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玲:母亲也在成长中

周艳玲:母亲也在成长中

几乎每次去看她,她都坐在家门口的风挡里的沙发上看书,也许我去的时间正是阳光隔着玻璃照进来时最为舒适的温度,这让她即使是冬天也能安静的坐在那里看书或者是打盹,阳光就像她的一个安静温暖的伙伴,暖暖的陪伴在她的周围,让她头上不算太多的白发根根闪着银光。

不知道是读书太专注,还是耳朵太背,我走到她的身旁竟然毫无察觉,什么时候她把目光从书中移开,抬头才会发现我的存在。

父亲的去世对母亲打击很大,她突然感觉生活失去了重心,心里一下子变的空空荡荡的,仿佛是五脏六腑被人挖空了一般,本来就不是太好的身体,就更加虚弱了。

父亲在的时候,母亲生活的全部内容都是父亲,其实母亲的身体并不好,心脏病冠心病,再加上已是八十多岁的高龄,可是自从父亲得病以后,母亲好像已经忘了自己也是多病而且是高龄的老人了,照顾父亲细致入微,饮食起居、端茶倒水、按时提醒吃药,这些基本上都是母亲来做,母亲也习惯于照顾父亲的一切,有时候父亲自己能动手做的事情,母亲都替父亲做了。时间长了父亲就特别依赖母亲,母亲走到哪里,父亲的目光就会到达哪里,目光所及之内看不到母亲了,父亲就会拄着拐杖到处找。父亲说喝水,母亲的水杯就会及时地端到父亲眼前,父亲耍脾气不愿意吃药了,母亲会把药放到汤匙里举到父亲的嘴边,商量着父亲吃;父亲说要出去溜达溜达,母亲的手就会及时的递过来,成为父亲的另一个拐杖。

父亲走后,母亲原来那满满的忙碌的日子突然一下子没有了,闲了起来,茫茫然的不知道做什么,父亲是母亲的精神支柱,是母亲生活的全部,父亲的离开,让母亲大病了一场,出院后每天叨念最多的就是父亲生前的一些事情,桌上、柜上、书橱上摆着父亲用过的一些东西,一律不让别人动,哪怕是父亲用过的就牙缸牙刷也要放到原处。只要看不到找不到就会生气。

为了能够分散分散母亲的注意力,姐姐想接她去她家住一段时间,换换环境,也换换心情,可母亲谁家都不去,就在父亲母亲一起生活的屋里待着,真是拿她没办法。

后来想母亲能不能看一些书来缓解缓解心情,母亲曾经是读过几年书的,应该是认得一些字的。于是我从家里的一些书中选一选,最终选了那本厚厚的《冰心文集》,相比之下,觉得这本书还算适合母亲看,就拿给了她,不知道母亲能不能看得懂,毕竟还是解放初的时候读的几年书,这么多年母亲的所有时间都是用在我们兄弟姐妹身上,我们各自成家后,又照看孙女外孙的,等孙女外孙们长大之后,就开始照顾父亲。这样一晃就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母亲这一生似乎没有一点时间是属于自己的。

如果用一段话来概括母亲的一生应该是这样的,除了争取读了几年书外,就是干活,和父亲结婚后,就一直照看孩子,洗衣服、做饭、去生产队挣工分,搬到城镇后,还是洗衣做饭、到处打零工;等我们各自成家后,仍然是洗衣做饭、照看孩子,等第三代的孩子们长大后,仍然是洗衣做饭的活,只是不再照看孩子了。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母亲常年都带着一个大围裙,屋里屋外的忙碌,后来父亲病了,就一直照顾父亲。

是呀!母亲这么多年都没摸过书本了,一下子拿了这么一本厚厚的书,母亲还认得多少字,这样的书还能不能读?一辈子只看孩子做饭洗衣服的人怎么还能读书呢!我担心这个方法也不行,如果这个办法不行的话,那真是束手无策了。

事实证明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母亲读书还真是认真,坐在窗下,手捧着书,旁边还放着一只铅笔,有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在下面划上杠杠做记号,只要有人在她身边的时候就问。就这样一本厚厚的《冰心文集》很快就读完了,但毕竟书读得少,识字量有限,有好多的内容还是没有弄明白,不过我们觉得很好了,可以换换心情用它来打发时间了。

读完《冰心文集》,母亲特别的感慨,用一句话给先生做了一个总结,说这妇女可真能耐,去过那么多的地方,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书呀!可是母亲不知道,先生的书何止是一本呀!

