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之落泪:许世友临终前对杨尚昆说了四个字!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闻之落泪:许世友临终前对杨尚昆说了四个字!》。来源是秘方养生。

闻之落泪:许世友临终前对杨尚昆说了四个字!。落泪|临终|杨尚昆|刘轩|迟浩田---


1985年春节前夕,许世友感到腹部时时胀痛,他总是咬着牙忍着,没有当回事儿。不仅如此,他还不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人知道,以免大家认为他“身体不行”。

3月的一天,许世友到上海华东医院去作例行体检时被查出肝癌。301医院政治委员、许世友的老部下刘轩庭建议他转到北京治疗。

落泪|临终|杨尚昆|刘轩|迟浩田---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闻之落泪:许世友临终前对杨尚昆说了四个字!

“我不去北京!”许世友说。“为什么不去呢,北京的条件好呀!”“北京的路太窄。”许世友说。“北京有长安街,路很宽啊。”“人多啊……我吵架吵不过他们。”

许世友所说的“他们”到底指谁,刘轩庭不好问穿。但许世友自己心里清楚,只是一时没有点破。

1985年9月初,南京军区总医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特别医疗小组进驻中山陵8号,对许世友实施系统性的监护治疗。然而,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

[page]

肝癌所造成的巨大疼痛,残酷地折磨着许世友。一直陪在病榻前的他的一个儿媳妇说:“他疼起来,从来不叫疼。有一次疼得厉害,说要打针,还没来得及打,又说不打了。自己咬着牙坚持,一声不哼,从发病到去世,我没有听到他哼过。他疼的时候,不让别人在他身边,房间里一个人都不能有,他内心不愿意别人看到他疼痛的那副样子。”

一天午饭后,许世友要上卫生间,他要自己去。可是十多分钟过去仍不见他出来。护士有些不放心,便走过去看看。推开门一看,她一下惊呆了:许世友司令员正用头使劲地往卫生间墙壁上撞!

落泪|临终|杨尚昆|刘轩|迟浩田---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闻之落泪:许世友临终前对杨尚昆说了四个字!

无论是谁,此时都不愿把许世友这一反常的举动与“自杀”这两个刺眼的字联系在一起。

然而,没过几天,又发生一件令大家震惊的事:那天,趁旁边暂没人时,许世友用毛巾勒在脖子上,两只手用劲地死死拉紧,脸部肿胀,呈现出令人恐怖的猪肝色。幸亏护士迅速赶到,才把许世友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许世友一生爱“动”,每天坚持散步。可是,到了后来,由于病情的不断恶化,早上起床时,许世友自己就爬不起来了,他的腿水肿得连行走都很困难。即使如此,他还是躺不住。他叫来军区派驻的保卫处陶处长,提出要乘车出去兜风。他的理由很充分:坐在吉普车上,车颠人也颠,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动。他感到舒服,对配合治疗也有好处。

[page]

1985年9月30日,许世友病情进行性加重。整天昏睡不醒,大小便失禁,两下肢有不少出血淤斑。医疗小组再一次下了“病危通知书”。

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杨尚昆,亲自到南京看望许世友。工作人员在许世友的耳边大声告诉他:“军委杨尚昆副主席来看望你啦!是从北京来的!是代表中央来的!”许世友依旧紧闭着双眼,没有任何反应。叫了几遍之后,他的喉咙里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响。

许世友的嘴含糊不清地吐出了几个音节,杨尚昆听懂了,在旁的同志也听懂了。许世友说:“我完蛋了!”

