在我人生道路上走过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无论他们对我如何,不只是因为我和他们的相遇是小概率事件,还是因为他们造就了我。对于张爱玲说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我有不同的理解,无论是“华美的袍”还是“蚤子”,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去看它们时不应该有好坏之分。我们小组的成员,我能够在渺小的人生途中遇到你们,共同拥有着的一段特殊、难忘、精彩的时间,是我的荣幸。我真切地希望在未来,你们能做得更好。

国际青少年创新设计大赛·IC

IC秉承“创新驱动发展、设计改变生活、人才引领未来”的大赛宗旨,致力于培养青少年自主能力、协同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IC将人文、体育、艺术、数学、科学、技术、工程、社会八大领域有机整合,注重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微信:szzxgfwx

深圳中学首次参赛便夺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