偶尔翻看杂志,看到了一篇关于姜淑梅老人家的介绍,老人家从六十岁开始学习认字写字,决心摆脱文盲的身份,不但摆脱了文盲身份,并且从七十岁开始学习写作,在2013年出版作品《乱时候  穷时候》,后来又出版了《苦菜花  甘蔗芽》。这老太太还真了不得,她说只要是身体好,大家喜欢看,决定一年出一本书。

老人家的作品通俗易懂,有特别浓厚的乡土气息,书中的内容和母亲小时候经历的事情基本相同,我想母亲应该爱看。

于是我在一家淘宝书店先淘了一本《苦菜花  甘蔗芽》,书一到我就马上给母亲送去了。

这本书母亲还真爱看,因为语言通俗,内容都是作者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和那个年代的生活写照,母亲能看明白,有时看着看着也勾起了她的童年时的一些回忆,并且也有了把她童年的一些事情想写下来的欲望。

这本书母亲一连看了好几遍,就连去年腊月得了感冒住院打针,都让弟妹把书给她拿到病房去,一边打着吊瓶一边看书,并且还把书里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在医院的病房里,母亲也许是唯一的一边打针一边看书的患者了吧!这倒成了病房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了,八十五岁高龄的老太太这读书的劲头,既让人佩服,又让人惊讶!

读了这本书后,母亲更是感慨万千,说:“人这一生,有啥都不如有知识,只要知识学到手了,想干啥才能干成,知识学到手就是自己的,谁也抢不去,谁也偷不走,那才是自己的东西呢!”

这是母亲发自内心的感慨,因为母亲小的时候读的那几年书还是自己极力争取的呢!

母亲在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姥姥一个人把他们兄弟姊妹六个抚养长大,生活非常艰苦,再加上姥姥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早晚是要嫁人的,所以只让舅舅们读书,是她和老姨一再央求姥姥,答应不耽误家里的活计的情况下才允许的,没有纸和笔,母亲和老姨偷偷上山摘了自家田里一筐豆角卖了,买了纸和笔。所以这一番至理名言一样的感慨是她心里最真实的感受。

母亲读姜淑梅老人家的书,心中也有了一些冲动,很想动笔写点什么,于是把吃空的药盒展开,用铅笔在没有字的那一面密密麻麻的写了一些文字,虽然不怎么成句,但仔细看看也明白是写的什么,是母亲小时候的一些事情,但毕竟识字有限,没写完整就撂笔了。

看她往药盒上写,就拿了一本日记本给她送去,她却舍不得用,说写不好,都把这么好的日记本糟蹋了。

过完年我又在淘宝上给母亲淘了一本姜淑梅老人家最畅销的一本书,《 乱时候  穷时候》讲的都是兵荒马乱的时候的一些平民的历史。我把这本精装的厚厚的书送给母亲时,母亲如同得了宝贝。

现在母亲每天总有一段时间是走进书中的故事情节中的,又有一段时间是在纸上写写画画的,即使是在大小不一的药盒上,我想这一段时间应该是属于母亲自己的,和以前那段长长的已经成为岁月的时间是截然不同的,它完全只属于母亲自己。

看着八十四岁的母亲安静的坐在阳光下读书,让时间安静从容的从书中流过,仿佛岁月在为母亲打开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呀!如果“生命有了新的期盼,永远都会有成长”,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母亲身上也是挺合适的。

挺好,无论年龄有多大,成长的日子,就是最美的时光。

?

本文作者

周艳玲,内蒙古奈曼旗人,喜欢读书,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心,喜欢用文字去表达内心的感动。

周艳玲:母亲也在成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