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国2500多名儿童自杀
《每年,中国2500多名儿童自杀》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健康摘要: "医学界",600万中国医者的精神家园 。
正文开始:
逐渐增多的儿童及青少年自杀的现象,已经让我们不能继续无视这一严峻的问题。
作者:李清晨
来源:“李清晨”公众号
17岁时,他从五楼跳下,自杀了。
根据12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的独家调查,12月23日晚,17岁的小凯在被老师批评过之后,分别给班主任、家人留下两封遗书,在黑板上写下了「我命由我不由天」,从五楼一跃而下。
就是这一跳,小凯再也没有机会走过18岁了,他失去了未来一切庸常岁月,一切可能的美好……
当然,同时,他也再不必遭受成人世界的践踏与羞辱了。小凯在写给班主任的遗书中说:「作为一个老师,你动手打学生;作为一个老师,你在不经学生同意的情况下,翻学生私人物品,侵犯其隐私权……」那一刻,对于小凯来说,老师粗暴的批评和体罚,可能就是他不可承受的践踏,但如果他熬过那一刻,继续往前走,他会发现,人生路上,比这更严重的践踏和羞辱还要多得多。
调查采访人员将这一事件描述为「师生冲突」,大家都知道9月10日是教师节,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也是
世界预防自杀日
,结合这个悲剧事件,这个日子的重合,颇有些酸楚和讽刺。世事无常,人生多变幻,有关自杀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材料,全球每年有100万人自杀,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每3秒就有一人自杀未遂。
生命可贵,自杀,总是一个沉重、灰暗的话题,儿童及青少年的自杀,更是社会与家庭不可承受之痛。因这一惨痛的现象多属偶发,远未引起社会及多数家庭的足够重视,甚至有时候当悲剧都已经确确实实地发生了,有些家长仍感到不可思议,认为是孩子在开玩笑,孩子会回来的,但孩子真的永远也回不来了。
尚未成年的小凯,没有跟老师和家长开玩笑,他以决绝的方式,将自己的年龄永远定格在了17岁。
据一份国内儿童自杀研究的数据,中国每年自杀身亡的儿童人数大约为2583人(根据正式的报告及数据推算)。实际的自杀人数,可能还要更多一些,因为许多人认为自杀是不光彩的事,或者有些人害怕承担责任,所以许多家庭和单位会隐瞒自杀的证据,这种倾向在儿童自杀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据美国的学者估计美国正式报告的儿童自杀行为不会超过实际自杀行为的1%。这样看来,在中国实际发生自杀行为的儿童数量,至少当以万计。
逐渐增多的儿童及青少年自杀的现象,已经让我们不能继续无视这一严峻的问题。
但我又不得不非常遗憾地告诉读者朋友们,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儿童自杀理论,我们只能从零散的研究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希望能引起朋友们的思考。
当然,我更希望这些素材,各位在生活中永远都用不上,正如我们买的人身意外保险,自然希望一辈子用不着变现才好呢。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老去或者死亡都不可逆,可为什么有些还在含苞待放的年轻生命会放弃它呢?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4岁以下的孩子没有实施自杀的,5到9岁的孩子因自杀而死亡的发生率也极低,只有10万分之0.02,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数字也随之变大,10到14岁10万分之1.28,15到19岁10万分之7.79,20到24岁10万分之12.27……
一位发展心理学家对对75例年龄6 ~ 1 5 岁儿童进行的死亡概念调查后发现,7岁以内儿童的死亡概念是自我中心的和幻想性的,是一种一过性现象,仅达到12岁时才形成成熟的死的概念。也有学者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更精确的划分,指出
死亡概念的成熟分三个阶段
:这种研究提示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并不成熟,这种对死亡不成熟的认识显然是儿童自杀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这就很容易让人想到一种经常引起话题的儿童自杀行为,即影视作品导致的儿童幼稚型自杀。
如福建省漳浦县前亭镇过港村的两个小学女生小美和同桌小华在课堂上写完遗书后,一起跳进2米多深的池塘溺亡,小美留下遗言称想穿越清朝去拍一部皇帝的电影。
热播的穿越剧模糊了幼稚的儿童对死亡的正确认知,予以了他们美好的憧憬,带其走向不归的歧路。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的调查表明,受影视作品中上吊自杀情节影响而实施模仿行为的儿童年龄段在3—13 岁,平均年龄为8.26 岁,7、8 岁的儿童占了42.11%,5—12岁是高发年龄段,占89.47%。受影视作品中上吊自杀情节的影响而实施上吊行为的儿童以女孩居多:近年发生的19 例悲剧中,有女孩12 名。模仿上吊行为的死亡率非常高,达80%,19 人中仅4人经抢救或幸运脱险。
影视分级制度已呼唤多年,何时落地尚未可知,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当下倘若寄希望于影视剧在制作和播出上有所反思自我约束显然也不现实,那么作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要么让孩子远离这些影视剧(这一样很难),要么加强教育,及时予以必要的告知解释,加强儿童自我防护。毕竟,不可能让孩子生存在一个真空的玻璃罩里,只能让孩子们在被现代传媒包围的复杂环境下,形成足够强大的心理免疫,避免悲剧发生。
比如像近期好评如潮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其实是试图消解成人对死亡的恐惧,但这种对死后世界的美化,也暗藏着杀机,大家在热烈地讨论着影片的精彩时,有没有借机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关死亡的必要的警示教育呢?
