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点击关注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关注我哟

  





点击

新闻与写作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有传媒的地方,就有《新闻与写作》!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标题对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媒体时代,简明生动、通俗形象的口语化标题更易引发读者关注。以《

人民日报

》2017年第一季度本报的标题为样本,可以发现有很多“会说话”的标题,而且说得有味、说得有理,让人耳目一新,连连点赞。

口语化要体现人情味儿

新闻说事实,标题是开场。开场说得好,才能吸引受众往下看。口语化标题,使用群众的生活用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讲出的话有生活气息,更能体现人情味儿,这样会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2017年

2月15日,

《人民日报》

头版“新春走基层”栏目的报道《俺用手机“种”蔬菜》(见下图),标题取自某生态园负责人对记者说的话“没想到俺们可以用手机‘种’菜了”。口语化标题,接地气,有温度,讲出了群众对科技惠农的真实感受。这样的标题,若非记者亲身经历,任凭挖空心思也难以想出。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2017年

3月8日,

《人民日报》

头版的评论员文章《让“她时代”绽放更多光彩》,标题中的“她时代”用得妙,既概括了越来越多女性以实绩赢得尊重的时代特点,又抓住了众多读者对妇女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情感认同。在3月8日这一天,“她时代”一词的百度搜索指数创了一年多来的新高,本报的这个标题对“她时代”的流行,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同类标题还有:

《农业这条船要向“优质优价”调头》(

2017年

1月13日第5版)

《银行的日子为啥不太好过了?》(

2017年

1月16日第13版)

《保险业的“坏孩子”能管住吗?》(

2017年

2月18日第18版)

《这里咋猛长绿色产品》(

2017年

2月19日第11版)

《京津冀,走出“一亩三分地”》(

2017年

2月22日第5版)

《脱贫攻坚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2017年

3月9日第4版)

《城镇化,不能重“面子”轻“里子”》(

2017年

3月14日第10版)

口语化不是普通大白话

标题的口语化,并不是把群众口头语言原封不动进行呈现,而是要对这些原生态语言进行加工、提炼,在准确、简练的前提下,让标题更加形象、生动,突显文化品位。

一是语感强,对称美。中文表达讲究修辞,体现博大精深文化。新闻标题中运用对仗,能够使标题呈现平衡感与对称美,不仅利于传统文化弘扬,还能有效提升报道的文化气质。

2017年

2月21日第14版的文章《淡泊明其志 修辞立其诚》(见下图)中,“淡泊明其志”源于成语“淡泊明志”,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戒子书》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修辞立其诚”,出自《周易·乾·文言》的话:“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修辞立诚”也是成语,意思是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淡泊明其志 修辞立其诚》是一篇读后感,所介绍的六卷本《管士光文存》的作者,是“作家学者化”的典范,用改编后的两句古语作为标题,可谓非常恰当。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同类标题还有:

《早莺争暖树 春水起微澜》(

2017年

1月12日第24版)

《地下空空 地上难停》(

2017年

1月17日第3版)

《球星价未减 小将海外还》(

2017年

2月7日第15版)

《禁区居民多 湿地保护难》(

2017年

2月15日第14版)

《廉自慎独始,心由慎独安》(

2017年

2月17日第4版)

《农民做电商 需要怎么帮》(

2017年

2月22日第9版)

《善治小事,善莫大焉》(

2017年

2月24日第14版)

《漫天冰雪飞 满地“白银”生》(

2017年

3月13日第23版)

二是语意丰,有理趣。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有强大的文化魅力。看似平常的话语,放在不同的标题语境下,能产生不同的解读,蕴藏的辩证、双关、悬疑等哲理也能让人拍案叫绝。

