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昆: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点击关注

张昆: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关注我哟

  





点击

新闻与写作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张昆: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张昆: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张昆华中科技大学领军学者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新闻与写作》特聘专栏“师者心语”作者

  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伟业。新闻教育作为教育伟业的一部分,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影响到国家和人类的命运。作为新闻教育的实际运作者,新闻学院院长责任重大。面对信息时代复杂的社会万象,和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殷切需求,新闻学院院长常常处在内外交困、天人交战之中。外界所供者寡,而所需者众;学校要求日严,而支持不增;师生期待正殷,学院却举步维艰。院务工作的推展千头万绪,复杂变幻,其荦荦大端者,当为如下四大要务。

1

 

师资建设是根本

  学校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没有教师,就无法汇聚学生,学校也会成为一个空壳。一流的学校首先是因为拥有一流的教师。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环节。首要环节便是结构问题。一支队伍,总是由众多个体或分子组成,是多样性的统一。在年龄上,有老年、壮年、中年、青年不同年龄段,不同的年龄意味着资历、积累、待遇、体力、精力的差异。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如果能够呈现合理的梯次结构,则有利于学院的稳定和持续性发展。如果年龄结构失衡,头、身、尾比例失调,在延续性上可能会出现问题。学院结构同样重要,学院教师可能来自四面八方,不同的专业、学科、学校,学院越是多样,越是容易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促成交叉融合以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上世纪末,不少高校过分强调专业对口,以致学院的师资集中于单一的学科背景,制约了学科成长的空间。新闻传播学科属于应用型文科,对应着一个庞大的传媒文化行业。其学生成才标准涉及到知识和能力两个层面。相应地,其师资队伍也由学术型、职业技能型两部分组成。如果只有学术型师资,都有博士学位,能够写论文,而不会新闻实务操作,由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只会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华中科技大学的前校长朱九思就明确要求,没有完整新闻实践经历的人,不能担任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师①。反之,如果教师全是职业技能型的,都来自业界或具有丰富的业界经验,而没有经历严格的学术训练,其培养的学生可能上手快、业务强,但发展的后劲不一定足,其思想的高度与视野的宽度可能会受到局限。所以,国内外知名的新闻院系,其师资包容了学术型、职业技能型,而以学术型为主,这种结构比较合理。

  结构问题必然涉及到教师的补充或人才的引进。要维持师资的活力,在补充师资时,应该秉持多样化的原则,保持师资补充的节奏感。所谓多样化,就是在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同层级,在学术型、职业技能型不同类别,在国内、国外不同地域,在本学科专业及其他学科专业,多样化补充。避免师资来源过于单一。而节奏感,则是引进补充师资要常态化,长流水不断线。不要想起来时大规模引进,忘记时几年都不补充。坚持多样化和节奏感,有利于维持师资队伍的动态平衡,有利于教学科研秩序的稳定,同时在师资队伍中保持适度的竞争与活力。

  师资的不同类型,由来于专业教学的需要。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老师。一般而言,基础理论与方法类的课程,社会科学与历史类的课程,需要学术型的教师,他必须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一般具有博士学位,在教学的同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产出;而新闻实务类课程,如新闻采写、编辑、评论、摄影、广告策划、文案、播音主持、影视编导、节目创制等,则需要职业技能型的教师,这些老师须有完整的业界经历,是行业里的翘楚,能够引导学生直接进入职业水准的实操训练,但不一定具有博士学位,也不一定要求撰写学术论文。此外,一个研究型的学院,在以上两种类型的教师之外,还需要专事学术研究的学者,除了参与研究生培养外,可不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可见学院不同的教师岗位,要求不同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其产出的成果,也大不相同。要对他们进行合理的绩效考核,自然不能不能适用“一条鞭法”。而应该实行分类管理,不同的岗位实行差异化评价。这样才能人尽其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是学院的根本,而教师队伍的未来,在于其中的青年才俊。学院基础再好,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再优秀,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青年才俊作为后备力量,很难有光明的前途。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老中青三代的合理结构,后浪推前浪的潜力。学院发展的战略思维,应该以培植卓越青年才俊作为重点。富有远见的院长,常常把青年学者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资源配置上,为青年才俊的成长,营造氛围,创造条件,鼓励青年出头。在课程开设、研究生指导、职称晋升、工资晋级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应该多考虑青年学者。须知青年时期,也正是他们人生最艰困的阶段,上有老下有小,能够安静下来致力于学术已属不易。如果青年才俊能够脱颖而出,不仅会增强学院的生气,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也会释放巨大的能量。

