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
傻大方小编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来源是。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自本轮调控以来,市场上就不时流传出“某某房企资金链断裂”“某某房企正在售卖项目股权纾解资金困境”之类的消息。
虽然被点名的房企很快出来澄清,声明自己一切正常。不过,正所谓无风不起浪。声明之后往往引起更多吃瓜群众的关注。
这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因为历次调控,都会使得前期用力过猛,没有构建足够安全边际的房企陷入被动,甚至深陷泥沼无法自拔。而这其中,又以拿了众多“地王”的房企症状最为严重、引人注目。
高价地确实是个烫手山芋,但明源君发现,不同的“地王”命运还是各有不同。有的只是单个项目死了,公司影响不大;有的拖累了整个公司;当然,也还有的不仅没事,而且还助推公司飞速发展。
01
两会以后,已有14城调控加码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2018年注定是地王的难受之年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2016年,不少房企被市场的狂热冲昏了头脑。一年时间,全国诞生了350宗地王,并且绝大部分都分布在一、二线热点城市。
正所谓,地王一时爽,之后却很惨!如果说2015、2016年是爽的时候,2017年就是开始惨的时候,而2018年会是更惨的时刻。
为啥?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这已是尽人皆知的观点了。但是,如果你连短期都度不过,又何谈中期和长期?
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过去的“短期”确实比较短,两三年一个小周期,实力较强的开发商可以慢慢开发,做成区域内的高端产品,甚至将原来的毛坯房变成精装房,以平滑调控带来的冲击。等将来市场一回暖,又可以卖个好价钱。
可是,这一次的“短期”比往常要长。此前,不少人预期,十九大之后政策会放松。落空以后又寄希望于今年“两会”之后会放松。如今,结果已经有了——两会之后,至少已经有14个城市加码了楼市调控。
自2016年以来,如今政策已经开启第五轮调控了!
虽然招数此前都见过,只是从一个城市换到了另一个城市,但传递出来的信号却是很明确的——放松调控只是个幻想!
身处这样的大势中,地王当然是首单其冲。因为价格政府已经给你定好了。当年拿地王的时候有多风光,现在承受的痛苦就有多大。如今,拿了地王——特别是单价地王的开发商只用回答一个问题:到底卖不卖?多数地王要么求包养,要么打折甩卖。比如去年某业内的“土豪”开发商7折大甩卖自家当年拿下的“地王”。
02
但凡地王的价格都很高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但命运却各有各的不同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但凡地王,几乎都在热点城市。这些地方,长期是向好的,可是长期是多长?凯恩斯有一句名言,“从长期看,我们都死了”。
对房地产这个行业来说,再过一百年也还在发展。可是对很多房企来说,别说一百年,就是当下的调控持续三五年,也足以难受死。
当然,正如一句广东俗语说的那样,“同人不同命,同遮(伞)不同柄(手柄)”,现实中拿了地王的房企其实也各有各的命运。
明源君总结下来,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纯粹为他人做嫁衣,坑了自己的。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面粉贵过面包,几乎是“地王”固有的特征。逻辑是面包一定会贵过面粉。但地价高房价一定会更高的逻辑并不都成立!
事实上,房价除了土地等成本以外,最主要还是由市场面决定,如资金利率、可用的杠杆水平、购房群体的意愿和偏好等。
当然,因地王陷入困境的房企,除了以上因素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开发商本身在拿地、产品力等方面存在缺陷,有心无力。
1、多数地王开发周期两年以上,刚好处于调控期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地王多半位于一二线城市,这决定其不可能像三四线那样玩快周转;此外,对于单价地王来说,由于其价格过高,甚至高过拿地时的房价,为了尽可能的赚取高的利润,即便在市场行情不断上扬的情况下,也必须以时间换空间。
可是,喧嚣过后通常是一地鸡毛。短期的高潮过后,紧接而来的就是调控。2015下半年和2016年是一二线城市涌现地王的高潮期。按照开发周期,项目一般会在2016年下半年以后入市,而此时,调控已经开始。限价的城市,开发出来没钱赚;即便不限价的,控后市场相对回归理性,也不好赚钱。
除了限价,有些地方还要求现房销售。这意味着房企多年来依赖期房预售带来的一大笔资金将被严重限制,可谓雪上加霜。有些房企调控一来,由于其他项目的资金回笼也成问题,甚至无力支付土地出让金,地块被政府收回!