除了影视作品导致的儿童幼稚型自杀而外,其余的情况更为复杂了。比如有学者认为,目前自杀的低龄化趋势和我们的竞争低龄化有关,许多家长过早把孩子们放在一个成人成功的模具里面,使孩子们也在各种竞争中苦苦挣扎,倍感竞争压力。
其实,天生我材必有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怎么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是传统意义上所谓的高材生呢?为什么家长不能接受一个平庸但健康的孩子呢?我有一个年轻的校友,有一次在单位被领导训斥了一顿,回到家里诉苦时,家长非但没有安慰,反而又贬损了他一顿。结果,他选择了跳楼,被救起急送医院后,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7天,终于不治而亡。
如果只从这一件事上来看,这一自杀行为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不就是挨了两顿骂么?但当我知道了这个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之后,就明白造成这一悲剧发生的原因远不那么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原来,他的爷爷是我校当时唯一的一位院士,其父母这一代也多是成就不俗的科研工作者,可这孩子打小就学习不好,最后连医科大学也是靠了关系才进去的,本科毕业之后既未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也没当上临床医生,而是进了一家大医院做行政人员。对于中国绝大多数普通的家庭来说,这其实也算不坏的去处了,但就他的家庭而言,则显然不符合父母的预期,太没出息了。
我们不知道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着怎样的压力,我们不知道他当天是如何被责骂的,也不知道他在被抢救的过程中可曾恢复过意识,我想他一定深深后悔生在这样一个不普通的家庭,本来他也许可以拥有平庸但幸福的人生,不过,这一切都随着他的纵身一跃戛然而止了。当我听到新入科的年轻同事说起他这个同学的事情时,只在心里默默地说,如果有来生,孩子,投胎到寻常人家吧。
自己不够成功的,希望孩子能弥补自己的
遗憾,认为自己很成功的,又希望孩子复制自己的成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啊,为什么你们如此的自恋?为什么不问问孩子们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如果世界这个大动物园里只有龙与凤,该是多么的乏味和单调?
也许很多家长都自诩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如果只注重孩子的外在的成长,却忽略了他们
心灵上的健康成熟
,显然这种教育观是扭曲的、不健全的,尤其是上述悲剧的发生(就全国范围来说,类似的事情远非孤例)更是狠狠地扇了这种教育观一记耳光,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完好存在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如果人都死了,还谈什么教育?有学者认为90%的自杀者有潜在的精神障碍,自杀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抑郁的最后结果,但青少年抑郁的产生,并非旦夕之间的事,竞争压力家庭冲突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中国针对儿童抑郁及精神心理问题的救助不足又使得这一问题雪上加霜。
我国学者曾经在上海9所中小学进行干预研究。经过1年的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针对儿童自杀的生物学研究也进展有限,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抗抑郁药物在儿童有更多的不良反应……
看来现阶段心理学家所谓的早期发现儿童抑郁及时干预这种漂亮的口号仅仅是尚不可及的乌托邦,正如你不能将一个在小学之前就形成严重学习障碍的孩子交给学校解决,我们也不该寄太大希望于孩子们的抑郁及自杀的问题能够在心理医生或精神病专家那里获得完满解决,也许必要时仍需向专业机构求助,但隐患的预防及真正的根除之道在家庭。
版权申明 |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
yxjtougao@126.com
商务合作 |
021-58545118
▼ 我留下一个赞 ~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旗下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与杭州客户签订大
- 晚八点一旦消息被查明证实,中国股市将发生震撼性行情:中国银行
- 泰兴地方海事参与中国泰州姜堰溱潼会船节水上安保
- 西班牙一大学新闻系中国学生占85%,竟留了个假学?
- 未来能改变中美军力差距的三大要害之地
- 中国2019年海上大阅兵:双航母编队是最大看点!
- 中国内地游客去日本人均消费1.4万元 零食开支全球第一
- 中国股市: 周末贸易战爆出一重大利空,警惕大盘或有更惨烈下跌?
- 十年后,中国哪些城市的房子最值钱?
- 美国加息,中国严控外汇流失的2018年还有没有买房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