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高龄高危孕妇的“守护神”

《北大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高龄高危孕妇的“守护神”》,对,你要找的就是这篇文章啦,傻大方资讯小编为了帮你找到这篇文章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

正文开始:





“咚,咚,咚……”清晨,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诊室里,传来了有节律的“咚,咚”声,这是来做产前检查的孕妈妈们最想听到的声音——胎儿的心跳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在这家医院工作了32年,也听了30多年的胎儿心跳声。外行人会觉得机器里传来的胎儿心跳声简单又重复,但对于杨慧霞和她曾经保健的万千新妈妈来说,这个声音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希望。





当医生就是选择永远“上高三”





星期一上午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杨慧霞的门诊日,也是她一周中最忙碌的一天。这一天的清晨,她6点多就从家里出发了,为的是能在7点准时抵达医院,先和同事及学生们开一个学术讨论方面的小型会议。杨慧霞是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的前任主任委员,也是《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的主编。今年恰逢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需要组织一系列的庆典及学术活动。为了不影响出门诊,这个会议只能安排在早上7点开始。





孕产妇平时只在门诊中见到医生,其实想做一个好的医生,仅仅在门诊中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行业。”曾经有人说,如果你选择了当医生,你就要一辈子上高三,特别是在著名医院的知名学科中,这种学习与探索永无止境。





上午8点多,讨论会开得差不多了,杨慧霞端起一杯茶匆匆忙忙赶到诊室。坐在诊桌前,电脑提示这天上午已经有45名孕妇在候诊。门诊刚刚开始,就来了一个有点麻烦的孕妇:她患有抗磷脂综合征。这种患者会反复出现动脉或者静脉血栓,有些患者是因为原来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者其他自身免疫病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但也有人原来没有基础疾病,就是单纯患有抗磷脂综合征。无论原发或者继发的,整个妊娠期间,都要密切观察处理孕妇的情况,否则有可能出现流产、死胎等情况。很多人觉得抗磷脂综合征是一个特别陌生的名词,但是整个上午,杨慧霞一共遇到了三个抗磷脂综合征孕妈妈,其中还有一名患有红斑狼疮。来门诊产检的还有糖尿病准妈妈、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准妈妈,甚至还有一位刚生完孩子、来复查询问将来能不能再生二孩的重症肌无力妈妈……





跟准妈妈分享“幸福的声音”





“你听,这个声音是小孩子在打嗝儿呢!”在产科诊室里,粉红色的隔帘后面摆放着一张产科检查床。每个准妈妈都会躺在这里,和杨慧霞一起聆听宝宝的心跳声。孕妈妈躺下的时候,杨慧霞会问问:睡得还好吗?腿抽筋吗?最近长胖了吗?胎心监测仪里响起宝宝的心跳声后,听到有意思的声音,杨慧霞还会和孕妈妈一起来感受这种幸福的声音,“宝宝在打嗝,能感觉到吧?”孕妈妈从检查床上起来的时候,杨慧霞会轻轻地在孕妇的肩上搭一下,这样孕妈妈起来时就轻松多了。





让每个新生命都能健康来到这个世界是产科医生最大的心愿。这种健康,不是长得胖胖的,而是长得刚刚好。杨慧霞说,近年来医学发现,胎儿在子宫内的环境和出生后的生活方式,共同影响着其一生的健康。也就是说,从怀孕开始的宫内280天,加上出生后两年的720天,生命最初的1000天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健康。很多成年疾病和胎儿期有关系,这就是有名的“成年疾病胎儿起源学说”。如果孩子在宫内9个多月发育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营养,身体各器官将不能充分发育,那么一旦出生后营养超出负荷,就容易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问题。反过来,孩子在子宫内获得过量的营养也不行,因为这会导致胎儿胰岛等器官负荷增加,胎儿宫内过度发育,最终变成巨大儿,出生后也面临着糖尿病、肥胖症等多方面困扰。简单来说,如果孩子在宫内没有发育好,出生后就更容易患病。





有个孕妈妈是第二次怀孕,第一次她就生了一个将近9斤的巨大儿,这次怀孕后,杨慧霞一直叮嘱她要控制体重。孕妇的体重控制得也还不错,不过最近一周,B超检查显示胎儿的估算重量长了快一斤。“现在你才怀孕37周,照这个速度增长,等到怀孕39周,你又要生个巨大儿了,控制一下体重啊。”杨慧霞语重心长地说,孕妇笑着直点头。