大家心里不由得紧缩了一下。从不言死,从不怕死,也从不相信自己会死的许世友,现在终于明白自己“完蛋”了。这更增加了杨尚昆等在旁同志们的悲伤。

1985年10月22日16时57分,开国上将许世友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一年,许世友80岁。XLW

钱铃戈1945年生于延安,1965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钱女士告诉采访人员,战争年代,父母都上战场。她与毛主席等革命家的子女被安排在中南军区干部子弟学校。

酷爱艺术的钱铃戈小的时候,其他文化课都是5分,唯独素描美术等课程是3分。钱铃戈说:“当时我还小,老师让我画静物,我坐不住,所以考试成绩老是不好,但我很喜欢画画,是那种不受拘束的画。”

[page]

在随后的艺术生涯中,钱铃戈成为朝鲜、台湾炮战等前线著名的文艺工作者,虽然是党政高级干部的子女,还是叶帅的儿媳,一直以来没人知道她的身份。

工作中,她与老一辈艺术大师黄永玉、黄苗子、陆俨少、丁聪等成为最好的良师益友。采访人员发现,钱铃戈抽象艺术作品中,有不少是她与黄永玉联合创作完成。

由于身份特殊,钱铃戈是军队中的女中豪杰。曾传说,许世友喝酒唯一喝不过的就是钱铃戈。回首往事,钱铃戈说,这是真的,因为她喝酒从来就没有醉过。许世友去世后坟前装点的都是茅台酒酒瓶,他去世前还跟夫人说:“很想再跟铃戈喝酒。”

迟浩田上将,许多人知道,是许世友手下的一个兵。其实,他们的渊源主要是迟浩田一直所在的27军。这个军虽然当年是许世友建起来,但迟浩田参军时,许世友早就离开了27军。他与许世友,无论是年龄,还是军级,相差都十分大。可以说,迟浩田若是要单独见上许司令一面,几乎是不可能。

偏偏许世友当年在迟浩田人生的一个关键时候,帮过他一个忙。尽管在五六十年代,迟浩田与许世友相差很大,但这并不说明许世友就不了解迟浩田这个人。为什么?

因为迟浩田是全军有名的战斗英雄,也是南京军区有名的英雄模范,还是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许世友对他不仅了解,而且很熟悉!

1960年,迟浩田在南京军事学院两年多的学习就要结束了。毕业前夕,学院干部部门找他谈话,说:“现在国家急需外交人才,选拔条件很高。根据你的表现,我们觉得你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形象也不错,准备推荐你到驻外使馆当武官。”

[page]

谁知这边干部部还没死心,学院的教学部也派人找过来了,对迟浩田说:“你德才兼优。学院需要像你这样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经验的教员,请你认真考虑,是否可以留院工作。”

当夜,迟浩田躺在床上,这下子真着急了:学院两个部门要,若真要是强留,怎么办?命令来了,到时不听也不行!翻来覆去想了一夜,于是决心立即去找人“求情”。

第二日,他早早就来到了南京军区,直接找到军区干部部部长周贯五中将。周贯五将军十分赞成迟浩田的想法,当即就拿起电话给司令员许世友汇报。许世友一听,暴跳如雷:

“我的兵,谁敢挖!让迟浩田回原部队,就说是我许世友讲的!”

迟浩田心里却有底了:嘿,许司令员还是国防部副部长哩!他的话,还有谁敢说不算数?!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到后来,迟浩田步步提升,甚至超过了老首长许世友,先后担任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

有人想起当年之事,说当时若是迟浩田真被军事学院选派去当武官或者当教员,共和国就很可能少了一位上将军!也因为如此,迟浩田每次提起许世友,都是感激不尽,说:“别看许司令火爆脾气,嗓门大,有时候还真爱才!他的兵,就像他的孩子,谁他都舍不得走!我本人就是一例。”

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他脾气火爆,敢跟上级拍桌子。他曾说过,我背后的靠山是共产党。这样一个为人直率豪爽,作战英勇毫不畏惧的人,却也也曾是中央军委许世友一直不能原谅的人,他就是张爱萍。

[page]

