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细节:M2口径的明暗变化

《魔鬼细节:M2口径的明暗变化》,傻大方资讯编辑整理。我们不生产头条,我们只是社会头条新闻的搬运工!健康摘要: 2018-03-03 央行观察 央行观察 央行观察 央行 央行官网 2018年3月1日上午,人民银行党委、外汇局党组召开会议,认真传达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会议认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


正文开始:

魔鬼细节:M2口径的明暗变化

2018年1月的央行货币统计数据已经出炉,市场人士都注意到了M2口径的扩大。在原有口径下,货币基金持有的银行存款是M2的一部分,而在新口径下,货币基金当中非银行持有的部分全都算进M2当中。

作者:

季天鹤 ,中国利率汇率策略师,作者供职于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央行观察专栏作家

编者按:2018年1月,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完善后,1月末M2余额扩大1.15万亿元,2017年1月末M2余额扩大8249亿元,数据可比;1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6%,2017年末M2余额同比增长8.1%。按完善前方法统计,2018年1月末M2增速为8.5%。

定义之惑

这里面有两个重大意义。首先,原有口径衡量货币基金的某种资产,而新口径则是衡量货币基金的权益(也就是基金份额)。其次,货币基金是一种非银机构,因此它的份额被纳入货币量统计,乃是中国货币量统计当中第一次考虑了某种非银机构的负债或者权益,因为原有货币量统计考虑的,要么是央行的负债,要么是银行的负债。也就是说,第一次有非银行机构成为了货币的发行人。

为什么银行持有的货基份额不算入M2呢?事实上,银行持有的央行货币性负债(库存现金、存款准备金)也不算入M2,而央行2018年的M2口径扩大,是用基金份额“取代”了货基在银行的存款,意味着货基持有的银行货币性负债(存款、存单)也不算入M2。而我们知道,银行与银行之间的同业存款也不算入M2。

如果把上述状况归纳成一个猜想,那就是,那些部分负债/权益可以被看作是货币的机构(货币发行者),其持有的可以被看作是货币的债权/权益(同业货币),就不进入货币量统计。证明这一猜想成立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考虑所有那些货币发行者的合并资产负债表。

在这个合并资产负债表当中,上述的同业货币一定被内部轧差掉了,剩下的就只有那些没有负债/权益可以被看作货币的主体(货币使用者)手中持有的、可以被看作是货币的债权/权益(传统意义上的广义货币)。

所以我猜测,央行在统计注解中没有提到,但一定是事实的就是,货基所持有的其他货基份额,也不是M2的一部分。新增的1.15万亿里面,应该不包含这部分。

统计之谜

央行提到,在新的统计口径下,1月末M2扩大了1.15万亿元,那么大家或许会问,这1.15万亿元体现在哪里了呢?答案是,体现在“存款性公司概览”当中“其他存款”与“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当中“其中: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的差。这里我们省略了论证过程,我猜测1.15万亿的精确数字,应该是11540.50亿元。

但是,2018年1月末,“其他存款”与“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相比,前者比后者多12778.08亿元。这一方面意味着,“其他存款”里面除了包含了央行所说的1.15万亿因货基导致的扩大,但还有一部分是央行没有明确解释的。

答案其实是央行的一个2017年新增的负债项目,“非金融机构存款”。事实上,2017年12月的“其他存款”(163440.66亿元),就等于“其中: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也就是162445.76亿元+994.90亿元。

不过,货基明明不是存款性公司,为什么它的份额会作为一种“其他存款”,而出现在“存款性公司概览”里呢?事实上,考虑到“存款性公司概览”上面所有项目,都可以由“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和“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所合成,因此,“存款性公司概览”混入了货基这个异类,并不影响其使用。

反而,正因为“存款性公司概览”混入了货基,使得这张表有了另外两张表所不能反映的东西,即货基导致的货币供给。我们看到,2018年1月末,央行的货币供给量是7.5万亿,银行的货币供给量是163万亿,货基是1.15万亿。

而且,“其中: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这个统计量,仍然包含了货基在银行的存款,它自己的口径是没有变化的。货基份额替代货基存款后剩余的1.15万亿,是作为增量,叠加在“其中: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上面。

支线之扰

我们回头来看这个神秘的项目,“非金融机构存款”,央行解释得很清楚,这就是银行替支付机构在人民银行交存的客户备付金存款。在2017年6月以前,“其他存款”等于“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而从2017年6月起,“非金融机构存款”项目出现,导致“其他存款”=“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非金融机构存款”。

于是我们也理解了,为什么在2017年6月,央行没有提到“非金融机构存款”对M2的影响,因为M2的统计口径在银行负债侧并没有变化,只不过“非金融机构存款”出现之后,“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的统计范围缩窄了而已。

不过,这种缩窄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现实的情况恰恰是,支付机构在银行有一部分备付金存款,而银行在央行有一部分对应的存款。支付机构并没有在央行直接持有存款,这也是为什么“非金融机构存款”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的一个子项目。

这种结构,其实在离岸人民币市场曾经出现过,即人民币参加行在人民币清算行的一部分存款被冻结,而人民币清算行也冻结相同规模的在央行的存款。只不过,在支付机构的例子里,没有存款冻结,只有“相同规模”这种对应。

因此,严格意义上,更好的呈现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央行负债侧增加“非金融机构存款”一项,作为央行负债侧“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的子项,这是目前的呈现方式。同时,银行负债侧的“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应该也增添“非金融机构存款”这个子项,数额和央行负债侧的相等,同时维持原有“计入广义货币的存款”口径不变。

现有的呈现方式,使“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配平方式产生了疑问。银行负债侧的“非金融机构存款”去哪里了呢?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跑到了银行某个“其他负债”的项目,另一个是和银行资产侧的某个项目轧差了。

另外,在没有“非金融机构存款”的时候,“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四个广义货币内存款加总,直接等于“存款性公司概览”的“货币和准货币”里面的存款。而有了“非金融机构存款”之后,两者就不等了。

但事实上,被计入M2当中的,应该是“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当中的四个存款,而不是某个银行在央行的存款。这又回到了“定义之惑”当中我们提到的猜想和实践上。把央行负债侧的项目,叠加在银行负债侧,虽然由于两者数额相等,因此数学上仍然成立,但是在流动性架构和现实状况方面,这种操作就有一些问题了。

小结

本文的出发点,本来是想探究,M2口径变动是如何反映在统计表上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统计报表呈现方面的一些问题。造成这些呈现的深层原因,还是在于如何认识和理解货币与银行体系。中国作为货币实践的领跑者,货币统计量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调整,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课题等待着人们。

魔鬼细节:M2口径的明暗变化

魔鬼细节:M2口径的明暗变化

了解更多:《

29分钟洗净22件餐具,从此告别洗碗的苦恼

点这里,洗碗不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