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辣评 | 2009年气荒成为欧盟气改关键转折,中国的会是2018年吗

全文

1204

字,阅读大约需要

2

分钟



南方能源观察

微信号:energyobserver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

eomagazine@126.com

eo记者 周慧之

 

这个不安的冬季,终于即将过去。

 

在遭遇了中亚气接二连三的供应中断后,业界开始重新反思中国天然气市场脆弱的内部供应体系:如何从并不可靠的中亚气摆脱出来,指向更为多元(尤其是LNG)的进口渠道;如何加强管网和储气库建设,并推动互联互通以增强资源的流动性。

 

这令人联想到2009年欧洲遭遇的窘境。

 

2009年1月1日,由于俄乌争端导致供应欧洲的重要节点乌克兰发生断气。这是俄气在与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谈判新年供气价格和运输过境费无果后,第二天采取的惩罚。以乌克兰为枢纽的众多欧盟成员国正常供气受到严重影响,断气三周后才得以恢复。

 

这并非欧盟第一次遭遇断气危机。2006年,俄气实施了同样的断气行为。这一次斗气最终由俄乌双方谈判协商告终,欧盟当时也只是将其归于“俄乌间的贸易纠纷”而不加介入。不同于三年前,2009年的斗气是在欧盟加入后进行三方谈判,才得以推进协议的达成。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初的这一场危机,成为欧盟自1998年以来,强化天然气内部市场建设的一次关键转折。一度陷入僵局的改革,开始加速推进。

 

当年7月,欧盟出台了第三道方案,包括第三道天然气改革指令Directive 2009/73/EC和管网准入规则715/2009号条例。此后,成立了欧洲天然气管道运营商(ENTSO-G)和能源监管合作署(ACER),以加强对欧盟各成员国监管的协调,尤其是基础设施跨境管理的任务。

 

欧盟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是欧盟构建内部能源市场的重要部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抵御外部冲击的内部市场,是这场改革的初衷。这与欧盟诸多成员国对于俄罗斯气源的过度依赖有关,如何从这种过度依存的关系中摆脱出来,是欧盟层面的重要动因。

 

因而,在欧盟天然气市场改革过程中,把“效率”与“安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为此,欧盟一面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将气源指向中东、里海和美国LNG,一面鼓励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促进成员国之间管道的互联互通。与此同时出台保障天然气供应的994/2010号条例,以作为市场化建设的配套文件。就在刚刚过去不久的2017年10月,欧盟对上述条例做出了更新并通过了2017/1938号条例。

 

ENTSO-G从2010年开始,通过实行天然气区域投资计划来推动区域合作,并把欧盟市场划分为六个集群实行投资计划。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波罗的海能源一体化计划”,旨在将芬兰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与欧洲的天然气管网连接起来,而俄罗斯是这四个国家唯一的供气国。

 

与此同时,2008年席卷欧美的金融风暴刚过,尤其像希腊这样的国家经济倒退到90年代。难以有财力执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欧盟就发布67/2010号条例为欧盟的跨境管道建设提供财政支持,并在347/2013号条例上首次规定欧盟的建设大规模基础设施上需要展开财政合作。

 

不难看出,尽管每个国家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动因和内在诉求并不完全相同,但在保障安全供应的逻辑上是一致的:寻求多气源、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合作,以增强资源的流动性和迅速响应的可能。中国经此一役,也正在上述方面推进相关工作,而且同样颇有决心。

 

2009年是欧盟气改的转折年,中国会是2018年吗?



相关阅读:国家发改委:加快建设多元化供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