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的阳谋,与德国媒体的阴谋论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吉利的阳谋,与德国媒体的阴谋论》。来源是。

吉利的阳谋,与德国媒体的阴谋论。阴谋论|德国|媒体|阳谋|戴姆勒|李书福---


    从李书福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看感性的德国媒体和理性的企业家商业逻辑

  《汽车商业评论》特约作者 朱均

  李书福通过其个人拥有的吉利集团(不是吉利控股集团)成为戴姆勒集团最大个人股东的消息,引发的关注和讨论,不亚于前两年美的收购自动化机器人公司Kuka。

  德国媒体一如既往地怀疑来自中国的投资动机,而柏林的政客们也找到一个良机,显示自己保护核心德国竞争力的强硬立场。

  但德国毕竟不是美国,虽不可避免也有民族主义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但德国自身作为一个世界级的贸易大国,从开放的全球化协作体系中也是获益良多。

  作为一个只有八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德国一直位列全球第一大出口国,而世界出口冠军的位置,在2017年才刚刚被中国所取代。作为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德国能长期跻身世界顶尖经济体之列,其惊人的工业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实力,可见一斑。

  构筑德国竞争力的基础,正是持续的科技研发和创新,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德国工业桂冠上最闪亮的那几颗明珠之一,戴姆勒集团的兴衰起伏,都不可避免的会触动德国民众的心。

阴谋论|德国|媒体|阳谋|戴姆勒|李书福---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吉利的阳谋,与德国媒体的阴谋论  李书福收购戴姆勒9.69%的股份,一跃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豪华车厂家的第一大个人股东,引起的波澜,自然不小。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下德国几家权威时事政经媒体的反应。

阴谋论|德国|媒体|阳谋|戴姆勒|李书福---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吉利的阳谋,与德国媒体的阴谋论德国媒体可能存在偏见的感性

  《商报》(Handelsblatt)写道:"吉利打了个戴姆勒措手不及,吉利会是令戴姆勒不自在的一个伙伴"。

  《世界报》Welt写道:"我原以为,这样偷偷摸摸的收购已经不会发生了"。

  德国《时代》Zeit同样玻璃心碎了一地,标题中写道:"从种植水稻的农民到惊吓到戴姆勒的人"。

  《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幽幽的写道:"(收购股份)对吉利是大好事,对戴姆勒不是"。

  而英国的路透社(Reuters)则直接上升到国家高度:"中国吉利对戴姆勒的突袭,引发德国技术转移的担忧"。

  首先有必要解析一下,为什么这次吉利收购戴姆勒的股份,没有触发3%、5%申报的红线,以免过早引起相关监管方及媒体的关注,仅在成功获得9.69%股份后才第一次对外披露?

  按照德国相关法律规定,当一个投资人(自然人或法人)持有超过3%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时,就必须进行申报。

  而实际上,投资人还可以在二级市场,通过持有其他金融衍生产品,间接持有公司股票。

  所以,理论上,假设如果李书福直接持有2.99%戴姆勒的股份,并通过购买金融衍生产品(Derivatives) 间接持有2%的股份,这样就不会超过5%的申报红线。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近2%的股份,恰好可能是从大名鼎鼎的金融集团贝莱德集团(Blackrock)手中获得。

阴谋论|德国|媒体|阳谋|戴姆勒|李书福---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吉利的阳谋,与德国媒体的阴谋论  而剩下的4.7%股份,则可以通过设立另外一家壳公司同时进行运作。吉利去年十月在香港设立的几家Tenaciou3公司,很可能是作为壳公司配合这次收购运作。

  其中吉利直接拥有的Tenaciou3 Investment Holdings,其董事(Director)的英文名为Li Yifan,有媒体猜测可能是吉利汽车CFO李轶梵。

  而另一家Tenacious3,即Tenaciou3 Prospect Investment,资料显示的两位董事是一家全球律师行的高级合伙人。

  在投资界,利用壳公司作为投资工具,聘用律师作为公司董事来代表最终持有人的利益的做法,在业内并非罕见。

  至于李书福收购戴姆勒资金来源,有可能是国外金融机构的贷款,包括摩根斯坦利,美国银行美林证券,以及兴业银行(601166,股吧)香港分行。李书福自己也表示,"收购资金是吉利海外公司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安排,实现收购资金自我平衡,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

  为什么?

