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远程卒中在中国

背景介绍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显示,

2007~2008

年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

AIS

)静脉溶栓率仅为

1.6%

2011

年中国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至用药时间平均为

180

分钟,入院至治疗时间平均为

116

分钟。这些质量评估数据远逊于发达国家。目前,“互联网

+

医疗”受到极大关注,中国卒中学会也成立了移动医疗分会,推动远程卒中管理理念。远程卒中可为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有效提供神经科专业医师诊疗服务,从而缩短溶栓治疗时间、提高静脉溶栓率。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赵钢教授团队对中国远程卒中的现状及其应用进行了全面综述。

远程卒中管理系统

2012

年,香港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通过电话及电子邮件沟通,在家中提供非办公时间的咨询服务。随后启动更高效的“初治

-

转运”(

drip and ship

)模式,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完成

rt-PA

静脉溶栓后,将其从更小的医院转运至指定医院。

 

2014

年,国家远程卒中中心落户宣武医院,通过远程卒中网络平台,为全国范围内

300

家乡村医院提供神经病学方面的指导服务,标志着中国的远程卒中项目正式启动。参与此项目的通州区潞河医院,静脉溶栓和取栓成功率向宣武医院和天坛医院等顶级的医院接近。同时,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报道了其通过国家远程卒中中心平台所获得的卒中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成功。

 

远程卒中技术

随着宽带的提速,手提电脑和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提供可视服务,可缩短评估延误时间。世界上第一次远程会诊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是通过谷歌眼镜实施。咸阳医院和西京医院也首次利用谷歌眼镜进行了远程医学治疗。

 

患者信息保护也是远程技术重要问题,新研发的

SEMIDS

系统具有很高的私密性。另外,高度的信息安全性可以由混沌映射技术提供。



远程卒中治疗和康复

正在进行的基于远程医疗的急性卒中促进计划(

ASAP-Tel

),有望为中国的远程卒中静脉溶栓的决策程序提供资料。香港的研究表明通过电话进行

MoCA 5

分钟量表评分可靠且可行。目前尚没有关于中国

NIHSS

量表远程评估的可靠性的数据发表。

 

一项报道显示远程康复指导改善了卒中患者的康复结局。一项针对脑梗死患者以家庭为基础的电话指导康复(

HTRBIP

)试验正在进行,有望提供远程康复应用的新证据。从卫生经济学角度,

2001

年至

2013

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的远程医疗项目网络覆盖中国西部

112

个城市的

249

个分点医院,

12

年的数据显示远程医疗取得良好的成本效益。



总结和展望

远程卒中的可持续性和成长仍面临诸多挑战,不久的将来,远程卒中将会大大的提高卒中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缩短溶栓治疗时间、提高静脉溶栓率,减少卒中带来的医疗保健和社会经济的负担。我们也期待赵钢教授带领中国卒中学会移动医疗分会,推动远程卒中的发展,促进中国卒中事业的进步。



来源:

中国卒中杂志,2018年第13卷 第2期

往期回顾

世界卒中日丨“预防卒中,你我同行”

急性期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春天真的来了吗?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有症状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SOS重症卒中论坛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远程卒中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