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绽放

1.



年少时背《唐诗三百首》,编纂者不是把李白杜甫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放在第一位,而是放了个张九龄。



当时不知道为何,但是“葳蕤”,“皎洁”这些词,的确就是在他的这开篇诗中学会的。



诗里还有句话,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若干年后再想起这句话,才明白唐诗三百首编纂者孙洙的一片心:在那个官本位农本位的时代,不求官不求粮,还不求圣贤书,只因为兴趣编著这么一本诗集,编者其心高洁啊。

 

 

2.

竞技带来的技术提升是我们津津乐道的。



规模扩大带来的更多财富,也是我们向往的。



所以很多时候,事情都有个量化的标准:这个可以更好一点,那个可以更多一些……

 

但是有些东西,是超越量化标准的,那该怎么衡量?



比如只是因为兴趣,那要怎么办?



比如那些现在大家极度推崇的名画,不是画人像,也不是画建筑,也没有描述神话,而是几个像沙滩上的生物的时钟,这个在画出来的时候,应该怎么看待?

 

3.



我们已经习惯于在量化中比较,也习惯在这种比较中定位自己的位置,度量自己的该与不该。



就像没有人喝彩的事情,还该不该做?

 

前几天看到罗永浩的一篇采访中说,大意是一个人真正的修养是,哪怕你不为了什么,但是却做得很好;哪怕做得很好,但是一直没有出头;哪怕是没有出头没人熟悉,但是你路过某个镇上跟这个青年聊天,你依然能感觉到这个人很牛逼,这也很赞。



别人不喝采,你的人生依然值得过。

没有判定的标准,你依然可以喜欢读书,喜欢散步,喜欢思考。

没有人认同,你依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别人不喜欢的人,你依然可以很爱。

 

4.



前几天有人问我,写了这么多,也没几个人看,还写它干嘛?

 

是的,写的这么多东西,也许在某个时间段,就悄无声息消失了。



但是就像很多普通草木一样,它们发芽生长,枯落,然后新生物掩盖掉它们生长的痕迹——难道这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

 

我只是自在生长,自得其乐,不也是挺好的吗?



我活我自己的,依然值得活。

 

5.

当下时代,物质丰富,是实际存在的事情。



在这个基础下,我们可以选择自由,而不是穷尽一切的证明。



因为证明本身不代表生存的空间的增大,也没了生存的价值。



很多古代人,争取权力的本身何尝不是为了努力获得一种更好的生存权?



我们不争取权力已经获得了生存权,我们可以追求一些其他的事情。

 

物质丰饶情况下,更多多元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很美好的氛围。



这种氛围,如果非要说社会价值,就是保持更多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