2017年

2月8日第22版头条,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带来的冲击,报道把文中墨西哥学者的观点“修建一座桥,远比砌一堵墙要好”用在标题中,用“桥”和“墙”分别代表“合作”与“隔离”,两字之别蕴哲理,让人心领神会(见下图)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2017年2月24日第11版的标题《当好流动哨 查处灯下黑》,“流动哨”和“灯下黑”在汉语中各有多重含义,用这两个词来概括中央巡视工作首次开展“机动式”巡视,能让人从文字中读懂报道的深意。

同类标题还有:

《呵护好“旅行箱里的中国”》(2月17日第5版)

《降费“礼包”,你收到了吗》(3月6日第12版)

《降能耗 “加减乘除”怎么干》(3月8日第10版)

《贵州开放发展按下“快进键”》(3月9日第21版)

《当好公平正义“守夜人”》(3月13日第14版)

《我们为什么看涨中国》(3月13日第23版)

口语化要有时代感

时代的特点也会在标题中留下印记,短标题的流行和网络化标题在广泛使用,体现的就是当今时代的特点。

读题时代,标题短而精,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易读易懂易传播。

2017年

1月18日,第4版“新春走基层”报道的标题是《回家有坐票 过年有新房》,短短10个字,能读出我国交通建设给群众春节回家带来的便利,也能看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气象。

2017年

1月20日,第19版标题《生孩易,养孩难》,反映了人们面对全面二孩时代的真实心声。

2017年

3月14日第12版的《“当你老了,有我在呢”》,一句话朴实无华,却表现出年轻一代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主动担当,弘扬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同类标题还有:

《无人机,有前途》(

2017年

2月17日第20版)

《环保纠纷不出村》(

2017年

2月22日第16版)

《这家医院没药房》(

2017年

2月27日第22版)

《雪豹王子回家了》(

2017年

3月22日第12版)

《一个共享的地瓜》(

2017年

3月28日第12版)

网络流行语用在题中,也能跟上时尚节拍。2010年11月10日,当“给力”首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时,曾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如今,网言网语在报纸上的使用已非常普遍。用得准确,会让读者感觉亲近、自然。

2017年

3月6日第6版的《中国经济 “颜值”更高“气质”更佳》,“颜值”和“气质”都是近两年的网络流行语,用这两个词来形容2016年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谓恰如其分。

2017年

3月13日第11版头条标题《别再让孩子们“压力山大”》,“压力山大”谐音人名亚历山大,用诙谐方法表达压力像山一样大,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两会代表委员们就学生减负的建议,一下就拉近了报道与读者的距离。

同类标题还有:

《地方两会“小目标”里有大期盼》(

2017年

1月25日第5版)

《云南游:口碑如何赶上颜值》(

2017年

2月23日第10版)

《多元就业,敢做“不一样的烟火”》(

2017年

3月1日第5版)

《你遇到的“中年危机”可能是“假危机”》(

2017年

3月28日第19版)

标题反映文风,“会说话”的标题有情有意,能让读者产生阅读快感。融媒体时代更崇尚讲故事,标题的“说话”本领确需提高。如何更好地和受众平等对话,设置什么样的受众关心的疑问,都影响到报纸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期待我们的报纸上能够有更多好看好读、耐人寻味的口语化好标题,期待本报好标题能更好地在融媒体时代大放异彩。

2017年7-8月

《人民日报》好标题评析

人民日报评出了2017年7-8月的好标题作品11件,读一读下图中的好标题,这个夏天发生的不少事再次闪过:沙场阅兵、北斗升空、赛场对抗、税费红包……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这篇文章,对11件作品逐条品读,透过作者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方法,您对好标题的判断标准也会更加有准头。

日前,人民日报好新闻评选小组投票评出2017年7-8月好标题作品11件(见下图),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5件。本文对这11件作品作出简要评析,以期和大家共同交流提高。

税费“红包”激活经济“细胞”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解读税费红利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意义,生动鲜活,而且有时代气息。两个贴切的比喻既增加了标题的感染力,又提升了内容的思想性,同时这种押韵结构也进一步强化了标题的韵律感。

