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1.7亿年前的最大恐龙脚印 科学家:很罕见!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研究发现1.7亿年前的最大恐龙脚印 科学家:很罕见!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

正文开始:





参考消息网4月4日报道 英媒称,在苏格兰发现了罕见的恐龙脚印,它们属于迄今为止地球上已知存在的最大动物。这数十块化石拥有1.7亿年历史,属于早期蜥脚类恐龙,它们是从斯凯岛一个泥泞的潟湖中出土的。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4月3日报道,蜥脚类恐龙可生长到至少15米长,重量超过10吨。而兽脚类恐龙——即高度达两米的霸王龙的“更古老远亲”——留下的脚印也同时被发现。





科学家认为它们是迄今为止在苏格兰发现的最古老恐龙。2015年人们也曾在斯凯岛发现另外一组脚印,但它们的形成年代稍晚一些,并且尺寸也稍小一些。





地质学家称,由于来自中侏罗世的证据十分罕见,而且在世界各地很少发现这样的化石,因此新发现的化石十分重要。





报道称,这一发现将丰富有关史前爬行动物在进化过程某个关键时期曾广泛存在于斯凯岛的证据。它还将证明许多恐龙远非仅限于在陆地上活动,而是经常生活在水边,并且还会蹚过古代潟湖寻找食物。





爱丁堡大学的史蒂夫·布鲁萨特说:“这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很大的恐龙足迹遗址现场,这样的足迹很难找到。它显示长颈恐龙和食肉恐龙曾同时在同一个地方肩并肩生活过。它凝固了1.7亿年前的某个时刻,当时它们在潟湖中闲逛,在海滩上生活。那时的苏格兰要暖和一些,而恐龙们即将开始它们统治全球的征途。”





布鲁萨特补充说:“我们在斯凯岛上考察得越多,发现的恐龙脚印就越多。”





报道称,研究人员对斯凯岛上特罗特尼什半岛伸入海中陆地上的一处潮汐区域内的50多枚脚印进行了测量、拍照和分析。研究人员称,由于潮汐状况、风化影响以及地貌变化,很难对这些脚印开展研究。研究人员利用无人机拍摄的照片制作了现场地图。





报道称,在英国发现的最古老恐龙化石属于具有两亿年历史的霸王龙近亲——哈氏龙盗龙,是2016年在威尔士一处海滩上发现的。





科学家在苏格兰斯凯岛发现的恐龙脚印化石(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





研究称恐龙灭绝有新说:太过兴盛把自己“玩死”





参考消息网2月8日报道 英媒称,新研究发现,恐龙的种群太过兴盛,可能促成了自身的灭亡。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月6日报道,这种巨大的爬行动物曾经在全球迅速扩张,这意味着它们在灭绝前很久就已经要用完地球上的空间。





研究人员提出,恐龙在小行星杀手6500万年前撞击地球前很久就开始衰落,因为它们挤满了地球上的各个栖息地。





他们说,恐龙的种群“太过兴盛以至于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





雷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严重影响了它们繁殖出新物种的能力,使它们陷入灭绝的境地。





化石证据显示,恐龙源于大约2.3亿年三叠纪晚期的南美,当时南美属于称作泛古陆的大陆。





报道称,恐龙的出现紧随世界最大规模的灭绝事件,称作“大死亡”。





研究人员说,在这次事件中,大约十分之九的海洋物种和十分之七的陆地物种灭绝,为恐龙的兴起提供了一块“空白的画板”。





报道称,接下来1.5亿年,从暴龙到梁龙等大批恐龙物种进化出来。





但是,科学家发现,从南美向全球迅速扩张后,这些爬行动物无力适应陆地耗尽的局面。





研究报告的合作者克里斯·文迪蒂博士说:“早期恐龙面对一块空白的画板,在一片荒芜的地球上迅速扩张,沿途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由于没有其他物种与之竞争,几乎每扇门都向它们打开。”





他还说:“恐龙无法以足够快的速度适应拥挤的地球,这或许解释了它们为什么在小行星撞击之前就开始衰落,以及它们为什么在撞击以后这么容易就几乎彻底灭绝。”





报道称,这项发表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杂志上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恐龙扩张到南美以外的路线。





