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台研院举办座谈会 邀台商台生为“31项措施”建言献策

小编嘚啵嘚:《清华台研院举办座谈会 邀台商台生为“31项措施”建言献策》是傻大方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你带来的,你是继续往下看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呢?

正文开始: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举办“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座谈会。(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





中国台湾网3月24日北京讯(记者 李杰 王怡然 陈文韬)23日,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举办了一场以“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座谈会。邀请来自各地有代表性的台商、台青、台生,与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汇聚一堂,畅谈对新出台的“31项措施”和两岸融合发展的体会和建议。





今年2月28日,中国大陆发布实施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31项新措施,这份名为《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31项措施”)的文件,引发两岸高度关注。





正如座谈会主持人、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存毅教授在会议开始所说的:这是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这31项措施,将逐渐解决台商和台胞在大陆的身份认同问题,将他们和大陆同胞一视同仁,台胞可以享受大陆居民同等待遇,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真正做到“两岸一家人”。





与会者一致认为,“31项措施”的出台是一项重大利好,真正贯彻了“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是两岸融合的一个好的开始,当前大家最期待的是共同积极努力促进措施具体落实,对此,与会学者、台商、台青联系自身实际,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提出了建议。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存毅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





全国台企联荣誉会长、天津凯华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鲲华。(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





与会者给予“31项措施”极高评价





座谈会上,无论是在大陆辛苦打拼2、30年的资深台商,还是正在负笈求学的台湾青年,以及涉台领域研究多年的专家学者,都对“31项措施”有极高的评价。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巫永平表示,“31项措施”是当下大陆对台政策的集中体现:即通过融合发展促进两岸统一。他表示,香港回归是“先统一后融合”的过程,而台湾与大陆则可能是“先融合后统一”,“31项措施”是最好地体现两岸关系融合发展的措施。





全国台企联荣誉会长、天津凯华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鲲华认为,“31项措施”展现了大陆的高度自信,是一个重大突破,把台企历年来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他举了工业用地转让、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两岸征信企业合作解决台企“融资难”等多个例子表明,“31项措施”让台商可以长久在大陆扎根。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台资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明副教授表示,“31项措施”为台企台胞到大陆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里面有些内容大陆实际一直都在做,只是过去都是“一事一议”,或者需要具体协调,今后这些措施已经制度化,为他们的发展带来极大利好。





与会者普遍认为,用“对台措施”比“惠台”更能准确地形容31项措施。巫永平认为,“31项”措施落实同等待遇,是真正实践“两岸一家亲”理念,真正做到了两岸是一家人,不分彼此,不分你我。





福建闽江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王念祖表示,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如果过于强调“惠台”反而冲淡“两岸一家亲”的意义,“31项措施”落实两岸同等待遇,唯有公平竞争,才能显示每个人的价值。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巫永平教授发言。(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





与会者为“31项措施”贯彻实施建言献策





与会者发言表示,当下“31项措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落地”,当前台胞最希望加强对大陆的了解,建立民间沟通的桥梁或平台,大家在会上也提出了加强宣传、培训、讲座等具体的方案建议。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李应博表示,大陆从没停止过促进台商台胞发展的脚步,“31项措施”体现了大陆持续释放的善意,内容上非常细化,不只有平台政策,也有方向导向,未来两岸土地、科技、人员等要素流动会有更多机会,合作门槛也会降低。台商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方面也有很多机会,希望在大陆台商更好地促进两岸融合,两岸携手赚世界的钱。





北京台商协会原秘书长、北京山圣咨询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复圣发言说,很多台湾人非常向往大陆,但他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我该如何做”?阻碍两岸融合的最大障碍是台湾人对大陆了解不够。清华台研院举办的一个“经理人研修班”令他受益匪浅,打消了很多到大陆发展的顾虑。他认为,这种对于台胞举办的培训班非常成功和有必要。很多台湾人不了解大陆,不了解大陆制度,被台湾媒体和“仇中”教育误导造成认识偏差,都不知道怎么和大陆打交道。他建议清华大学这样的培训班各地可以推广,让更多台胞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到底是什么,知道两岸融合之后、统一后台湾同胞会过上什么日子,这是推动“31项措施”起步非常好的一个切入点。