张爱萍曾指挥过多次战役并取得胜利,在军事上的能力十分突出,很有自己的主意与风格,而一次作战时,他的擅作主张,却得罪了上级许世友。

这是张爱萍打过的最后一仗,却是违抗军令大获全胜的。一江山岛之战,张爱萍在作战部署上屡屡与其上级产生冲突。当时作战方案有三个,张爱萍主张先打一江山岛,结果却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在他的执意要求下,最后定下了一江山岛的作战计划。

而在战前,我方兵力十分不足。而美国曾与蒋介石签订了协议,如果蒋介石受到攻击,美军应立即提供支援。而且由于冬季,海上都是风雨天气,并不适合打仗。可是张爱萍非要打。他认为,计划作战日那天天气良好,而且若是临时取消计划,就会让敌人察觉。应该出其不意,按原计划突袭。

这遭到了总司令许世友的反对,可是张爱萍一意孤行。后来,连常胜将军粟裕的松了口,他看到张爱萍决心如此强烈,便同意了打这场战争。而彭德怀最后也发话了,他选择了相信张爱萍。于是,战争如期进行。

解放军初战告捷,仅仅过了十几个小时就完成了原定作战目标,蒋介石吓得连忙撤退。在随后几日,解放军竟然击下来一架美军飞机,这件事让美国觉得十分丢脸,不敢承认是因为帮助蒋介石不成反倒自己失败了。后来毛主席却对张爱萍赞叹有加,也没有追究他的自作主张。

许世友是解放军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生性刚烈,为人忠勇,是天生的军中悍将。他出身红四方面军,曾为张国焘、陈昌浩所器重,并不属于毛泽东的嫡系。但发生在1937年的延安“叛逃”事件却使毛许二人一夜之间成为生死之交。

毛泽东喜得一员忠勇猛将,许世友找到一位旷世明主。许世友对毛泽东的忠无人可比,可以说到了近似愚忠的地步。这对于一国领袖来说非常重要。

[page]

因为对于一国领袖来说,不需要将军有太多思想,将军的责任就是以手中武力捍卫领袖所代表的利益。

按一般人的想法,毛泽东入主北京后,京畿地区的卫戍任务应非许世友莫属。但实际上,许世友连一天京官都没做过,其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时,也一直兼着南京军区司令员,就是后来任中顾委常务委员、副主任时,他也很少住在北京。不让许世友这样忠诚的将军做自己的卫戍司令,毛泽东自有深谋远虑。

一方面,忠贞将领近卫并不一定就是最佳选择。毛泽东饱读史书,把手握重兵、对自己忠心不贰的许世友放在千里之外就是汲取了历史教训。

另一方面,毛泽东需要许世友这样的忠臣镇守南大门。当时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毛泽东继续了明成祖朱棣“天子守国门”的做法。

但他对来自海上的威胁始终没有放松警惕,让许世友镇守在东南沿海一线,足可见许世友在毛泽东战略布局中的重要。

此外,把许世友放在南京、广州,也增加了毛泽东应付内忧外患的回旋余地,不管是因为内忧还是外患离开北京,毛泽东都可以从容南下得到许世友的保护。

许世友文革给周恩来打电话:谁敢抓我我就开枪

老帅“大闹京西宾馆”保萧华

京西宾馆1959年开始筹建,对外称将建造“八一饭店”,设计为军队招待所,仅供接待国外军事代表团和军委内部会议使用,不对外营业。

直到1964年9月14日,宾馆才开始营业,时任中央军委秘书长的罗瑞卿根据其地理位置定名为“京西宾馆”。1967年由于国内“阶级斗争”不断升温,京西宾馆成为备受冲击的焦点。

[page]

1967年1月19日,中央军委在京西宾馆召开扩大碰头会。就军队要不要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等问题,叶剑英、徐向前和聂荣臻3位老帅同江青等展开了激烈争论。

要求军队开展“四大”的江青占不了上风,就祭出了攻击萧华的牌:“萧华是刘志坚的黑后台,部队执行中央文革指示不彻底,是萧华打马虎眼!

