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渐清晰

在宏观审慎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需要商业银行做好准备,积极应对。一是把握新时代的金融风险新特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二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银行战略转型;三是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智库观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一步指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初见成效,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了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未来需要不断完善。“双支柱”调控政策的实施与完善可谓是备受瞩目。

“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提出主要是基于金融新环境下危机传染性和市场顺周期性增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构建既有助于保持币值稳定,又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后,国内外都开始探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逐渐完善金融危机前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传统政策框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果。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涵、创新和优化政策工具、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在宏观审慎将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需要商业银行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新时代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已逐渐清晰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未来金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其中,“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中首次提及,突出了宏观审慎政策的重要性,表明当前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已逐渐清晰,这也是我国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框架的探索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探索“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宏观审慎”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2009年G20峰会提出要推进“宏观审慎重管理”。在此基础上,国际主要经济体开始探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逐渐完善金融危机前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传统政策框架。我国作为G20成员国之一,在金融危机后也积极加强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国际经验总结

第一,英国央行直接承担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实践,当前英国明确了中央银行集货币职能与监管职能于一身的模式,由英格兰银行行使审慎监管职责,确保了英国央行作为一个整体维护货币与金融稳定。同时,通过立法的完善、议会定期召开质询会议、赋予财政部一定的指导权和建议权等措施,在保障央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独立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监督。

第二,美国重点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美联储的沟通、协调,美联储负责部分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美国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以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了金融监管的协调、配合。美联储的金融监管核心地位得到强化,有权对大型商业银行和重要非银金融机构进行管理。

(二)国内前期探索

第一,金融危机后我国开始探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当前,我国仍在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过程中,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的内涵更为丰富,承担的责任也更多。

第二,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渐清晰。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中央层面的报告文件首次提及“双支柱”调控框架,表明当前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已逐渐清晰。

(三)未来完善方向

第一,结合中国新时代特征,进一步丰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涵。从前期实践可知,探索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其内涵的过程。从将外汇流动性和跨境资金流动纳入MPA,到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范围,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得到了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因此,需要进一步丰富“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涵,将更广泛的金融资产、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纳入MPA,更全面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例如,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非银金融机构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量资金通过非银通道从表内转向表外增大了金融风险隐患,可考虑将规模较大的非银金融机构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又如,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探索将具有系统重要性特征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应当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二,创新、优化货币政策工具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双支柱”调控框架包括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两方面,未来很重要的内容便是在这两方面进行政策工具上的创新与优化。其一,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建立完善的政策利率体系,探索构建利率走廊机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释放短期政策利率信号,改善短期利率向中长期利率的传导。创新提供流动性货币政策工具,合理安排流动性期限,将流动性供给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相联系以强化对“三农”、小微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完善央行合格抵押品框架。其二,健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巴塞尔协议Ⅲ从应对空间维度系统性风险的角度提出了最大杠杆率、留存资本缓冲和逆周期资本缓冲三种工具,并从跨行业维度确定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方法、强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损失吸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各国所处发展阶段、面临的风险来源、对风险的监测能力、对监管成本的容忍度等方面的不同,所使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及其适用规则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创新使用能有效防范我国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第三,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工具并不一致,货币政策主要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侧重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主要针对性经济周期发挥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则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侧重维护金融稳定,主要针对金融周期发挥作用。当二者配合得当时,可以相互促进、强化政策效果,反之则可能相互制约、产生抑制作用。从全球来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构建仍处于不断探索中,每个国家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经济金融环境,深入研究对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协调问题,这包括二者的各自政策方向、工具实施力度以及相互间的配合。既需要事先地制定两大支柱之间的协调配合规则,还需要灵活判断所处的经济、金融周期以及引起周期波动的原因,平衡协调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关系。

商业银行的相关应对建议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确立意味着未来宏观审慎将进一步加强,需要商业银行做好准备,积极应对。

第一,把握新时代的金融风险新特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随着时代的发展,金融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出,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新问题和新风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中央在布署金融工作时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商业银行应当在守信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同时,把握新时代的金融风险新特征,强化风险管理,完善防控体系。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强化风控人员配置,加强业务各环节及业务间连续性管理的风险防控,建立科学、长期、有效的风险评估与监测机制。

第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银行战略转型。在宏观审慎管理下,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结构、风险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都面临着调整压力。需要加强资产配置风险管理,更加注重充足资本金,更加注重非传统信贷管控的强化。积极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型国家建设,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银行发展模式,走差异化发展路径。

第三,推进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要求商业银行积极布局金融科技领域。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以满足新经济主体和新型生产组织的需要。这一方面有利于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源,满足广义信贷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中间业务增长,符合宏观审慎管理的引导方向。

来源于:今日头条





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渐清晰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渐清晰

    资本之鹰品牌创立于1998年,历经近二十年的商海破浪。鹰代表速度、专注、眼光和力量,资本之鹰专注投融资领域,以独到的眼光发现中国资本市场的结构性缺陷,并以超强的执行力在资本领域勇于探索和创新。如今,资本之鹰已成为中国民间金融领域知名品牌,在“资本之鹰”品牌下,已经形成了由众多优秀企业共同组成的企业同盟。许量公社作为企业同盟的载体,热忱欢迎“有情怀、有理想、有故事、有交易”的四有企业家加入,与全国200多个城市上万名企业家会员一起,共享人脉和商机,共创赋能新事业。

    详询请留言或咨询电话13689083274



长按二维码

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渐清晰

关注我们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