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车儿趁典韦酩酊大醉盗其双戟,为什么不直接刺杀典韦?原因简单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胡车儿趁典韦酩酊大醉盗其双戟,为什么不直接刺杀典韦?原因简单》。来源是。

胡车儿趁典韦酩酊大醉盗其双戟,为什么不直接刺杀典韦?原因简单。胡车儿|双戟|原因|张绣|刺杀|典韦---


(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186期 文/无常奉天玉)

胡车儿|双戟|原因|张绣|刺杀|典韦---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胡车儿趁典韦酩酊大醉盗其双戟,为什么不直接刺杀典韦?原因简单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历史为原型,创作的经典小说,成书数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甚至成为了四大名著之一。它之所以在文学界有如此地位,并非是因为完全还原了那段历史的精彩,毕竟它并非史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的精髓在于文字,在于作者巧妙设计的小细节,例如,宛城之战时,曹操的侄子曹安民,在正史上仅是一个打酱油的小角色,存在感很突兀,罗贯中老先生,为他增加了一句台词,让他多做了一件事情,便瞬间使他卷入了这个漩涡之中,成为了引发宛城之战的关键人物之一,这便是文学的精彩之处。

胡车儿|双戟|原因|张绣|刺杀|典韦---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胡车儿趁典韦酩酊大醉盗其双戟,为什么不直接刺杀典韦?原因简单

不过小说中也有令人费解的情节,例如同样是宛城之战中,张绣的偏将胡车儿,在张绣发动夜袭之前,趁典韦烂醉如泥,混入了典韦的营中,偷走了其双戟。既然他有能力,盗走典韦的兵器,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结果掉典韦的性命呢?那岂不是更省事?小说第十六回中写道,张绣得知曹操强占了自己的寡婶之后,觉得曹操欺人太甚,想要发动夜袭复叛。可是他又忌惮典韦的威猛,于是与自己的属下胡车儿商议。胡车儿献计说:“典韦之可畏者,双铁戟耳。主公明日可请他来吃酒,使尽醉而归。那时某便混入他跟来军士数内,偷入帐房,先盗其戟,此人不足畏也。”

胡车儿|双戟|原因|张绣|刺杀|典韦---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胡车儿趁典韦酩酊大醉盗其双戟,为什么不直接刺杀典韦?原因简单

张绣听取了胡车儿的建议,胡车儿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韦方醉卧,睡梦中听得金鼓喊杀之声,便跳起身来,却寻不见了双戟。”既然胡车儿真的能够混入典韦的营帐中,并盗走了典韦的兵器,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杀掉典韦呢?是因为他陷入了思维定势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胡车儿这个计划不仅得到了张绣的认可,还得到贾诩的认可,试想,有毒士之称的贾诩,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胡车儿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呢?对此,小编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刺杀典韦很难成功

胡车儿|双戟|原因|张绣|刺杀|典韦---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胡车儿趁典韦酩酊大醉盗其双戟,为什么不直接刺杀典韦?原因简单

典韦是曹操的贴身保镖,而且是一个称职的保镖,这就注定了,他就算沉醉,也不可能睡的太死。再加上他武艺高强,如果胡车儿想要刺杀他,很可能会被发现,从而被反杀。由此可见,这一计划风险极大。再说了,典韦并非只身一人,他手下还有一队士兵,而且这队士兵,属于曹操的中卫队。这等情况下,不说胡车儿能否杀得了典韦,他能够找到动手的机会吗?

二、容易暴露,得不偿失

胡车儿|双戟|原因|张绣|刺杀|典韦---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胡车儿趁典韦酩酊大醉盗其双戟,为什么不直接刺杀典韦?原因简单

抛开其他不谈,就算胡车儿找到了机会,也杀死了典韦,他能够轻易走脱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他一旦杀害典韦,自己势必也会暴露。如果他暴露了,搭上的不仅是自己的性命,还有张绣的计划。要知道张绣虽然忌惮典韦的勇武,但他最终的目标却是曹操。如果为了杀害典韦,而使计划暴露,从而让曹操有了防备,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因此胡车儿在行动的时候,势必以求稳为主,而不肯犯险。

三、更好的塑造典韦的形象

胡车儿|双戟|原因|张绣|刺杀|典韦---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胡车儿趁典韦酩酊大醉盗其双戟,为什么不直接刺杀典韦?原因简单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不完全符合史料,但是小说想要精彩,必须要把每一个人物形象塑造好。真实历史上的典韦,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人物,他一向以骁勇著称,濮阳之战杀退吕布;宛城之战力战身亡,等等。演义中,他的这一特点,不但被保留,反而还略有夸张,如果这样一个英雄人物,仅是因为中计被灌醉,便遭到了刺杀,从而没有了后面精彩的表现,是否太过虎头蛇尾,从而影响艺术效果呢?单是这一原因,就算胡车儿刺杀典韦是合情合理的,罗贯中也不会这样安排。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