”她还质问:“萧华是总政主任,发文件,把总政和军委并列,是什么意思?”叶群随声附和。一时间,批判萧华的发言稿如纸片般飞来,在未弄清江青代表谁发言的情况下,徐向前在散会时郑重宣布,“今天会议的内容要严格保密”。

谁料会后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竟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做了传达。19日当晚,萧华家被抄,幸而他听到风声从后门脱身,赶到叶剑英住所求救。

1月20日上午,军委碰头会继续召开。听萧华讲了前一晚的情况,徐向前气得直拍桌子。江青则惊讶地问萧华是怎么逃出来的。

叶剑英大声说:“他昨天半夜里跑到我那里去了,是我把他收留下来的,如果有窝藏之罪,我来担当。”叶帅一边说着,一边拍案呵斥。江青等人被镇住,而“大闹京西宾馆”一说就这样传开了。

[page]

许世友受冲击摆出“水雷弹”

老帅们大闹京西宾馆后,一大批地方和军队受到冲击的干部在那里暂避风雨。很快,京西宾馆成为“造反派”攻击的重点,仅1967年1月就发生了10余起冲击事件。鉴于此,1月26日中央军委做出决定:“京西宾馆同中南海、人民大会堂、钓鱼台一样属于保护单位。……

军队和地方战斗组织不许冲击。”然而1月28日,造反派不顾军委“不许冲击京西宾馆”的决定,包围宾馆,致使在宾馆开会后的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无法离开宾馆。

当时,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住在京西宾馆,南京造反派派了六七百人来抓他。虽然他们被死死堵在宾馆外,但北京造反派的加入让形势越来越危险。

许世友见此情形,把住在京西宾馆的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及张希钦(一说是张震)等人组织起来,将京西宾馆的开水壶集中在七楼(一说是十二楼)做“水雷弹”。他下令让工作人员关闭电梯,一伺造反派冲上楼,就往下倒开水。

准备就绪后,许世友给周恩来、林彪等人打了电话并请转报毛泽东。他说,“今天造反派来抓我许世友。我革命大半生,战场上枪林弹雨都不怕,今天来抓我,我更不怕。谁敢抓我,我就向谁开枪!”

周恩来怕双方闹起来引起大祸,立即让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傅崇碧跟徐向前去做许世友的工作。与此同时,毛泽东指示“中央文革小组”做造反派的工作,造反派这才撤出了京西宾馆。

[page]

宋任穷差点被造反派吊走

经许世友一事,周恩来对京西宾馆的保卫工作更加上心。1967年2月,他指示傅崇碧:“京西宾馆从2月7日零点起开始实行军事接管,未经北京卫戍区允许,任何人不许进入。”

“京西宾馆要设接待室,有问题到接待室谈……不许冲击,不许进去抓人,不许把人揪走,卫戍区要绝对负责。”此外,宾馆接待室还安装了一部直通总理办公室的电话。

1967年,中央将大区和省市一些靠边站的领导集中到京西宾馆住。东北局第一书记、开国上将宋任穷住在6楼东头,时常有造反派冲进京西宾馆揪斗他。

最危险的一次是8月21日,来自东北的造反派仗着人多,一部分人从警卫战士的头顶越过,冲破警戒线,直奔宋任穷的房间,把他拖到阳台上,准备用绳子将他从阳台吊下去,强行抢走。好在傅崇碧负责指挥的警卫部队及时赶到,将宋从造反派手中夺回。

周恩来得知消息后很生气,他指示军委办公厅“今后对冲击京西宾馆处理要严格,打人要赔礼,打了东西要赔偿”,要求门口“应该有一个排”,并指示宾馆立即修围墙。京西宾馆的围墙就是那时突击建成的。“八二一事件”后,北京卫戍区常驻京西宾馆两个连,一直到“文革”结束才又恢复常态。

[page]

许世友死后为什么能睡棺材规格不在毛泽东之下

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辞世,享年80岁。北京医疗条件那么好,许世友为何不去呢?