西方之乱何以成了“灯下黑”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理论文章的标题很难做得生动形象,但这个标题却由于使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灯下黑”一词,让人看到标题就基本能够明白文章的主题所在,且令人琢磨其中深意。标题采用比喻手法和设问句式,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的作用。

共产党人应做现代君子

“君子”一词的含义众所周知,加上“现代”二字来修饰,拓展了这一词语的时代内涵。标题言简意赅、观点鲜明,是对文章内容的精准提炼,也很有力度。

“希望对抗只在赛场上”(主题)

——写在“国际军事比赛—2017”闭幕之后(副题)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前一段印度非法越我边界事件,影响恶劣,两国关系一度比较紧张。而中印两国的军事比赛,中方又获得了胜利。在这种背景下,报道的标题提出“希望对抗只在赛场上”,一语双关,既表明我维护主权的坚定立场,又向印方发出提醒和警示,意涵深刻,耐人寻味。

三更风雨行 英雄扶摇去(主题)

——追记江西修水县杭口镇抗洪英雄程扶摇(副题)



主标题巧妙嵌入主人公名字是点睛之笔。“三更风雨行”,表明主人公毅然离家投入抗洪抢险的时间背景;“英雄扶摇去”,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表明主人公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格。两句各五言,字里有情怀。

一度要价50万元,如今“指导价”两万元(肩题)

一个小镇彩礼的潮起潮落(主题)



农村彩礼负担越来越重,这是社会舆论经常议论的老话题。这篇报道标题的亮点在于引题中50万元与2万元的强烈对比,而且还有“指导价”这样一个激发读者好奇心的词语,会让人在看到标题后产生阅读报道的兴趣。

主席同志,请您检阅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这是7-8月份获奖标题当中最为简短的一条。短短八字,掷地有声,喊出了我军威武雄壮的军威,展示了我军昂扬自信的风貌。

开学的行囊,当盛放开阔的人生

这个标题刊发在2017年8月31日的评论版。在各高校开学之际,这篇评论文章提出学生入学不仅要带着实际的、具体的行李物品,更要带上人生的梦想和理想。标题由具象到抽象,寓说理于陈情,虚实结合,不落俗套,也有高度和深意。

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对产业核心产值贡献率已达70%(肩题)

北斗 落子太空 服务全球(主题)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信息量大是这一标题的鲜明特点——主题从宏观上指出我国北斗卫星发射升空重要意义,肩题则表明其建设运行的背景,并用数字展示直接价值。肩题和主题的配合,让读者对北斗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楚准确的理解。

心有大我,山一样的巍峨(主题)

——追记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副题)



“主虚副实”是制作标题的常用手法,它的好处在于能够使主题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从而先入为主地感染读者、打动读者。这个标题的主题提炼得非常到位,所用比喻和主人公的形象高度契合,发挥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敲钟问响,树立改革效率观

“敲钟问响”的字面意思是敲了钟就要听到响声,一般用以形容反应的快速与即时。这篇文章重点就是谈论和评析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期的背景下,改革效率从何而来和如何提高实效。用“敲钟问响”作为标题打头,不仅很恰当,而且也有动感和力度。

(以上内容综合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本文转自公众号:长江(whcj027)

  • 欢迎加入新闻与写作大家庭。

  • 点击自定义菜单你可以了解更多信息。

  • 当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将重新认识整个世界。

  • 如想看到纸质精彩内容,请致电:010-85201321

  • 微课或微信支付相关问题,请致电:010-85201333

  • 如想投稿,请e-mail至:xwyxztg@126.com

  • 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010-85201320或给我们留言

  • 其他问题添加

    小助手

    微信号:xwyxzxzs

  • 人民日报的这些标题为啥好?

    如需微信订刊请扫二维码付款,现在订刊从2018年1月订起(全年12期,共204元),支付后在公众号主页直接留:支付尾号、姓名、邮编、地址、联系电话(备注18年全年),24小时内收到回复即为订刊成功,如有问题和其他期数需求可致电或添加小助手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