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贸易战日本一夜崩溃 套路类似中国人值得警醒

傻大方小编提示您本文标题是:30年前的贸易战日本一夜崩溃 套路类似中国人值得警醒。来源是。

30年前的贸易战日本一夜崩溃 套路类似中国人值得警醒。套路|一夜|崩溃|日本|值得---


近期中美贸易战成为全球的焦点,全球资本市场全线暴跌!中美两国已经不可避免的进入到“修昔底德陷阱”!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认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必然挑战现存的大国,然而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战争难以打响,但没有硝烟的战争无处不在,中美贸易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三十年前,日本就陷入了“修昔底德陷阱”,复盘30年前的日本,中国如今的境况很多跟当年的日本如此相像。很多专家拿日本与中国做比较,天道中轮回,历史不停在演绎。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后这四十年的路子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一模一样。中国面对房价暴涨后,开始担心下一代年轻人会像上个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破碎后的年轻人一样,对生活充满迷茫,一蹶不振。但中国房价的坚挺让众多唱衰中国的专家感到困惑。米筐投资认为,不管是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还是中美贸易战,都能在各个国家的历史中寻找到相类似的答案。

套路|一夜|崩溃|日本|值得---

30年前的贸易战日本一夜崩溃 套路类似中国人值得警醒

跟随米筐投资思路回顾二战后的日本,二战后的日本经济遭受严重的摧毁,美国开始对日本政治、经济、教育、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与援助,由于战后金融资金、先进技术都是有美国全面提高,使得日本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特别是工业制造方面。而中国改革开放后大规模招商引资和技术引进,也使得大陆工业制造蓬勃发展。

为了使日元在国际上有足够的信用,日本政府采取低估汇率进而增加日本出口的竞争力。1994年,中国放弃双轨汇率,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直接贬值,大大增强中国商品出口的竞争力。

之后的二十年,日本成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出口大国,一举成为发达国家。然而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在崛起的二十年里,日本政府在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公路建设、铁路建设。非常著名的日本新干线就是1964年之前建成的,这是全世界第一条进行旅客运输、用于商业运营的高速铁路,整个铁路贯通了日本全国。中国过去几十年也在大规模进行基础建设和城市改造,高铁建设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高铁也成为国家名片。

在内需与外需的双驱动下,日本GDP增速每年超10%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了80年代。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经济也超22倍的高速增长,即使2008年的次贷危机也保持在7%左右的增长率。

到了80年代初期,日本的经济增速和生产效率等各方面已全面超越美国,1980年到1984年,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已经从76.6亿扩张到461.5亿美元。强大的日本经济和国际收支双顺差使得日本积累了许多财富,成为一个强大而富裕的国家,日本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债权国,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债务国。日本强大的贸易顺差避免不了与海外许多国家产生大量的贸易摩擦。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与美国贸易存在巨大的顺差,仅2017年就高达2758亿美元。中国的双顺差让很多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国也与许多国家贸易摩擦走火。

在日本崛起的时间里,日本老百姓热衷于存钱,国家发展的速度远超个人,日本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货币沉淀严重。美国无法承受国际收支不平衡,于是,美日法英德五国央行和财长召开了《广场协议》,强迫日元大幅度升值。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连续三年升值了86%,严重削弱日本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套路|一夜|崩溃|日本|值得---

30年前的贸易战日本一夜崩溃 套路类似中国人值得警醒

日本为了平衡国内经济,五次大幅下调利率,进而拉动投资消费。然而日本该建的、该搞的都建完、搞完,百姓生活质量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以无法在消费。更恐怖的是下调利率没拉动消费反而使得金融性资产过度膨胀,居民开始不断的买房子、买股票。房子越涨银行越给抵押房贷,房贷的钱又重回房地产,居民买的房子又拿去抵押,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房子一涨再涨,地价也跟随房地产不断上涨,人民恐慌心理开始高杆杠买房,泡沫随着而来。土地成本飙升,工厂扩张成本加大,受高房价的压制,也进一步压制居民消费。随着利率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泡沫开始崩现,房价大跌、股票暴跌,无数高杠杆的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在泡沫到达顶点之际,日本企业开始大规模抛售房地产,把产业转出海外,日本政府也鼓励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投资来平衡贸易摩擦。与此同时,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为了顾及养老,更多的人不敢过多消费,整个日本的经济形态,已经变成了日本金融部门借钱给企业,然后企业出海——日本资本在国外进行体外循环的一种状态。所以,日本的本国经济出现了停滞。

其实日本二战经济发展到崩盘之前跟我国改革开放到近几年的房价暴涨如同一辙,但中国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居民消费能力也相对强劲,但历史类似惊人也不得不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