原来,他十分清楚自己肝癌的凶险,他怕到了北京就回不了南京,更回不了他的新县老家。那么,他死后土葬的愿望是怎么实现的呢?美国《侨报》援引《传奇将军许世友》的消息,对此进行了解读。

许世友早就不想火化

对许世友的丧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均未涉及遗体究竟是土葬还是火化?当时除少数落后地区外,全中国都禁止了土葬。但南京军区的上上下下都知道,许世友遗体的处理是特殊的、例外的。

早在1956年,中央领导人就在传阅着一份关于领导人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在这份《倡议书》后签名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康生、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不久,当《倡议书》传到许世友手中时,他不仅没有签名,还找到毛泽东,表示自己对火化的不理解。

许世友墓地暗藏机密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许世友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在其晚年的和平年代,许还指挥了两场对越国际战事。

[page]

即分别发生于1974年1月的“西沙自卫反击战”、1979年初“对越自卫反击战”。这样一位威震四方,生前说一不二的将军,许世友是十大将中唯一选择了土葬安葬的方式与别人不一样,随葬的宝贝也非同寻常。

许世友丧事全程都由南京军区负责操办。许去世的当天,南京军区便派出了一个工程机械连,赶到许家乡,平整墓地,开挖墓穴。因为行动不方便公开,当地的老乡还误以为是秘密军事行动。

而这在当时,也确实算是一项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因为全国上下都实行火化,作为高级将领却不执行火葬,北京高层担心在群众中影响不好,而许生前也不想给家乡造成太多的麻烦。

1985年10月31日,在南京军区举行告别仪式后,许的遗体并未立即往新县运,因为墓地工程还没有完工,而是暂停金陵。

一直到次月7日才动身。当天晚上23点,得到启灵准备通知后,灵柩护卫官兵才开始忙碌。由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后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的范志伦,任灵柩护送、下葬总指挥。出发的时间选在子时,车队走了两天,9日凌晨悄然到达墓地,连当地的鸡都未惊动。

这个到达时间是刻意安排的。根据首长事前的指示,一切都要秘密进行。一路上不摁喇叭,尽量不开车大灯,到达后也不通知地方。墓地四周,自工程开始后,便实行了警戒,外人不得而知。所以后来有老百姓说,“许世友是偷埋的”。

[page]

许世友是子时从南京来的,下葬时间选在卯时。这时正是清晨,按迷信的说法,不是凶死的人,不会选这个时刻下葬。

许世友之死很正常,选这个时候,则是为了保密,不希望让多少人知道。为什么灵柩到后未立即下葬?则主要考虑照明问题,卯时天刚好亮了,可以借自然光,向老首长举行最后的告别,也方便梓棺起吊。

范志伦代表南京军区站在墓穴前讲了话,现场入殓。许身着一套老式军装静卧在褪了色的黄军被上,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全场肃立,向死者致哀。许夫人田普用手摸摸丈夫的额头作最后的告别。随后,盖上棺盖,用长钉将盖钉死。

许世友的葬具是楠木做成的大棺材,相当沉重。知情人士告诉我,这口棺材的木料是广州军区司令员尤太忠专门派员到广西,从当地原始森林里采伐出来的。广西是中国传统的楠木产地,在秦汉时这里出产的楠木便为北方人喜欢,因楠木做成的棺椁“千年不烂,万年不腐”。

楠木有很强的防腐功能,一是尸体防腐。有一个传说,过去有人在广西用楠木做好棺材,有意烧了一碗猪肉放在棺内。

半个月后棺材运到北方,打开后发现,里面那碗肉还有热气,可以吃呢,由此可见楠木的防腐性能。再是,楠木本身不容易腐烂、变形,古代不少保存下来的古代葬具,大多是楠木做成的。

[page]

