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接合部的春节:竟被电影院咖啡馆激活了

你要看的是不是《城乡接合部的春节:竟被电影院咖啡馆激活了》?如果是,那就说明你找对了,缘分啊,继续往下看吧。。。

正文开始:





城乡接合部的春节 竟被电影院咖啡馆激活了





安纳





今年春节,我和爱人依次去彼此老家“打卡”拜年。两家父母都住在城乡接合部,即城市势力与纯朴乡野短兵相接的胶着地带——地理位置上既能划进城区,又不免有种周遭寂寥之感。





无论市区如何繁荣,热闹终究不属于城乡接合部。关于过年,我们俩的往昔记忆和印象颇为一致:除夕的中午,附近为数不多的小店、超市就关门了,店主一溜烟走人,等到傍晚,几条街已是人影全无,这种冷冷清清的氛围一直延续到开工日。





对于城乡接合部而言,除非奔到市中心凑热闹,否则过年除了吃家宴、睡懒觉、玩手机,还能有什么期待?早早囤好年货,老老实实宅一个春节,外面的世界寂静如雪洞。





近两年,我们两家所在的城乡接合部,却意外开出了不少新花样,本为“零下”的商业温度陡升,“热”得让人不适应。





今年先去爱人老家拜年。他家所在的城乡接合部,毗邻一处依山傍水的旅游景点。原本周边居住的都是土著镇民、村民,由于景区重新规划建设,村民搬进小区高楼,一些房地产商也看准了城里人“逃离喧嚣”的心思,在此打造“湖景”“山景”楼盘,吸引心怀田园梦想的购房者。





在极短的时间里,这片地域上的城市化进程,更像是空间刻板而魔幻的拉伸。一茬茬瘦瘦长长的20层住宅楼,插满了原本广袤的乡野土地。





居民慢慢聚拢来了,设施简薄如旧可不行,必须配备商业综合体。不过毕竟不是城市,因而只建了一座三层“迷你”综合体,以超市为主体,零星点缀着些许服装店、快餐店。去年,顶层新开了家电影院。





今年大年初一,爱人老家天降大雨,我们在家闷得慌,索性去“迷你”综合体看场电影。本以为在“荒郊野岭”能享受包场电影了,谁知道,刚走到三层,几乎快被滚滚热浪掀倒,排队买票的队伍已转了两圈,下午所有场次几乎爆满,我们用手机App抢到下午4点《唐人街探案2》的最后两个座位。





排队检票进场,我发现面对汹涌人潮,工作人员已经放弃程序了,不再按场次告知“下面是几点钟的××电影”,而是“凑齐一拨儿发车”,场次接近的放映厅同时放人。当我费劲挪到检票口时,负责买零食的爱人空着手回来了。电影院大概没想到城乡接合部人民如此痴爱电影,只派一个人守在餐饮收银台,排队至少20分钟。





后来看到新闻,在我们贡献票房的大年初一,全国电影票房首次突破13亿元,打破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纪录。电影院线在城乡接合部的迅猛扩张,一定也为那个惊人的数字立下功劳。随着院线的手越伸越长,以后过年,城乡居民形成了共同的新风俗——相约大年初一,为国产片贡献一张电影票。





大年初三,和爱人回到我的老家,又是一番耐人寻味的景致。





我生活过的这座城拥抱商业文明的速度要慢一截。在我上大学之前,此地还不存在奢侈品牌、咖啡文化、文创产业等概念。起步晚于大城市,家乡觉醒奔跑的那一刻,显得尤为魔幻。在老家,现代商业文明的涌入,总是由一家店的开张为契机,随即培植起宏大的新消费潮流。





原本这座城市并不流行喝咖啡,咖啡店生意一直做不起来。结果去年开了两家星巴克,咖啡文化瞬间火爆全城。春节期间,我走进老家的星巴克,全场小沙发、高脚凳座无虚席,收银员忙得焦头烂额。我排队时,前头一位母亲盯着一串咖啡名反复问,究竟哪些饮品适合小孩子喝——非星巴克目标受众也试图融入其中。





早先老家只有新华书店,没有大城市盛行的文艺书店。这次过年,我发现老家商场开始腾出相当豪迈的空间给文艺书店,且内部装修风格皆致敬大城市的同类书店。“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我知道你会来”,在抒情的标语下,进门长桌上铺着文创小玩意,书架摆着畅销文学书,咖啡香四溢,公共座位区有不少低头阅读的身影。相对于我记忆中的“文化沙漠”,此画面难能可贵。可惜也有美中不足,有家书店的文创商品远多于书籍,而书架最高一层竟摆满装饰用的空书壳。





显然,商业浪潮的来袭,让城乡接合部人民的春节升温了。商机无处不在,需求可以被创造,即使在落后于先锋消费潮流的地域,只需大胆揿下商业启动按钮,多的是为其疯狂埋单的信徒。我听说,老家有些年轻人因为星巴克、屈臣氏、连锁影城的开张,表示“那和省城差不多啊”,高高兴兴地在毕业后回老家安居乐业。





城乡接合部的春节,或许真是被电影院、星巴克、文艺书店救活了。看着父老乡亲们欢天喜地拥抱新生活,我很欣慰,又生出几分担忧。商业品牌固然一天天追上了大城市的步伐,可终究不能替代长久、深入的文化建设。毕竟,我们需要的是沙漠转化为绿洲,而不是在沙漠里摆一排盆栽,只够支撑短暂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