  《汽车商业评论》总编辑贾可博士认为,李书福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些资金很大程度上可能跟就要发生的沃尔沃在美国上市有关。按照未经证实的消息,李书福可能希望沃尔沃估值300亿美元,出让30%就能轻松录得90亿美元。如果在发行沃尔沃股票时给予优惠,这对于那些给李支持的金融机构而言,是个巨大的诱惑。

  所以说,德国媒体这次有些大惊小怪了,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交易信息披露得越晚,就越能避开多方的人多嘴杂,来干扰交易本身,从而提高交易的成功率。从买方角度,吉利的做法相当干净漂亮。

阴谋论|德国|媒体|阳谋|戴姆勒|李书福---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吉利的阳谋,与德国媒体的阴谋论  从卖方来说,持有戴姆勒股票1%以上的股东,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考虑,出售或购买戴姆勒股票的意愿一直是相对较高的,交易也是比较常见的。

  例如,德意志银行在2007年还持有戴姆勒7%的股票,而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逐渐减持戴姆勒股票,并在2012年全部售空,2014年才开始重新购买一些戴姆勒股票,目前仅持有2%左右股份。

  科威特主权基金,也是2006年才开始入场购买戴姆勒股票,最高的时候也持有近8%的股票(2012年),并保持戴姆勒单一最大股东的地位一直到2017年,直到现在被李书福超越。

  一言以蔽之,戴姆勒的股票,流通性比较大,也合理地成为大型投资者投资的考虑对象,买卖都是自愿的,不存在阴谋论。

 决策者及业内专家的理性

  如果说德国媒体更多的是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切入,德国专家及企业领袖更关注的是商业逻辑。

  与媒体的观点不同,德国的一些汽车行业专家的观点较为理性,例如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汽车产业经济教授Ferdinand Dudenhöffer就认为:李书福是位杰出的战略家和投资家,有志于为移动出行打造一个世界级的集团。收购并很好的管理Volvo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令人尊重的例子。

  盖斯林根汽车产业研究院院长Willi Dietz 也认为,和吉利合作,戴姆勒将找到能和试图颠覆汽车行业的硅谷IT巨头对抗的合作伙伴,合作将对戴姆勒有益。

  德国的专业人士,如工程师及业内专家,对汽车产业的深入的理性的理解,以及影响力,难能可贵。

  德国车企一向崇尚用工程师文化治理公司,不成文的共识就是,企业的一把手必须是工程师背景,或至少对技术要有深入的了解,以保证懂行的人来管理车企。

  戴姆勒集团CEO蔡澈(Dieter Zetsche)博士在这次吉利收购事件中承受的舆论及政治压力不可谓不大,但他还是顶住了压力,也展现了一个优秀领导人应具备的强大理性。

  戴姆勒集团的官方申明对吉利成为戴姆勒最大个人股东表示欢迎,指出李书福具备突出的面向未来的能力,戴姆勒期待与李书福对汽车行业的变革进行建设性的交流。

  企业发展的每一步,特别是关键的一步,都是靠实实在在走出来的,不是靠说出来的。而企业最高领导人的水平,也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格局和未来的发展。

  蔡澈博士在汽车业面临巨大挑战的这几年,对戴姆勒的管理和改革所做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功,也帮助其达到个人声誉的巅峰,展现了非凡的领导力。

  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假如特斯拉的马斯克和李书福,也谋求成为戴姆勒的最大股东,戴姆勒管理层会选择谁?

  答案也许还会是李书福。正如李书福自己说的,汽车厂家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汽车厂家,而来自汽车行业之外,戴姆勒需要引进能共赢的盟友,不是竞争对手。

  李书福作为一名企业家,在过去的两年内,让吉利股价的涨幅,远超过特斯拉的涨幅,吉利的利润更是碾压到目前从2008年开始卖车但十年后还未盈利的特斯拉。

  作为传统上市公司戴姆勒的掌舵人,蔡澈博士考虑更多的当然是企业利润,而企业利润,与管理层的奖金更是紧密挂钩。有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例子,戴姆勒管理层对李书福的挣钱能力,自然是心中有数。

阴谋论|德国|媒体|阳谋|戴姆勒|李书福---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吉利的阳谋,与德国媒体的阴谋论  因此不难理解,猜测博士选择要面对的,会是汽车界的另一个风流人物,当年要造"最便宜轿车"的"造车狂人",如今收购了瑞典国宝沃尔沃,并要和世界最成功的豪华汽车厂商戴姆勒联手的李书福。

  当年保时捷家族传奇人物皮耶希,用一生心血,把奥迪及大众集团打造成一家受尊敬的的世界级企业, 李书福的横空出世,对戴姆勒来说,会是另一个皮耶希,还是另一个施伦普(在任戴姆勒董事长期间,力促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打造世界企业)?