许世友的棺材相当沉重,有2000斤(重),从卡车上移下来,到下葬墓穴,很费了一番事。一个班的工程兵与请来的民工一道,才将许的棺材安葬好。先在墓穴上,搭起了一个高高的三角架,用绳索捆住棺体,吊起后再放入墓穴。

由于现场规定不让拍照、录像,当时的下葬情况也无法看到了。棺材放妥后,工兵迅速覆土,做出坟头。地面上部分,用钢筋水泥铸成,形成了现在外界看到的坟形。等当地人上工时,许的新坟已出现在乡亲们的眼前。

当时,许墓不设墓碑,但四乡八邻听说是许世友的墓后,纷纷前来参观探视。第二年,还是由王震提议,以私人名义竖了一块花岗岩墓碑,碑石上仅写“许世友同志之墓”,由著名画家范曾手书。

许世友墓边放满了茅台酒

中国人死后下葬有“侍死如侍生”的观念,这也是厚葬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在《盗墓史记》一书提到的大的盗墓事件中,绝大多数是随葬财宝惹的祸。到了近现代,这种厚葬现象才发生改变,厚葬之风远去。

许世友的墓中也有随葬物品。

2006年,《大众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许世友墓地寻访记》的报道,作者署名为王秀兰、张学法。作者之一的张学法身份比较特殊,系原南京军分区政委。张撰写的文章具有相当的可靠性,文中将许世友病逝、下葬前后的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提到了许墓中的陪葬品。

许墓中的陪葬品到底有哪些?这本是军事机密级信息。有关许的传记中,仅有简单介绍,如《传奇将军许世友》一文中说到许墓中的陪葬品时介绍,在灵柩里放了几件他心爱的东西:生前戴的奥米茄手表,天天收听的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心爱的猎枪及一百元人民币。

[page]

对于许墓中这三件随葬器,有人根据迷信的说法作了解释,酒是给许世友壮胆,枪则给他打鬼使用,钱是让他买路。从民俗学的角度,这样的解释颇有人情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当时没有考虑这么多,家人根据许生前的遗愿和嗜好,收殓时有意放了几样东西,不只有一瓶茅台酒,还有许生前常用的酒杯。实际上,许墓中的宝贝并不仅仅是上述的几件,墓中还有宝贝。

外界曾有推测,许墓中值钱的陪葬品中,这两类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枪,二是酒。这两样东西陪伴了许一生,公开的信息和当年下葬的知情人,也证明许墓陪葬了枪、酒。

但是,许用过的、收藏的名枪、兵器很多,如在许逝世后,其生前使用过的14把战刀,都当文物上交了,现为中国军事博物馆所收藏。许一生使用的枪比战刀还多,猎枪是许晚年休闲放松时打野味用的,这支已陪葬了,那么其它的枪呢?

知情人士透露,许墓中共陪葬了三支枪。

除了上述的猎枪外,另两支则语焉不详。我上周与张学法政委聊天时,张并没有回避。另两支枪都是名枪:一把为被解放军击毙的前国民党将领导张灵甫使用过的手枪,还有一把是前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送给许的左轮手枪。

张灵甫是蒋介石的爱将,国民党王牌“模范师”、整编七十四师中将师长。也是在抗日战争中,中方著名将领,其所率军队有“抗日铁军”之称。1947年5月,在国共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孟良崮战役中自戕,另一说是被华东野战军击毙,年仅44岁。

[page]

孟良崮战役是蒋介石改变对共军战略方针,由对解放区全面进攻改为对山东,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中的一场重要战事。国军集中了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的兵力,编成3个兵团,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

蒋介石的爱将,张死后国民党对外发布是以身殉国,共产党则宣称被击毙。我的一个苏北本家老人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小时候他经常给我们讲他当年的战斗故事。