  在当前媒介与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背景下,无论是学术型教师,还是来自业界的职业技能型教师,无论是资深教师,还是中青年教师,都面临着知识更新的问题。现在的社会万象、传媒生态、自然环境,瞬息万变。来自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需要补充知识,出身于新闻学科的专家也要更新知识;学术型教授需要更新知识,来自业界的专家也需要更新和补充新知;资深的老教授需要更新知识,刚入职的青年学者也未必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的渴求,无法回应社会对于高层次传媒人才的期待。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②”学院教师也是人,自然有基于人性的利益需求。师资建设事关学院的生存和发展,而要维持师资队伍的活力,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这种机制说到底就是利益分配,通过利益分配、资源配置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其核心就是薪酬制度。目前各学院的薪酬制度多取决于学校,而学校在设计薪酬制度时往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③。这一制度的问题在于它过于重视年资、平均,缩小分配差距,不利于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也有一些高校,薪酬制度主要在学院层面设计和执行,学院有较大的主动权。薪酬制度的设计应该调整思路,在重视公平时,也要兼顾效益。在工资、岗位津贴部分,可以公平为主,而在奖励津贴部分,则应以效益优先,鼓励多劳多得,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此外,还可考虑利用社会资源,设置冠名教授席位,以弥补现有薪酬制度的不足。在这方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做了有益的尝试④。

学生培养是中心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学生不仅是学校的产品,更是促进教师成长、学术繁荣的积极因素。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相长是一个基本规律。古人云:“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在老师的引导下成长,而且其求知的冲动和好奇心,常常会使老师感到知识上的困窘,因而促使老师益发探索未知、补充新知,与时俱进。这就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学生对学院的价值不只于此。在某种意义上,学生是学校拥有的最重要的财富。在当今中国,学生首先是学校的衣食之源,大学经费中大部分来源于基于学生人头的政府拨款,教师能够在大学安身立命,就是因为学生的存在。其次,从文脉传承的意义上,学生是学校的名片。也许有一天,某个大学、学院不存在了,但是因为它杰出的学生,仍会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周游列国,他的教室在哪课堂在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三千学生、七十二贤人。柏拉图学院在何处?很少有人能道出个所以然,但是大多数人都知道,柏拉图有一个伟大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而亚里士多德又培养了一个伟大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

  学生是学院最重要的财富,甚至可以说是学校学院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才是学校、学院的本职工作。围绕着学生的日常教育、思政工作,是学院工作的中心。新闻学院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笔者以为,新闻学院的优秀学生应该具备下面六个重要的素质或能力。第一,卓越的专业能力。这种专业能力,正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传媒行业安身立命的核心竞争力。也许有人会说在网络化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但是在众声喧哗之中,人们更期待还是专业的理性的声音。第二,博专兼备的知识体系。传媒人应该有广博的知识体系,开阔的视野,天文地理,他应该都有所了解。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在此之外,还应在专门的知识领域,诸如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有自己独到的知识储备。第三,深刻的洞察力。传媒人面对的大千世界,变化莫测,充满风险。作为一个守望者,负有重要的责任。由于这个世界迷雾缭绕,有时假象掩盖真相、谣言被视为真理,这就需要一种透过假象深入本质的洞察力。第四,人文情怀。传媒人应该是一个仁者。孔子讲仁者爱人,新闻学院的学生,应该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应该爱人、尊重人,对弱者充满同情,对社会承担责任,对祖国怀抱着热爱。第五,坚定的政治和道德信念。传媒的运作,事关社会和谐,事关国家的稳定和人类的福祉。所以传媒人应该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为了谁?没有高度的政治站位,难以回答这些问题。上述五点,主要集中于学生的心智、能力、操守和道德层面。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健康的体魄。古希腊柏拉图心中理想的教育就是要把给一个雅典青年的绅士的教育和给一个斯巴达战士的勇士的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⑥,通过这种融合式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心智发达,温文尔雅,意志坚强,而且体格强健,能够作为城邦的接班人和捍卫者。

  要培养未来优秀的传媒人,当务之急是建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为此必须配套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课程、教材、实验实习基地,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拓展性阅读。后者可能更为重要。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说:“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⑦莎士比亚也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思想的精华,读书实际是与书籍作者的跨时空对话,是读者丰富自己内心、提升精神境界最佳的途径。因此,清代学者翁同龢写了这样一副对联:“世上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读书是一种知识摄取过程,但又不是简单地照单全收和不加咀嚼地吸纳,而是对知识信息的甄别、辨析、欣赏和批判。阅读伴随着思考,思考必然带来视野的拓展和境界的提升。所以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⑧。新闻学院应该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学生读书、引领学生读书的风气。