北京雷克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龚先进表示,自己是来北京几十年的老台商了,他表示,到大陆的台湾人很多是升斗小民,是中小企业主,对他们来说安居乐业最重要,“31项措施”如果让他们的民生能得到保障,台湾民心都会往大陆这边走。





北京雷克天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龚先进。(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郑振清发言。(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





“31项措施”让台湾青年赴大陆更有信心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郑振清认为,“31项措施”中有19条政策措施和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息息相关,梳理起来包括就业、发展、参与和便利化四个类型的政策措施。第一,从就业看,台湾就业市场比较饱和,薪资水平陷入停滞困境,“31项措施”给台胞青年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台湾青年可以在两岸之间用脚投票,成为真正受益者。第二,从发展看,大陆放开一些人才计划,包括评奖、申请研究经费等,吸引高端人才,让他们不仅能得到较高的薪金,还能够发挥才能,获得荣誉和成就感。第三,从参与看,台胞可以参加各类社团组织、行业协会,参与公共服务,有参与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岸融合。第四,从便利化看,随着台胞证功能的拓展,台胞在大陆生活发展的便利化将会加大。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得台胞有望在大陆享受从学习、就业、创业、医保、社保、养老等一条龙的“同等待遇”。





中华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协会副理事长杨品骅表示,台湾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原因,中产阶级成长缓慢,专业人才稀缺。就像电影《赛德克·巴莱》中表现的那样,很晚才放下弓箭和猎枪,因此在现代社会竞争中,起跑延后了很长时间,在目前台湾特定环境下,少数民族精英大多选择参加选举,投身于商业企业的并不多。他说,未来将深入部落基层,聆听年轻人的声音,让“31项措施”更好地走进部落,让台湾少数民族年轻人可以依托“31项措施”更好成长,前进大陆。





厦门启达海峡双创基地总监范姜锋表示,自己到大陆是从台干身份开始作起,目前已经参加了福建省工商联组织,体现了0“31项措施”中台胞参与大陆社团组织、行业协会的内容,自己目前要熟悉职务和融合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他建议,大陆除吸引台湾青年人到大陆创业之外,可以更多关注“台二代”转型创业问题。他还表示,希望务实做事的台青创业基地能够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





广州台湾青年之家会长郑明嘉表示,有些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识是非常薄弱的,曾经有台湾大学生竟然问出“广州有WIFI吗?有地铁吗?有夜店吗?”这样荒谬的问题,对此,广州青年之家有促进两岸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从2016年起,组织青年干部启动“回台计划”,走访台湾高校和创业基地,举办超过80场分享会,接触的台湾青年超过12000人,为学生到大陆实习举办“说明会”、向他们介绍广东广州的发展等,受到学校和师生的热烈欢迎。此外,广州台湾青年之家还建立了“就业驿站”,为学生到大陆实习就业建立辅导小组,帮助台湾青年到大陆办理各项手续等,让他们到大陆有个对接平台,实践证明,这种辅导平台和分享会是十分成功的,对帮助台湾青年也是行之有效的。





清华大学台籍研究生幸仁雅从学生角度分享自己到大陆的体验和感想,她表示在大陆求学性价比非常高,在享受高质量教学资源、建立人脉的同时,学习、生活的成本也很低,加上各种津贴奖学金都非常丰厚,对于出生于台湾普通家庭的年轻人非常有助益。而在大陆也能够获得比台湾更好的实习、就业机会,自己在求职时候台籍学生的背景并没有遇到困难,反而很多公司赞赏她到大陆发展的勇气。她指出,其实很多台湾年轻人都有很强的意愿来大陆求学、就业,但苦于信息不对称,不知道有什么渠道。未来需要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里路。





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参加了会议。他表示,参加全国“两会”前,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就“31项措施”广泛征求台商台生的意见,大家都在想让这么好的政策措施如何“落地”。他表示,“31项措施”涉及众多部门,各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出台后续相应的措施,相信不久后会见到更多类似措施出台。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将同大家一起,力争为“31项措施”这件好事办好贡献力量。(完)





清华大学台籍研究生幸仁雅。(中国台湾网 陈文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