他说张灵甫肯定是被打死的,从张的后脑打进的,子弹从下颚穿出,击毙张灵甫的士兵后来还挨了处分,当时上级下达的军令是“活捉张灵甫”。

据张的有关传记记载,张尸体被发现在战地主峰西侧路北40米处,张头朝东脚朝西,仰卧在地,胸部弹痕累累。据此也证实,张不可能是自杀。

华东野战军对张灵甫也是相当尊重,安葬时还给他举行了仪式。时华野6纵政治部副主任谢胜坤主持了安葬仪式。

当时仪式在一棵古树下进行的,楠木大棺材是从一老乡家临时花钱买来的,原本是给家中老人准备的寿材。由于找不到完好的国军新军服,张是穿着华东野战军的军服下葬的,这也堪称一奇了。

张灵甫死时当年使用的手枪没有成为自己的陪葬品,反在38年后成为战争对手许世友墓中宝物,这大概又算一奇了。

[page]

邓小平复出后评毛泽东文革与许世友激烈冲突

作者傅学正生于1933年4月,河南省滑县人。1948年底参加工作,1949年入伍,1950年入党,在部队受机要工作业务训练后,分配到中央军委机关当机要员。

1954年调入中央军委办公厅,曾任厅办公室主任,兼厅行政经济管理处政治委员,正师职务。离休前任中央军委八一大楼工程指挥部指挥。

在三十多年的秘书工作中,亲历了党和军队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关活动。曾参加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军队的元帅、大将、上将、中将约一百多位高级将领的治丧工作。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主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后,政治上首先要对“文化大革命”有个结论。小平同志发动了“真理标准”的讨论,批判两个“凡是”。

经过一年多的舆论准备,在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前将《中共中央关于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草稿下发进行讨论。讨论的中心内容是:对“文化大革命”怎么看?对毛主席的历史地位怎么看?

参加讨论的范围很广,人员很多,全国上下大约有五六千人。这些人大多为部门负责人,都配有秘书;讨论的情况要上报,要有人记录编简报,简报要印刷,要经过保密机关分发传递。

[page]

这样一来,知道讨论内容的人,全国有两三万人之多。保密成了大问题,一时间社会上传出了各色各样的小道消息。此时,也有些人惟恐天下不乱,趁机编造了很多谣言。

许世友司令员对毛主席最尊重、最崇敬,他坚决保卫毛主席。“九·一三”林彪一伙对毛主席下毒手,许世友从上海至南京一路保卫毛主席脱险。在这个大讨论中,许世友自然有自己的看法,他对有些人无端攻击毛主席是不同意的。尽管他心情沉重,但没有出格的地方。

谣言编造者利用许的性格,编造了如下的“故事”:“在讨论《决议》稿的过程中,中央不断开会,有一天中央政治局要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听取汇报。

这时许世友领着参谋和秘书,带着枪冲进人民大会堂,要找攻击毛主席的人算账。8341部队进行阻拦,要他们放下武器。许世友眼明手快,一枪打倒一个卫兵。8341部队立即组织抵抗,大会堂内发生了激烈的枪战。许世友寡不敌众,二死一伤。”这个谣言在社会上很流行,一时真假难辩。

每年春季,全国人大要召开一次例行的大会。在人大会议的前夕,当时的军委领导人秘书长耿飚告诉军委办公厅,此次人大会议不要给许司令员派专机,请他坐民航来京,在人民群众面前露露面、辟辟谣。

[page]

我将指示电话告诉许世友的秘书李福海:“今年人大不派专机接你们了,我已经告诉民航,请你们从民航走,而且许司令必须亲自通过候机大厅见见群众。”李福海一听笑了,他说:“明白了,因为我们死好几次了,证实一下我们还活着。”李秘书给许司令报告了军委领导的指示,许欣然同意坐民航。

来京当天,许世友起得很早,穿戴整齐,起飞前半小时就来到机场。当他进入候机大厅时,在大厅候机的群众很惊奇,热烈鼓掌欢迎许世友的到来。许世友举手回礼,像阅兵一样走过大厅。

许世友在机场现身,谣言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