 李书福其人

  尽管德国媒体极力想把李书福政治化,强调李书福的党员和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以及猜测在这次收购后面可能有的国家资源的支持,但恰恰这样泛政治化的看法,实际上却显出对中国政商关系的无知,就更谈不上了解李书福本人的特点及领导力。

  《汽车商业评论》注意到,在《法兰克福汇报》及路透社的几篇报道中,都有援引没有参与到买卖任何一方的Bernstein公司一位研究员采访戴姆勒中国的一位经理的说法,得出结论说"戴姆勒管理层很吃惊"。

  两大媒体没有直接采访戴姆勒集团总部的核心成员,而是通过采访相对外围的不知情人士,然后得出"吃惊"的结论。但得出这个结论的论证过程,似乎是先有论点,再找论据,而可惜的是,关键论据显得没那么严谨了。

  简单来说,要准确了解吉利戴姆勒事件,就必须要对关键人物李书福有深入准确的了解,了解他的性格,他的情怀,他对未来的想法。

  要对一个人,有较准确的了解,最好是在他还处于逆境,或事业正在爬坡的时候。《汽车商业评论》在此借助吴晓波在2008年出版的《激荡三十年》里的的几段生动描述,试着勾画李书福的精神气质:

  — 李书福当时拥有的资金是1亿元左右,他大了胆子对外宣称"投入5亿元",可是,即便是5亿元这个"大数字",在汽车业界听来也是很可笑的。与李书福同省的另一个著名民营企业家万向集团的鲁冠球当时也有造车梦想,他在汽车配件业已浸淫30年,一直渴望打通产业环节,造出中国轿车。在萧山家中,他常年把一张汽车风景画挂在醒目的墙壁上,日日视之,夜夜思之。当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台州李书福要造汽车时,他大吃一惊,然后很老实地说,"造车一要政府许可支持,二要上百亿元的资金,万向还没有准备好。"李书福也没有准备好,不过,他觉得造汽车很容易。在一次采访中,他轻描淡写地说,"汽车不就是摩托车再加两个轮子吗?"

  — 1999年,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台州调研,专程去吉利视察。李书福当面请命:"请允许民营企业大胆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讲到激越处,李书福说,"如果失败的话,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斯言慷慨,闻者无不动容。

  — 有一年,他参加一个颁奖晚会,电视台直播,轮到获奖人李书福上台了,他走路的动作明显放慢,好像是电影里的慢动作。主持人很好奇,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一脸茫然地说,是他们(导演)让我走得慢一点的。此言一出,满场莞尔。李书福的草根与看似木讷为他赢得了国内传媒的同情与好感。

  — 然而,在汽车界他却展现出赌性十足与杀气冲天的性情。吉利豪情一面市,就以超低的价格掀起了一场血风腥雨…吉利的入局让汽车业界头痛不已。在之前,各厂家的日子非常红火,轿车价格坚挺而上扬。"豪情"一出现,像一只土制的秤砣把上扬的涨价箭头一把拉下。李书福的竞争战略就只有很简单的一条:"做中国最便宜的轿车"。为了应战,天津夏利被迫降价,它每降一次,吉利必应声下降,杀到最后,夏利开出3.18万元的"跳水价",李书福马上挂牌2.99万元。此价一出,舆论顿时哗然,业界一片寂静。

  大胆子,真性情,敢想敢说敢做,认准的事情就去做,不怕出丑不怕失败。李书福的经历,和更早期的企业领袖万向集团的鲁冠球老爷子有类似之处,属于有慧根,自学成才。

  通过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中,清晰的了解自身能力及愿景,见识增长远高于知识增长的大智慧(601519,股吧)人物。也许正是由于对自己文化水平局限性的清新认识,李书福才会在近三十而立之年,到知名度不高的秦皇岛的燕山大学进修机械工程研究生,并创办了民办大学"吉利大学"。

  而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李书福也实现了洗脚上田-暴发土豪-现代企业领袖的君子豹变。

  阳谋胜于阴谋,公开的信息里,也能了解到真相。梳理李书福这几年说过的话,比如说在吉利官网上新年贺词,在"官"话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李书福的变化。

  比如2018年的新年贺词,李书福强调"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提到"吉利控股集团当不忘初心、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领军者"。

  他不断强调吉利的全球布局,以及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做好准备,凸显其进取之雄心。比起十几年前要"做中国最便宜的轿车"的视野,如今的李书福,早已令人刮目相看,俨然已有一派业内领袖的风范。

 关于监事会席位

  虽然李书福为避嫌沃尔沃可能存在的潜在同业竞争,已经在2018年2月底表态,不寻求戴姆勒监事会职位。但今年戴姆勒的股东大会即将在5月召开,届时前BASF董事长Jürgen Hambrecht将到任,空出的职位倒还是有一番想象空间。

  无论如何,就算李书福继续其管理沃尔沃的"放虎归山"思想,作为最大个人股东,等舆论感性风暴平静后,几年内再谋求派代表进监事会,还是大概率事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汽车商业评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