2、价格和产品定位不合理,房企缺乏品牌影响力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拍地时拿下地王或许相对容易,但要让这块地上的产品同样惊艳世人,却没那么容易。一些拿了地王的房企并没有定位和做好产品的实力,自身也缺乏品牌。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让购房者买账。
前几年,某小房企在市场高峰时拿下两个区域地王,2年后,当年的无限风光就变成了灰头土脸。其实当时(2015年下半年)的市场已从谷底反弹,但这依然无法挽救该房企,项目要么荒废要么不断停工,绿城接手之后才“复活”。
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为此,一些房企拿了地王之后将项目先围起来,在工地上放几台挖土机,有人来监管时,就装模作样挖几下,人一走就继续拖。能拖也是种能力,但这个冬天可能比想象漫长。
第二种是短期吃了亏,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赚回来。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上面说的这种情况,是典型的为别人抬轿子——高价拿地之后,周边的楼盘卖爽了,自个却深陷泥沼。某新一线城市一百强房企老总就告诉明源君,他们2013年拿了一个地王,周边的楼盘价格连夜上涨,而且引发疯抢。可是,那个项目让他们掉进了大坑里,爬了几年才爬出来,整个公司差点被拖垮。
替别人抬了轿子,还被人视为傻子,你说冤不冤?为什么有些地王别人死了,它还能安然无恙?这种地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规模较大的实力房企,在进入一个高能级的新城市时,由于缺乏前期积累,在公开市场上难免要跟别人拼刺刀,拿到地王固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能进入这个城市也不失为一种策略,而且还能扩大自身的知名度。
对于部分实力房企来说,哪怕拿了地王之后市场转冷,一两块地王晾在了那里,短期不赚钱甚至亏损,只要体量不是太大,公司内部有腾挪的空间,扛得住。将来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赚回来,比如吸引其他开发商与其合作。
前些年,甚至一些中小型房企也这么干,一房企老总就告诉明源君,他们瞄准较小的优质地块出高价拿。如此一来,名声打出去了,再去别的城市拿地,可以享有不小的便利。只是如今,这种操作方式已经变得越发困难了。
另一种是别人拿核心地段的地,你拿了更核心的。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向来是“地王”的聚集地。像北上广深这样城市的核心区域,抗跌性自然很强,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项目本身存在一定的瑕疵,即便不限价照样可能陷入亏损。
比如十几年前,X企在上海浦东的黄金地段拿了一个地王,楼面价超过2万一平米。旁边有一个开发商H企,拿地略早,地价相对比较便宜。但是,X企的项目一开工,H企的项目的价格就一路往下跌。因为此前H企的项目最大的卖点是江景,X企项目占据的地段更好,一建起来,H企40楼以下的房子都看不到江景。虽然X企一期建成上市的时间正好是市场比较惨淡的时候,但抗跌性比H企还是好太多……
第三种是狙击了对手,还发展壮大自己的。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当然,市场向来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因地王而死,也有房企因地王而生,甚至藉此建立起了自己的护城河。
首先,地王分为总价地王和单价地王,上面说的是单价地王,单价绝对高,总价地王看起来吓人,但单价可能比较合理。比如去年万科551亿鲸吞的广州花地湾1500亩巨无霸地块,地段很好,土地成本也不算高,折合楼面价两万多一平,而彼时,地块东侧的广钢新城一手楼价已超过4万/㎡!
如此体量,一般的开发商根本拿不下来。拿下的大开发商表面上拿了个“地王”,但单价却有竞争力,即便遇到市场下行打价格战,也打得起。
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其次,中小房企其实也可以拿地王,就看怎么拿。香港地区拍地时,大开发商即便对某个地块没有兴趣,照样去举牌,把价格抬高,小开发商的利润就薄了,甚至可能亏本。而大开发商手里的土地比较多,提高市场价格,不仅可以让其手里已有的土储增值,还可以将小开发商排挤出市场。
同样的,在幅员辽阔的内地,中小开发商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狙击巨头。
某近年来快速崛起的一百强房企副总告诉明源君,以前拿的地1500,现在新地拍2000,甚至亏本拍到3000也可以。因为我前期的地分摊下来整体成本还是比较低,而且这块地价涨了,库存的土储价格也多少会跟着上涨,只要每块地涨一点点,这块高价地的成本就被分摊掉了。
如此一来,区域深耕型房企能够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因为你一直有存货,同时也跟城市一起成长,圈住了本地客户。如果当下没有全国布局的能力和决心,企业一定要区域集中,集中优势资源让别人进不来。巨头在全国很大,但在一个城市,你只有几个项目,我有几十个项目,还是有竞争优势。
03
想要少拿地王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拿地要有模板、相对标准化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加强宏观和行业周期研究
同样是拿了地王,有的房企破产被收购,有的却成功逆袭规模翻番!为啥?。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能凭地王狙击对手的房企毕竟是少数,当前,大部分的地王主流的两条路是亏本甩卖或者求土豪包养。地王的苦,只有手里攒着地王的房企知道。
解决烫手山芋固然很重要,但如何避免去抢夺烫手山芋更加重要。
如今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事实上,如今深陷困境的房企,当初抢地王时,跟市场上抢房的散户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为什么会是这样子?
