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清明习俗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古诗里的清明习俗》,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总觉得,中国传统的清明节习俗是浸在诗词里的,古典又鲜活,历久而弥新。
默默的哀思,淡淡的伤怀,构成了清明习俗的主基调。在这祭拜祖先怀念亲人的日子里,我分明听到,那被一次次反复吟咏的清明诗句,满满的竟都是思念的旋律。唐白居易的“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寒食野望吟》)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扫墓、缅怀亲人的凄凉场景。面对生离死别,天人永隔,怎不让人伤心肠断?宋代诗人高菊涧亦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清明》)读来自然真切,催人泪下;南宋杨万里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看到野草一夜之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去一年的小路竟消失掉了,清明后梨花生长起来,诗人感慨万千,“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寒食上冢》)于是,千言万语凝结成一个“愁”字,深切地表达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然而,清明节并不全是伤感和哀思。阳春三月,草长莺飞,在这踏青玩赏的时节里,处处洋溢着春天的喜悦和勃勃生机。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概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最宜外出踏青。据考证,清明踏青的习俗始于唐,盛于宋。“清蛾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清明日》)晚唐诗人温庭筠用轻松诙谐的笔法描绘出清明日的清晨,清蛾(蝴蝶)飞舞,桃花郁金花竞相开放,在这风景如画的日子里,人们结伴踏青,出发时看到露水在各色花瓣上颤颤欲滴,归来时微风穿过柳丝拂面而来,大家徜徉在春天的怀抱里,是多么的惬意和舒心啊!到了宋代,清明踏青的习俗愈发盛行。“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正是宋代踏青习俗的具体体现;“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宋代诗人程颢的《郊行即事》也反映出宋代清明踏青的盛况。
清明节又是丰富多彩、意趣盎然的。民间在清明节还进行插柳、放风筝、荡秋千等有益的活动。宋陈允平的“禁烛飞烟,东风插柳,万家千户。”(《琐窗寒》)以及南宋陆游的“山寺馈茶知谷雨,人家插柳记清明。”(《春日》)都是清明插柳习俗的体现;宋人黄峪的“未到清明先焚火,还依桑下系秋千。”道出了荡秋千成风的盛景;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则成为了吟咏风筝的绝唱。
清明节更是广博而深邃的。北宋黄庭坚的《清明》颇具哲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了死者,由死想到了生,最后想到人生的意义,可谓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无论是怀念亲人的悠悠哀思,还是踏青时的喜悦欢愉,抑或是勘破生与死的豁达豪迈,总之,清明节带给我们的应该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传承。
- 《汝海兹风》——汝州又一部微电影!
- 【安全】清明踏青祭扫,消防安全万万不能忘!
- 【清明】重庆消防烈士墙昨日落成,官兵清明祭英烈
- 【今日分享】清明小假,我想去这些地方吃这些美食!
- 传统祭祀食品已成清明春游小吃,别告诉二爷你还没吃过!
- 真的不看脸!单纯不做作的看展气质照你也能拍到!
- 深圳天气又要开车!清明降到16℃,问你惊未
- 清明节 | 一首《心灯》为故亲送上一份哀思,点燃一段心香!
- 暖暖回归|气温重返20℃
- 清明节,请记住这20首绝美的经典诗词 | 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