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U23政策一年后的回溯、分析、展望
沸沸扬扬的u23新政进入第二个年头,介于更严苛版本的“必须首发3名u23球员”和从今日角度看已是较为宽松的去季“必须首发1名u23球员”的u23新政2.0版本悄然上台。相对于去年新政始出时18路诸侯讨足协的浩浩扬扬,最新版本的u23新政以一种极为严苛的姿态传出,并最终在各方角力下将新政定位为“1名u23必须首发,总出场u23人数等于总出场外援人数”。中超第一轮和前面试水的超级杯结束后,2.0版本下的u23新政可谓是有喜有忧。有苏宁黄紫昌攻入u23首球,上港陈彬彬灵气四溢,鲁能姚均晟大将风度,但同样层出不穷的“u23换u23”,“最后两个名额必须给u23”等等一系列尖锐的问题将球场上换人调整这一扭转乾坤的艺术变为了简单粗暴的算术题。那么,不管是已经成为过去时的1.0,还是刚刚实行的2.0,u23新政到底是不是一个科学的政策,应该规定到什么程度,中国本土球员又是否能靠本政策得到锻炼。笔者通过分析过去五年的中超u23出场时间,数据,以及相应的表现,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答案。
首先,既然说到了u23新政,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过去五个赛季中超联赛u23出场时间的对比:
对比5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较为令人惊讶的差距,过去一年,强制每队上场一名u23球员并在替补席同样至少有一名u23球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u23新政实施的第一年,实际上的u23球员的出场次数,进球数,出场时间均为5年以来的新低。
我们再来看一些进阶的数据:
同样的,我们可以看到2017赛季u23场均出场时间也同样的来到了5个赛季以来的最低点。不过,2017赛季的u23进球效率表现相对不错,可以在近五年中排到第3。结合之前的总出场时间和总出场次数,我想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荒唐的结论,那就是以u23新政为风暴点的2017赛季中超,u23年轻队员得到的锻炼机会可以说是远低于新政启用前四季。
那么中国足协,或者说是更高层次的部门制定的u23政策到底是一个合理还是不合理的政策,而在强制u23出场的2017赛季,何种原因导致了u23球员出场时间的大跳水呢?
今日的我们是可以以一个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评判u23新政,那么在政策制定之前,这样的一条行政命令是否是违背了足球发展规律呢?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又是从何得出呢?让我们回到2016年中超结束后的冬日,以2013-2016这4个中超赛季的u23球员出场时间为蓝本,我们可以尽量还原出该政策是如何制定,又是如何履行的。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
因新政规定每场比赛必须首发1名u23球员,所以在无法一一对每场比赛是否符合新政进行审查下,我们较为直接的以赛季u23总出场次数30次为一个“新政合格线”,来研究新政执行前的4个赛季。我们可以看到,过去4季均有多于半数的球队“符合新政”,特别是中超外援日渐大牌,外部资本开始流入中超的2014-2016三个赛季,均仅有3支球队u23出场次数未达到所要求的30次。可以说,如果实施u23新政,政策对联赛的影响应该是寥寥无几。
而且,这几季未能达到“新政合格线”的球队也颇耐人寻味,他们分别是2013赛季的广州恒大(排名第一,下同)、贵州人和(第四)、辽宁宏运(第十)、天津泰达(第十一)、武汉卓尔(第十六);2014赛季的广州恒大(第一)、广州富力(第三),贵州茅台(第六);2015赛季的北京国安(第四)、上海申花(第六)、重庆力帆(第八);2016赛季的上海申花(第四)、北京国安(第五)、重庆力帆(第八)。这其中,除去2013赛季的辽宁,泰达(-6分起步),武汉,其余所有为达标球队均排在积分榜上半区,其中广州恒大,上海申花,北京国安,重庆力帆分别上榜两次,特别是2015赛季和2016赛季申花,国安,力帆连续作为唯三无法达到“新政合格线”的球队连续上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球队青训出品球员的枯萎,和俱乐部对青年队球员放任不管的态度。
闪回到2016年末的冬天,作为政策制定者,u23政策作为奖励有着良好青训传统的俱乐部,限制甚至于惩罚对青训体制不重视的俱乐部,并进一步鼓励本土年轻球员发展,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反而是一个极其合理,并且符合中国足球发展规律的政策。当然,如果更早的发布政策,给球队更多的缓冲时间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项,但是u23政策在当时所有的时间分析下,应该是一个利大于弊的政策。那么,这样的一个政策是如何在刚刚过去的2017赛季收到球迷,教练,球员的口诛笔伐,并且收获到了u23球员出场时间不升反降这一“跑偏”成果的呢?