  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除了教师授课、指导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下,院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早已超越了纯粹的思想政治范围,而涉及到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专业教育等领域,成为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与专业老师不同,前者与学生保持着全过程的互动关系,由于他们一般比专业教师更年轻,对学生的了解最深,学生与他们的心理距离更近;学生们在思想感情方面,更容易受到学生工作老师的影响。当然,学生工作的重心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应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创造性的各项专业活动,如社会调查、创新创业、行业竞赛、专业实践等,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须知,学生工作的本质不是管学生,而是引领学生,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新的冲动,引领学生在专业的道路上前行。其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去给学生装上枷锁,不是去限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而是为学生装上腾飞的翅膀,激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如果因为思政工作,学生们不敢想像、不敢创新,不敢闯,不敢试,那么这种思想政治工作绝对是不合格的。其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居高临下的单向训诫,不是老师单方面地“教育”学生,而是老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两个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不是谁决定谁,而是相辅相成。最后,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不是学生的监督者,而是学生的同路人,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

  学生的培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物质的因素、人力的因素,也有精神的因素。新闻学院一切人力与物力资源,都应该围绕着学生的培养、成长服务。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学院教职工,尤其是学院院长对学生的爱心。如果院长怀抱着推己及人的爱心,爱生如子,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那么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问题。在爱心的呵护下,学生自然会成为学院的工作的中心,成为院长心目中的重中之重。

3

 

条件改善是前提

  

  教育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成功的教育不仅需要智力、情感的投入,还需要起码的物质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们常纠缠于大师大楼孰重孰轻的争论,有人主张大师比大楼重要,也有人认定大楼重于大师。其实,重视大师的人也不能无视大楼的重要性,因为要让大师安心教学,需要有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没有大楼,大师是留不下来的;同样,认为大楼重要的人,并不是忽视大师,而是认为有了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在今天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新闻教育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文科教育,新闻学科被普遍视为文科中的工科,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仅需要优良的师资,更需要足够的物理空间和先进的实验设施。

  首先是先进的实验室与丰富的资料馆藏。现代传媒是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起来的,职业传媒人的前提就是能自由地驾驭这些日益复杂的传播技术。新闻学院是未来传媒人的摇篮,在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过程中,固然可以利用业界的实践平台,进行高阶的实训。但是在学生们刚刚进入新闻学科的知识殿堂,初涉新闻专业技能时,学院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学实习场所,备齐起码的专业技术装备。只有当他们具备了新闻传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时,才能利用高年级的专业实践机会,在业界的平台上进行实战型专业训练。如果现在仍认为新闻教育是普通的文科教育,忽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有可能耽误学生的未来。专业资料室的建设同样重要。现在许多大学为了节约成本,在校一级建设图书资料馆,下面各院系没有自己的资料室。这对于一般院校而言,或许有不得不然的苦衷。但对重点大学来说,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校级图书馆资料再丰富,也只能满足全校学生的普通借阅,而无法满足各个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当我们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看看他们的馆藏文献,就会理解为什么他们的学生受到欢迎,为什么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够引领学界。

  其次是独立的办公空间。现在不少高校尤其是一般高校,学生招得很多,教学大楼建得十分的气派,学生的宿舍也极尽奢华,但就是没有给老师们一个独立的办公空间。须知,高校老师是脑力工作者,当其进行创造性思维、研究问题或备课,或个别地指导学生时,是需要一个不受打扰的私密空间的。这个空间不要很大,十几个平方米即可,装备也可因陋就简,但必须是相对独立互不打搅。很多学校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在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新闻学院院长近12年,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博弈,临到最终卸任时,才一次性建成了五十间教师工作室,终于达到了每人一间的要求。作为一个院长,我们总是要求老师们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要求他们讲好课,发表论文,申请课题。我们也常常抱怨老师们产出太少,不思进取。但是我们知道老师们最基本的需求吗?新闻学院要成为老师们安身立命之所,就要考虑为老师们准备一间安放心灵的工作室。