明源君先说一个观察到的现象:授权比较大的房企很少会去拿地王。为啥呢?因为权责是对等的,拿地的人跟其所拿的地利益捆绑,如果地拿砸了,老板亏些钱,但可能不会影响生活品质,个人则会倾家荡产,因此这类企业会很注意拿地标准、模板的构建,以及对城市轮动和经济、行业周期的研究。
现实中,像投资拿地这么重要的事情,更多都是老板拍板。这么一来,就容易出现拍脑袋做决策。一拿过单价地王的投资总就向明源君吐槽过:虽然按照谨慎的测算结果,那块地王是不应该拿,但老板坚持要拿,刚拿没多久调控就来了。
此外,很多房企的研究水平很成问题。明源君见过不少上百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规模的房企,其研究能力还不如小型私募机构。曾有一个规模还可以的房企拜访明源君,据他们称,公司只有他们两个人挂靠在市场部,做的“研究工作”无非是每天在网上搜点资料。这叫哪门子研究?!
周期天王周金涛说,人生财富靠康波(康波周期,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长周期),一个人一生有3次大机会,抓住一次就能成为中产。
其实企业发展也要踏准周期。踏空可能会失去发展机会,但更要命的是踏错被深度套牢——那会要了你的命。
房企|地王|规模|逆袭|翻番|破产---
这事或许无法完全规避,但通过加强研究,至少可以降低踏错的概率。面对“史上最严”的楼市调控,正确理解国家大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价值不言而喻。
去年,恒大高薪引入任泽平就是如此。任泽平入职恒大后,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分析、市场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动向研究,为集团战略决策提供相关分析报告。
中国房地产是“政策市”,而在踏准政策节奏这点上,能出许家印其右者屈指可数。纵观恒大的发展史,基本都是紧跟宏观经济的走向的。远的不说,无论是去年的大幅降杠杆,还是坚持只在国内进行投资的表态,都显示出恒大政治上敏锐的嗅觉和精准的把握能力。许家印可谓是一本深谙政治经济学的行走的教科书。
任泽平也认为,能把房地产说清楚的人屈指可数,大部分流行观点都是错的,因为不了解政策!不懂政策,研究就犯了方向性的错误。
事实上,恒大并非第一家——碧桂园、保利、华润等均已成立了智库机构。保利投顾助理总经理吴定金曾对媒体表示,“大部分房企只注重业务线,但是规模化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企业升级必须有强大的研究力量支持……”
根据规划,保利研究院包括2个中心3大职能。发展研究中心分为战略发展部以及市场研究部,其中,市场研究部负责宏观经济研究、城市研究、政策研究等。至于万科,看它最近的业绩发布会,简直就是理解政策的教科书。
调控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市场过热就要调控,没踏准是你水平问题,怨天尤人没有用,想要继续玩下去,要懂在现有的游戏规则下运行。除了建立相对标准化的流程、模板,加强内部研究力量,还要借助外脑。毕竟,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可能会存在倾向揣摩老板心思的问题。
- “地王”潮水退去,那些“高价地”楼盘都解套了吗?
- 恐惧
- 农村才有的野草,土豪都没得吃,全见过都厉害了
- 验资100万!庐阳地王马上首开!房价冲击2.5万!合肥16个高价地最
- 这个春天,我想请你来浙工大看海
- 地王再曝停工?!一手好牌被打烂,世界500强都拯救不了!
- 后摇号时代:地王装睡无奈开盘一手爆抢二手阴跌,上海是杭州的预
- 高房价还能撑多久?任大炮:现有的调控政策不变,就会出现三个下降
- 大学 | 这9所“非211”同样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目标学校!
- 感觉有的老年人贼他妈喜欢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