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里的补汤遭质疑,复旦教授批评乱吃得肾病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开播,成为这个春节假期吃货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但是今年的《舌尖上的中国》不同于前两季口碑爆棚,这一次被吐槽的体无完肤,微博上各类大号开始评述这其中不严谨不科学的片段:



《舌尖3》里的补汤遭质疑,复旦教授批评乱吃得肾病



2月22日播出的第三季第四集讲述《食疗并用的中华药膳》,阐述饮食的“养”人之道,探讨药食同源,食物与养生之间的关系。草药炖鸭、枣泥山药膏、当归生姜羊肉汤……大半篇幅展示广东人在煲汤时讲究的药膳。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就在自己的微博“唐亚林001”上发声了:

《舌尖3》里的补汤遭质疑,复旦教授批评乱吃得肾病

不过复旦教授的专业看起来好像和医药没啥关系



火气旺盛的人不适合喝当归生姜羊肉汤



“现在社会上对药膳的两种极端认知其实都不正确。药膳源远流长,其本身在养生保健预防治疗领域里的作用发挥不容否认,但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的原则使用。”浙江医院中药房主任万晓青说,在她看来,唐亚林的看法属于“外行在说内行话”,在自己未知的领域妄下结论难免有失偏颇。另外一方面,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社会上确实存在不少人群,他们中医药知识缺乏而对药膳又极度迷信而误用伤身,部分原因跟商业不负责任地推动有关。





《舌尖3》里的补汤遭质疑,复旦教授批评乱吃得肾病



先来看看类似唐亚林这样对药膳全盘否定的观点,“不光光是唐亚林的言论,很多人自认为懂医学懂营养学的人也在声称阿胶、红枣补血是无稽之谈。”万晓青说,其实中医营养和西医营养学根本不能画等号,两者理论差距甚远。西医营养学讲究的是氨基酸、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的摄入与消耗,而中医营养的概念接近于补虚纠偏,它不是指往身体里填充某种成份,中医利用中药材对脏腑的气血阴阳亏虚进行调整达到有助健康的目的,当然并不是“补”的就叫营养,更多的时候利用中药材寒热温凉的偏性对身体进行调整,让身体恢复阴阳平衡。



《舌尖3》里的补汤遭质疑,复旦教授批评乱吃得肾病



还是以阿胶、红枣补血来举例子,这是生活中最常见的药膳,“这里说的补血,并不等同于现代医学理论里促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生长的意思,中医理论说的红枣健脾生血,是指红枣有一定的促脾胃运化功能的效果,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血是阴液的重要组成部分,阿胶通过滋养阴液而补血,几千年来在补血止血滋阴润燥上获得良效,仅以已知的有限的某样成份去判断推测中药的疗效的做法是很不恰当的。



“全国各地都有使用药膳的习惯,人们都希望通过合理的饮食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药膳对肌体的良好调节作用不可否认,前提是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懂自己的体质,懂药材的性质,用对药膳是关键。”另一方面,药膳并不是老少皆宜的滋补法宝,“要避免对药膳作用的过分吹嘘夸大,食疗药疗不能取代药物治疗。”万晓青说。



《舌尖3》里的补汤遭质疑,复旦教授批评乱吃得肾病



比如舌尖3这一集里专门提到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不适合所有人吃,“这是很经典的方子,出处在《金匮要略》,主要适合虚寒体质的人,对产后虚弱、产后虚寒腹痛的人比较好。”杭州市中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叶蔚说,要是火气很旺、体质强壮的人喝了当归生姜羊肉汤,就会脸色潮红、心跳加快、出汗增多,这倒不至于生病,不过着实会难受一阵子。



铁皮石斛滋补宜南方人不宜北方人



既不能全盘否定,又不能当成老少皆宜的进补法宝。药膳到底应该怎么吃?



“中国很大,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药膳习惯。”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詹强说,在中国人的饮食中,药膳其实早就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进去。



《舌尖3》里的补汤遭质疑,复旦教授批评乱吃得肾病



比如花椒、八角、茴香,这些常见的食材,其实都是中药材的一部分,“往往中药材中味道好、毒性小的,都成了食材。”



要科学地食用药膳,首先可以看看国家卫计委每隔数年都会公布的药食同源原料目录,里面详细罗列了很多项目,比如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保健食品禁用中药名单等。



经常加夜班的白领,出现阴虚体质的情况不少,在汤里放些铁皮石斛对他们来说就是很好的滋补方式。“但如果是在北方工作生活,用铁皮石斛进补就不合适了。”



《舌尖3》里的补汤遭质疑,复旦教授批评乱吃得肾病



我们都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进补药膳前大家要对自己的身体、周围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舌尖3》里的补汤遭质疑,复旦教授批评乱吃得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