可能熟悉中国足坛的人都知道,在国内足球圈,奇数年出生球员成材率要远远超过偶数年成材率。归其原因,“罪魁祸首”就是在政绩足球夹缝下生存的全运会选拔和奥运会选拔。
全运会奖牌事关各省市领导的政绩,其男足赛事在各省市足协,足校,俱乐部中的重视程度可以说不亚于中超,乃至亚冠。作为一般在奥运会后一年,每四年举办一次的举国省会,常设u20和u18两个组别的男足比赛,其选拔人群更多的面向奇数年出生的球员。如刚刚过去的2017年十三运会,u20组别为1997年以后出生,u18组别为1999年以后出生。奥运会也是同理,所设u23组别,恰巧相对应的也是奇数年出生的年轻球员,如在德国拉练期间遭遇风波的,直接越过中国足协由体育总局直属,备战2020东京奥运会的国奥队,所面向球员就是1997年以后出生。
在以上所提到的大环境下,中国足球的球员可以说是每四年出一片,每两年出一撮。特别是在2001,1997,1993,1989出生的奥运,全运双适龄球员,更是万千宠爱于一身。那么在已知如上大环境下,我们再去分析,有很多的疑问就能迎刃而解了。
为什么每逢偶数年u23球员上场时间就比奇数年更多,因为每逢偶数年,所谓的u23球员就是奇数年出生的,也就是奥运或者是全运的适龄球员,那么这一批球员,不管是从球员本身的能力,还是俱乐部所面临的足协上的压力,都是必须给予出场时间,并且重点培养的一批球员。
我们以u23新政未实行的两个奇数年,2013和2015作为研究对象,得出了以下数据:
如果说2013年,作为仅适龄全运会的1991年龄段所占总u23球员出场时间还不算惊人的话,在2015年在u23出场总时间中占据接近四分之三的93一代,无论他们在世界平台上的成绩如何,都可谓是中超赛场上的黄金一代。这些数据更是佐证了中国偶数年出生的球员整体能力和出品率的逊色。
不巧,作为u23新政实施的第一年,2017年是个奇数年。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1995,1997,1999三届奇数年出生的球员占据了2017年u23球员出场时间的大部分(63.35%),甚至1997年出生,年仅20岁的年轻球员出场时间都比1994年出生的u23适龄球员出场时间更多。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现阶段来看,u23新政和在中国足球圈内已经根深蒂固的全运,奥运政策相比,完全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无法相提并论。
说了那么多,u23政策到底是中国足球从重症中爬出来的一剂解药,还是火上浇油的一剂毒药?
从现阶段来看,因为中国足球曾经黑暗的历史,年轻球员的整体质量是不如前几年的,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为何2017年新政实施后u23球员使用量反而迎来了一个巨大的下滑。同时,因为大量热钱涌入联赛,中超对于教练,不管是洋帅还是土帅,要求高,耐心低。作为主教练,根本没有培养年轻球员的土壤和机会,没有人能担得起操练年轻人所必要的成绩的牺牲。在巨大的金钱利益面前,用老将,用外援无疑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在这样的巨大压力下,最下限度的满足u23政策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提升球队成绩,这可能是中超教练一致的选择。
足协,乃至更高层面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中超联赛回归本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这样的政策是否推行的过于急躁,这样的政策是否制定的过于苛刻,这些问题是值得更多的足球人士去商讨的。作为管理者,更广泛的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调查,并根据结论制定政策来的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都爱中国足球,都希望他越来越好。即使要走一些弯路,要跌一些跟头,我们也走得起,跌得起。U23政策既已制定,我们不好妄加定论,到底是一条弯路,还是一条捷径,我想可能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检验。
大家有什么看法?
—
END
—
- 限购、限售政策不断,2018这4种房子千万别买
- 国务院政策吹风会:清费降费 今年再减三千亿
- 突发!恒大预备队两U23球员赛场互殴 一人被红牌罚下
- 昌平公布25000余套政策性住房!快来看看都在哪里?
- 美国债务水平上升及政策收紧 或利好黄金成最具吸引力资产
- 【图说科普】陕西省科协:脱贫攻坚政策
- 新手投资P2P需要注意这4点?
- 石家庄土地政策出新规!投资未达25%在建工程可先投入后转让等
- 直击考场 | 2018.04.07雅思考试内容解析(完整版)
- 高房价还能撑多久?任大炮:现有的调控政策不变,就会出现三个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