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扶贫工作队员的心声:扶贫工作让我有了第二个家

小编温馨提示:前方高能,《一个扶贫工作队员的心声:扶贫工作让我有了第二个家》需要您认真观看!

正文开始:





荆楚网讯(通讯员 童曙明)沿着省道201西河中大线,距县城大约40分钟的车程,就是我所驻的扶贫村---英山县石头咀镇冯畈村。细数来村扶贫的日子,已有三个多月时间。这段时间,也许是我人生中最艰苦、最忙碌、最接地气的三个月。经常深入到贫困户家中,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走,虽疲惫不堪,却也收获不少,时间久了,俨然它已成为了我第二个家。





今年6月,我作为工作队长和另外一名工作队员进村开展扶贫工作。尽管天气炎热,每天,我们走村串户,马不停蹄地奔走在乡间田野,详细了解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等情况,倾听群众诉求心声,帮助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白天走访调研,晚上汇总研究。从开会动员到各项扶贫政策宣传,从精准识别到数据录入,从民情摸底到产业扶贫规划,从各扶贫项目开始到督导项目进展,从慰问困难村民到解决实际困难,扶贫小分队真情的扶贫举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感动了村民。





冯畈村全村1518人,贫困人口455人。一直以来,冯畈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也是制约村发展的一个瓶颈,2016年一场洪水更是将之前的水利设施建设化为乌有,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联系单位的县水利电力局、水土保持局高度重视,多方面争取资金100多万元。修复洪灾破坏水利设施15处,新修建沟渠500米,整修拦河堰2座,解决全村400多户饮水难问题,支持产业发展提供经济林木2万株,村部文化广场建设目前已开始施工,水塘整修及美丽乡村环境整治工作即将启动。





贫困户脱贫靠政策,产业扶持是重点,我们及时召开贫困户会议,并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根据致贫原因不同类型因户施策,资金不够的主动给他们牵线搭桥借贷款筹措资金,需要项目支持的积极配合寻找项目对接。





冯畈村四组村民黄春芳,1968年5月出生。丈夫黄国平于2009年不幸身故于车祸;丈夫的突然离去,对黄春芳无疑是当头一击,整个家庭一下子失去了依靠,她只好孤身一人撑起这个家,天天起早摸黑的种着五亩三分田,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当时大女儿才16岁刚上高中,小女儿才11岁刚进初一,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来源,全靠借债来接济度日,生活捉襟见肘。那时的黄春芳只能天天以泪洗面,两个女儿在学校,每逢佳节也只是几个青菜伴着度过。虽说也被评上低保贫困户享受政策照顾,但也是杯水车薪。





在扶贫工作队员的“不等不靠,艰苦创业,我脱贫我光荣”的鼓励和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宣传下,使黄春芳这个地道的农村妇女感到眼前一亮:是啊,国家有这么多的好的惠民政策,有你们这些专门来帮助我们脱贫的好干部,我有一双手,我还怕什么呢?我文化程度不高,可是我能养猪养鸡致富啊!





有了致富的决心和想法,水保局结对帮扶人员结合个人实际、因地制宜地帮助黄春芳制订了养殖脱贫计划,在工作队牵线搭桥的情况下,黄春芳很快筹集资金资金12万元,在自家闲置空地建起了300平米的养猪场。凭着中国劳动妇女勤劳朴实的本色,黄春芳天天起早贪黑打草喂猪,学习养殖技术。2017年,已发展养殖母猪6头,每月都有出栏的仔猪,年收入有望达到8万元。黄春芳通过养猪脱贫,属于2017年脱贫户,她通过自身奋斗和水土保持局帮扶干部的引导,率先实现脱贫。





为使更多人早日脱贫,工作队召集村两委开会召开产业脱贫专题会,结合冯畈村田多地好,集中平整的特点,成立村自强合作社。并专门到武汉农科院聘请专家现场制定方案,并发展适合种植的高产高效高质果树,目前,已建设发展葡萄基地100亩,无花果基地30亩,银杏基地50亩,在科学种植以及合作社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秧苗茁壮成长,长势喜人!还与神峰山庄对接,将贫困户手中的田地流转,建设大棚蔬菜基地,目前该项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当中。





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工作队村干部一起商讨制订了冯畈村未来产业及村建设发展工作计划——利用西河十八湾的旅游品牌,逐步把冯畈村打造成聚乡村生态观光旅游、现代化果蔬基地产业园。





每天忙碌着,但是觉得还有很多事需要我们去做,当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驻地,心却感觉是幸福的、满足的。在远离城区的乡村安静下来,自己惟有克服所有困难,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嘱托找准自己的定位,融入角色,安心做事,静心学习。并牢记扶贫的责任和使命,工作尽量主动些,思考问题尽量全面些,困难估计尽量充分些,向乡村干部了解工作,尽可能做到多听、多看、多干。把青春和汗水,把激情和希望洒在我的第二个家---冯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