  其三是校外基地建设。新闻教育当然是大学、新闻学院的事情,但又不全是大学、新闻学院自己的事情。新闻学院的基本职能,是为传媒行业输送专业人才。在这个意义上,传媒行业是受益者。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新闻学院是生产者,传媒文化行业是需求方,后者在从学校接受学生这个特殊产品时,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如专业实践,在大学校园内是无法完成的。传媒行业可以为新闻学院提供专业实践的平台。这实际是传媒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越是好的新闻学院,越是容易与高层次的传媒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越是开放地区,越是信息传播发达的中心城市,其所在地新闻学院越是容易建立起高品质的校外实践平台。对于新闻学院院长而言,出身无法选择,唯一的出路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与媒体行业联手,在本地同时也跨地区与主要传媒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联合共建专业实践基地。

  其四是办学资金筹措。新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子系统、诸多要素,这个系统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在教育投入上,存在着效益高低的问题。但总的情况是,投入越多,产出就越多。投入过少,院长难免会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下,学院一级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的拨款。学校的档次越高,学校越是重视新闻传播学科,新闻学院能够从学校得到的资金就越多。所以院长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决策,决定他能够从学校获得多少资源。此外,院长还可以面向社会、传媒业界筹措。在这方面,院长的人格魅力、人脉资源,新闻学院的声誉和公信力,能够发挥重大的影响。在新媒体新经济迅猛发展的情况下,如果新闻学院在行业内有足够的影响力,院长有足够的号召力,其能够从业界获得的资源甚至会超过学校的拨款。办学资金的筹资是考验院长能力的关键。

  其五是管理服务的改善。现代大学的基本运作单位是学院,学院犹如郡县,古人说郡县安则天下安。同样,各个学院如果能够顺利运转,大学就办好了。在学院的实际运行中,院长一方面通过系(专业、教研室)主任安排各个老师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另一方面则通过办公室、实验室、资料室、学工组的管理人员承担教辅与管理工作,服务于人才培养与科研活动。一般来讲,教师履行职责的方式类似于个体生产者,根据院长、主任的安排,单独地完成即可,其空余的时间,可自由地支配。教师在教学和知识生产上的效率有多高,固然取决于老师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学院管理系统的影响也不能忽视。良好的管理,可以发掘出巨大的生产潜力;糟糕的管理,不仅难以激发教职工的潜能,甚至会破坏业已形成的良好秩序。新闻学院是一个智力密集型单位,其员工尤其是专业老师都是有文化、有个性、有自尊,能够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管理与服务,应该是人性化的、柔性的,绝对不能简单粗暴。院长的管理理念,应该贯彻以人为本、以老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本着尊重老师、尊重学生,服务老师、服务学生的宗旨,使日常的管理更主动、更精细、更贴近、更富有温情。

4

 

氛围营造是关键

  新闻学院是培养高级传媒人才的摇篮,在于学院不仅有优秀的师资,先进的实验设施,丰富的文献馆藏,还在于学院浓郁的文化氛围。大学教育的竞争,除了人力资源、实验设施、科研平台、物理空间等硬件外,越来越重视校园文化的竞争。从学校竞争到学院竞争,除了主体不同外,文化成为各个学院彼此的核心竞争力,却是不争的事实。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期积淀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寄生于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既存在于历史之中,又能够延续于今天与未来。文化的本质功能在于化成,即对人的教化。学院文化是校园文化之下的二级次文化或亚文化现象。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共同的大学精神、学术氛围下,学院作为一个亚文化的主体,除了拥有校园主流文化的基因和脉络外,还具有自己学科、专业性的特色。学院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由校园文化所决定,但学院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会在更大的程度上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校园文化的活力。一所大学由不同的学科、学院组成,每个学院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历史传承,其学生的基本规格和最终归属也不尽相同。各学院学生的多样化的精彩表现,一方面取决于不同的课程体系、不同的师承及不同的实践历练;另一方面,不同的学院文化、专业精神的熏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⑨。

  在教育界有一种“泡菜理论”,非常重视学院文化的育人功能。它把校园文化比喻为泡菜汤。在它看来,泡菜的味道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泡菜的原料、制作工艺、保存方式、环境温度等,但是真正决定泡菜口感风味而又不易为人所模仿的却是泡菜汤。校园文化环境犹如泡菜汤,它深深地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型塑着他们的人格和个性,熔铸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好的校园环境如同一缸好汤,学生进了这个环境,好比泡菜原料投入汤料之中,会潜移默化,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人格健全、身体强健、学富五车、能力卓越的高级人才。老师进入这个环境,也会深受影响。虽说这一理论主要是就校园文化而言的,由于学校是学院的放大,学院文化与校园文化在逻辑上属于种属关系,其结构和功能十分相似。两者在空间与内涵上不尽相同,但在以文化育人方面,则是完全一致的。