研究人员追踪了恐龙兴起以后留下的化石证据的地理位置,显示它们“以迅猛行动”占据了地球。





报道称,它们以每100万年621英里(1000公里)的速度不受任何阻碍地扩张到可栖息的广大地区。





它们在1.7亿年的时间里渐渐离开泛古陆,主宰了地球上的每一块陆地栖息地,足迹跨越所有大陆。





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西娅拉·奥多诺万说:“这个蜜月期不可能永久持续,恐龙最终挤满了地球上每一块栖息地。”





她还说:“没有新的地方可以迁移了,这或许阻碍了新物种的出现,促使恐龙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以前就陷入衰落。”





“从根本上说,它们可能太过兴盛以至于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





报道称,地球的这种饱和导致恐龙越来越特化,以适应现有的生存环境。





这导致恐龙进化和繁殖出新物种的方式发生根本改变,阻碍了它们的进化发展,使它们更容易灭绝。





6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导致生存环境急剧变化,这足以使它们最终灭绝。





报道称,这项新研究与雷丁大学之前的一项研究相关:那项研究显示,恐龙在小行星撞击地球5000万年以前就开始衰落了。(编译/赵菲菲)





(2018-02-08 00:41:01)





中国发现1.61亿年前“彩虹恐龙”:羽毛绚丽如蜂鸟





参考消息网1月17日报道 英媒称,在彩虹的另一端并没有一个金坛子,而是一个色彩绚烂的恐龙。科研人员15日宣布发现了一种乌鸦大小、像鸟一样的恐龙,它有色彩艳丽的羽毛,生活在1.61年前的侏罗纪时代的中国东北,科研人员将它命名为“彩虹”。





据路透社1月15日报道,这一保存完好、几乎完整的化石在河北省出土,其微观结构表明它有绚烂的羽毛,尤其是在头部、颈部和胸部,这些颜色在光亮处闪耀变化,就像蜂鸟一样。





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进化生物学家查德·伊莱亚森是这个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他说这一发现“表明侏罗纪时代的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色彩更丰富。”





科研人员使用高倍率的显微镜观测到羽毛内有细胞器的残余物,这被称作黑素体,用于染色,它们的形状决定了颜色。





报道称,“彩虹”的羽毛有薄饼状的黑素体,类似有着彩虹色羽毛的蜂鸟。这种恐龙的身体大部分是暗色羽毛,但是它的头部和颈部被丝带般的彩虹羽毛覆盖,虽然它有许多鸟类特征,但研究人员怀疑它是否可以真正在空中飞行。它的羽毛可以用来吸引异性并保暖隔热。





“彩虹”是一种两足食肉动物,有着类似迅猛龙的头盖骨和尖利牙齿,也许捕捉小型的哺乳动物和蜥蜴为食,它的眼睛上有鸟冠,看起来像骨骼组成的眉毛。





报道表示,许多恐龙有羽毛,鸟类就是由接近侏罗纪时代末期带羽毛的小型恐龙进化而来的。“彩虹”有绒毛和像羽毛笔般的大羽毛,这是人们已知最早的羽毛不对称的生物,鸟类利用这种特征在飞行时掌握方向,“彩虹”的这些羽毛在其尾部,表明尾部羽毛而不是翼部羽毛首先用于空中飞行。





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学家邢旭说:“这种恐龙与始祖鸟等一些早期鸟类是非常相似的。”始祖鸟是人们已知的第一种鸟类,生活在1.5亿年前。“它的前肢像翅膀一样,说实话,我不确定羽毛有什么功能,我认为不能完全排除它飞向天空的可能性。”





当被问起人们看到“彩虹”会有什么反应时,得克萨斯大学古生物学家朱丽叶·克拉克说:“‘哇喔!’而且如果他们像我一样,有可能想养一只作为宠物,但是对儿童来说不合适。”





这种恐龙的科研全名叫“彩虹巨嵴”,意思是“有巨大羽冠的彩虹”。(编译/胡溦)





(2018-01-17 00:14:00)





港媒:8块流落欧洲的恐龙和鸟类化石回归中国





参考消息网1月16日报道 港媒称,一批从中国内地流失海外的恐龙和鸟类化石被一位法国收藏家归还后在辽宁省展出。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14日报道,这些在辽宁发现的化石至少可以追溯到1.25亿年以前。





