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农村人娶女知青:成本低不用送彩礼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1970年代农村人娶女知青:成本低不用送彩礼》。来源是凡客财经。
1970年代农村人娶女知青:成本低不用送彩礼。彩礼|农村人|成本|侯隽|知青|女知青---
对于成千上万普通女知青而言,在农村结婚,并不会成为一条可资炫耀的政治资本,不过是彻头彻尾农民化的开始。在农村青年眼里,娶女知青除了不必付出大笔彩礼外,与当地人的婚姻并没有大的差别。
彩礼|农村人|成本|侯隽|知青|女知青---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女知青婚后并没有“特权
1979年,黑龙江省知青办的一份《上山下乡简报》报道,长春市郊五社两镇490多户已婚知青中,由于盖房、买房等原因,有231户欠债。欠债总额5万余元,最多的一户达1千余元。因建房、修房举债的,以双知青户为多。他们既乏知青集体户的支持,又因没有当地亲族关系的维系,得不到农民的热情帮助。他们虽然经过农村劳动锻炼,但与农村青年比,无论在体力、农活技术上都不免逊色。在经营家庭副业、自留地、菜园等方面,更不能与后者相提并论。所以,在生活中用度有裕者少,入不敷出者多。
在已婚青年中,女性占大多数。为了塑造这一类女青年光彩夺目的形象,宣传喉舌在不同的年代树立过邢燕子、侯隽、张国清、白启娴等等女知青的典范。但这类样板的宣传意义远远大于实际的社会意义。对于成千上万普通女知青而言,在农村结婚,并不会成为一条可资炫耀的政治资本,不过是彻头彻尾农民化的开始。在农村青年眼里,娶女知青除了不必付出大笔彩礼外,与当地人的婚姻并没有大的差别。婚后的女知青“入乡随俗”,通常不会在家庭里享受到优于农妇的“特权”。
彩礼|农村人|成本|侯隽|知青|女知青---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1988年版,5名与农民结婚的北京女知青曾讲述,她们在农村除了承担家务、孝敬公婆、服侍男人、生儿育女外,还要种自留地,养猪、喂鸡,从事家庭副业,“起早贪黑地干”。这种处境曾令大多数未婚知青望而生畏,也是他们矢志不在农村“扎根”的原因所在。1973年,一位平日表现积极的先进女知青在谈到“扎根”问题时就开诚布公地说:
在农村结婚,抱孩子,围锅台,有啥意思,贡献太小了。去年走了一个女生去结婚,生了一个孩子,啥劳动也不能干,家庭还不和……我们也生她的气,恨她太窝囊了,谁叫她去结婚的。这位女知青的想法是很有代表性的。她们不愿在农村结婚,终生去扮演农妇的角色,然而她们的力量毕竟太单弱了,似乎无力改变这种命运,只能无可奈何地眼瞅着那个日子一天天临近。
彩礼|农村人|成本|侯隽|知青|女知青---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婚姻政治化”未能掩盖真相
为了打消这些青年的顾虑,著名知青典型侯隽写过一篇文章《坚持乡村就是胜利——和下乡女知青谈谈扎根农村的问题》,她在文章中大发宏论称:
在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还存在着“三大差别”,这差别,要靠我们去缩小,要靠我们去消灭。要都想离开农村,共产主义咋实现呢?说因为不愿当一名农村家庭妇女,而不愿在农村干一辈子,其根源不在于不愿当农村家庭妇女,而根本问题是有没有在农村扎根一辈子的思想,有没有彻底决裂旧观念、坚决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决心。
彩礼|农村人|成本|侯隽|知青|女知青---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事实上,单凭这种将婚姻政治化的说教是无法掩饰问题的真相的,因此也就无助于打消女知青们的疑虑。农村妇女与城市妇女在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显著差距,是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一个侧面。大量事实证明:女知青成为农村家庭妇女后,不但没有在改变当地落后面貌方面有所作为,反而为“大有作为”之类的宣传付出了青春和爱情的沉重代价。
上世纪70年代末,面临知青“返城风”的猛烈冲击,这类婚姻鲜有完好如初者,多数以破裂告终,正应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古话。
- 今年起, 农村人要提前想好这3件事, 判断失误, 日子将越过越苦!
- 表叔老家建房为省1万块,最后却成了全村人的笑柄
- 作为农村人 有没有必要去城里买一套房子?
- 2018年国家将给6类农村人“发钱”,补贴超过1000亿
- 农民好消息!国家出手解决1大后顾之忧,农村人放心进城吧!
- 3年内!泊头农村人居环境将发生大变化…
- 城里人养老有退休金,农村人靠啥养老呢?
- 放过我们农村人吧:大家是不是对农村有些什么误会?
- 当今农村人最害怕的3大乱象,害了不少人,国家该出手管管了!
- 农村分户:国家政策变化,农村人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