  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对育人环境的关注不是始自今日。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母亲就知道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所以她一而再、再而三地择地而居。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皆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比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⑩。颜之推则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11古人所强调的环境、氛围与今天的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大体上是相近的。环境或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不是暴风骤雨式的,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置身于学院特有的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之间,就内化了学院的精神,植入了职业的梦想。

  学院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如下途径:一是提升学生的道德。大学教育不仅在于灌输知识,建构完善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重要的在于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二是塑造良好的情操。三是强化专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不同的学院有不同的专业特质,因而有不同的学院文化,经受学院文化浸泡的莘莘学子,也会因此具备不同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梦想。四是营造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处在学习状态中,但学习的绩效大不相同。影响绩效的因素众多,最重要的还是学习的氛围。五是增强学生对学院、专业的认同感。学院文化不仅影响到学生,对于加入学院老师们,也有重大的影响。一群青年博士,同时到不同的学院就职,即使承担相同的任务,其追求职业梦想的积极性、发展的空间和认同感、成就感是不一样的。

  在高等教育新的竞争格局下,新闻学院要脱颖而出,除了在硬件方面下工夫,还须在学院文化建设上做文章,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院文化建设兹事体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安排。概言之,学院文化建设可循如下路径。首先是弘扬历史传统。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由来,在其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院长主任的奋斗业绩令人自豪,总有一些知名学者的学术成就令人骄傲,总有一些成功的学长令人钦佩。这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学生前行的精神力量。其次是丰富精神文化。学院的精神文化,是在学院空间平台上形成的具有专业特色的价值、理念、信仰和梦想。而院训院歌院徽是最好的载体。一些有名的新闻学院,在校训的基础上,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制定了院训。院训犹如座右铭,将学院的宗旨、信条、理想融入其中。千回百转,反复吟诵之中,自然地嵌入到了学生灵魂的深处。院歌更是能够激发感情的力量。其三是引领学习风尚。当前高校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被外界喧闹的吸引,难以静下心来读书。院长应该考虑建立一种机制,引领学生读书,回归学术经典,与圣贤对话,以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其四是提升行为文明。对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社会活动,学院应该明确行为的边界,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激发他们思维的张力,另方面也要提醒学生不要忘记责任和底线。一切行为都应该符合文明的常规,既有开拓创新的勇敢,又要有文质彬彬的优雅。

  总之,在网络信息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新闻学院院长的职务,已被学界业界视为畏途。上下挤压,内外交困。悠悠万事,唯此最难。要办好新闻学院,以回馈社会和业界的期待,院长唯有牢牢抓住这四大要务,同时发力。其实这四大要务紧密相关,师资建设是根本,学生培养是中心,条件改善是前提,氛围营造是关键。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四大要务做实了,新闻学院才能步入稳步上升的轨道。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领军学者特聘教授、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注释:

 

 ①高坤、刘洁:《朱九思:迎着解放炮声走来的新闻教育家》,《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2017》,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参见申凡著:《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教育史稿》,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一章、第二章。

  ②马克思著:《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1842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版,第82页。

  ③《论语·季氏》

  ④张昆:《关于设立新闻传播学科冠名教授席的思考》,《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6期。

  ⑤《礼记·学记》

  ⑥张昆著:《传播观念的历史考察(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4-26页。

  ⑦约翰·弥尔顿著,吴之椿译:《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页。

  ⑧《论语·为政》

  ⑨张昆:《学院文化: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基》,《新闻记者》2018年2期。

  ⑩《荀子·劝学》,转自《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2卷第49-50页,团结出版社出版。

  11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第七》。

  (本文原载自2018年第3期《新闻与写作》P49-55,学术转引时请以纸质刊物内容为准)



  •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 点击自定义菜单你可以了解更多信息。

  • 当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将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 如想看到纸质精彩内容,请致电:010-85201321

  • 微课或微信支付相关问题,请致电:010-85201333

  • 如想投稿,请e-mail至:xwyxztg@126.com

  • 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85201320或给我们留言

  • 其他问题添加

    小助手

    微信号:xwyxzxzs

  • 张昆:新闻学院院长的四大要务



    如需微信订刊请扫二维码付款,现在订刊从2018年1月订起(全年12期,共204元),支付后在公众号主页直接留:支付尾号、姓名、邮编、地址、联系电话(备注18年全年),24小时内收到回复即为订刊成功,如有问题和其他期数需求可致电或添加小助手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