报道称,这些化石因为种种原因流失海外,但在2017年,一位法国收藏家决定把它们归还中国。





这八块化石大概有50-73厘米长,清楚显示了动物的骨骼和羽毛痕迹,它们目前在沈阳的一所古生物博物馆展出。





古生物学家孙革说:“此次‘返乡’的8块化石就属于对研究鸟类起源以及恐龙和鸟类之间进化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化石。”





恐龙专家徐星表示,恐龙演化的早期可能就长出了羽毛,其中一支体型越变越小,外形越来越像鸟类,并最终演化出了鸟类。





自从2011年《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已有5000多块流失海外的古生物化石回归中国。(编译/赵菲菲)





1月13日拍摄的曲足热河鸟化石。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2018-01-16 00:11:00)





又现恐龙蛋!河源化石数量全球第一





距离南湖公园恐龙蛋化石





发现地约500米





被发现的恐龙蛋化石。





“恐龙蛋”被吊上车。





大洋网讯 昨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距离河源南湖公园约500米处的一个小山头,当地工作人员在爆破作业后,对山上的红砂岩土块进行清理,其中一名姓李的工作人员又意外发现了一窝嵌在红砂岩中的完整恐龙蛋化石。河源恐龙博物馆工作人员黄华乐告诉记者,这次“恐龙蛋”的发现地是一处在建的商品楼工地,这处工地距离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约1公里,距离南湖公园上月发现一窝“恐龙蛋”的地方约500米。黄华乐称,这也许是距离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最近的一处工地了,保护区周边近年因商品楼开发,河源市区地下埋藏大量“恐龙蛋”的山头已多数被爆破推平,周边红砂岩地块如今能够发掘和出土的“恐龙蛋”已屈指可数。所以,这次在距离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最近的地方发掘出完整的一窝恐龙蛋化石,已显得相当珍贵。





河源恐龙博物馆馆长杜衍礼称,他们派出2名工作人员实地查看,并对发掘出来的成窝“恐龙蛋化石”进行保护。





昨日下午2时20分,记者赶往现场看到,这窝从红砂岩层发掘出来的“恐龙蛋”非常完整,“恐龙蛋”上下重叠呈一字形排列,可视红砂岩土块共嵌有11枚“恐龙蛋”,每枚“恐龙蛋”的直径约在10~13厘米之间。记者现场发现,这处即将兴建商品楼的工地,与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近在咫尺,站在工地小山的上面,可一览东江河以及河源迎客大桥的壮丽景观。





杜衍礼告诉记者,这窝出土的完整“恐龙蛋”,当天被运到河源恐龙博物馆,将进行永久馆藏。据悉,河源境内如今发掘和馆藏的恐龙蛋化石数量已超过17000多枚,恐龙蛋化石数量至今仍高居全球第一。





(广报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黄志青、肖斌)





(2017-12-26 08:18:11)





江西发现20余枚恐龙蛋年份约在白垩纪





中新网南昌12月25日电 (刘宝山 记者王剑)25日,江西省大余县新大余中学项目工程建设现场,工人在进行土层爆破挖掘时,发现20余枚椭圆形的“石疙瘩”。经专家鉴定,这些“石疙瘩”是一窝恐龙蛋化石,化石年份约在白垩纪时期,距今1.3亿年左右。





当日上午11时许,施工人员在准备对爆破后的大石块进行分解时,发现大石块中间嵌着一些椭圆形的石头和厚度约2毫米的黑色碎片。





警觉的工人立即判断,这些“石疙瘩”疑似恐龙蛋化石,于是停止施工,报警求助。





当地警方赶到现场后,立即围绕发现疑似恐龙蛋化石地区拉起警戒线,以保护现场,并通知该县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





经专家鉴定,初步判断这些椭圆形的石头是一窝窃蛋龙化石,黑色碎片为恐龙蛋的蛋壳,是一窝比较完整的蛋,应该有20-30枚左右。





目前,该化石已移交博物馆进行保管,等待进一步研究。





据了解,江西省大余县池江盆地拥有大量中生代地层中古生物化石存留。资料表明,大余县所在的江西赣南地区与其邻近的广东南雄地区,曾经是恐龙在中国华南地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完)





(2017-12-26 08: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