这些年来,已经很少有孕妇会出现营养不足的情况,“我们每天面对的更多是营养过剩。很多准妈妈以为多吃对孩子好,其实孕期吃得太多,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杨慧霞说,当准妈妈摄入各种食物后,各种营养素会通过胎盘不断传递给胎儿,胎儿的胰岛就要“接招”,来应付妈妈送来的超多营养。那些多余的糖分和脂肪迫使胎儿的胰岛细胞早早承载着太大的代谢负担,等他到了青少年尤其成年以后,胰岛功能会早早衰退,从而导致某些疾病。如果妈妈有糖尿病,将来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因此,我们推荐准妈妈从孕早期开始规划饮食,维持整个孕期体重合理增长。”





高危孕妇增加挑战无时不在





在产科门诊中,挑战随时会出现。一个怀孕36周的孕妇走了进来,她曾经生育过两个宝宝,但这两个出生时足月的宝宝在24小时内就夭折了。这次是她第三次怀孕,特意慕名从外院转诊而来。这名准妈妈格外珍惜这个宝宝,也特别自责,她总怀疑自己在既往两次怀孕中没有避免一些注意事项,从而导致宝宝夭折。她说,前两次宝宝夭折后,当地医院认为孩子夭折可能与妊娠期糖尿病有关。凭着多年的经验和职业敏感,杨慧霞认为问题没有那么简单。从来不在门诊中接打电话的杨慧霞立刻拿起电话:她一边安抚孕妇,一边给儿科打电话。打了一遍没有人接,她查到另外一个电话号码接着打,终于联系上了。杨慧霞决定请儿科和产科联合进行会诊,同时也将孕妇的情况告诉相关医务人员,一旦宝宝出生后,请新生儿科的医生密切监控情况,争取让孕妈妈的这个宝宝能够健康的成长。





另外一个怀孕36周的孕妇特别开心地来复诊。这一天她刚刚做了羊水检测,结果发现羊水比两天前减少了20毫米。对于这个数字孕妇还没有感觉,但杨慧霞觉得不妙,“你要立即准备住院。”孕妇一下子蒙了,因为她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怎么就要住院了?“羊水高度不能低于5厘米,按照这个羊水下降的速度,非常危险。”孕妇还是有点懵懵懂懂,但她决定按照杨慧霞的建议去办理住院手续,一边走还一边念叨着,“怎么就要住院了呢。”





比起这些一直在北大医院产科进行围产保健的孕妇来说,在外院进行产检同时再到北大医院来“求证”的孕妇往往情况更严重。一个家住山西的孕妇,怀有一个脑积水的胎儿,同时伴有胼胝体缺如的情况。孕妇的丈夫和姐姐专程从老家赶到北京,其实他们也很绝望,但是不太想放弃,还想听听专家的说法。另一个从重庆赶过来的孕妇,在第一次剖宫产后5个月发现自己再次怀孕,而且已经快两个月了,她想听听杨慧霞的建议,看看伤口能否承受这次怀孕……这样“一锤定音”的压力云集在杨慧霞的肩上,也让这一上午的门诊在透支体力的同时,严重“烧脑”。





早上端过来的茶水,早已经凉了。上午10点多,杨慧霞突然想起来还没喝水,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到中午12时50分,最后一个产妇终于离开了诊室。一上午的门诊终于结束了,她的助手告诉记者,“这个时间结束上午的门诊算是早的。”下午,等待她的是妇产科核心组每周一次的例会,下午4点半以后产科、儿科及影像遗传医生还要一起对胎儿进行多学科会诊;晚上6点半,杨慧霞还要去参加北大妇产科学系研究生的开课仪式,这天学校邀请到了郎景和院士来做讲座……





32年前,杨慧霞大学毕业进入妇产医学领域,专门从事围产医学保健。两年前,我国开启“全面二孩”时代,这意味着妇产科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和挑战,优质医疗资源更为稀缺。杨慧霞和她的同事们工作更忙了,压力也更大了。





本报记者 贾晓宏 J146 阎彤摄 J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