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催婚父母自私吗 中国独有剩女现象深度分析

傻大方小编提示您本文标题是:中国式催婚父母自私吗 中国独有剩女现象深度分析。来源是中华网。

中国式催婚父母自私吗 中国独有剩女现象深度分析。深度|现象|父母|陈苏|中国|剩女---


中国式催婚

中国式催婚父母自私吗 中国独有剩女现象深度分析。深度|现象|父母|陈苏|中国|剩女---

父母自私吗?你有没有发现国外的父母似乎不是这样的,然而为什么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结婚与否这么在意呢?不要一句中国国情就能把所有的概括了。

深度|现象|父母|陈苏|中国|剩女---

中国式催婚父母自私吗 中国独有剩女现象深度分析

前不久向一位国外朋友感慨又被父母催了,他说:放心吧,他们只是担心你对其他人不感兴趣。还一本正经的说要问我一个隐私性问题,问我喜欢男性还是女性。

好大的差异啊,要是真的只是担心这个那就好办了。也不用催婚了。

中国的特色就是我们要和别人一样,不能特立独行。“一样”是比较出来的,结果最好是“比你早”、“比你好”、“比你快”或者“比你多”诸如此类。

如果别人家的孩子结婚、生孩子了,但是自己的孩子至今还是单身,父母就会有失落感。怎么自己孩子比别人晚了,比别人落后了。他们还会觉得不可思议,自己的孩子怎么可能怎么可以和比别人“差”了。

仿佛单身就意味着你“不正常”,不是生理不正常就是心理上不正常,总之就是和那些正常的人“不一样”。没有多少父母能忍受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不正常”和“不一样”。

同时孩子的“不正常”等于意味着自己的“不正常”。因为人们会诡异的笑着说:他家孩子三十好几啦还没结婚呢,我都抱孙子啦!!

甚至有些会当父母的面问:你家孩子(过得)怎样啊!你家孩子怎么到现在还没结婚,是不是不太正常?!

这时候不仅仅是你被认为是“不正常”的连同你的父母一起也是“不正常”的。

这时候父母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了,然后会感觉很焦虑。父母对孩子过得好与坏的判断标准,完全就是是否结婚生子了。甚至有时候他们也禁不住去想不会是哪里不正常吧。

深度|现象|父母|陈苏|中国|剩女---

中国式催婚父母自私吗 中国独有剩女现象深度分析

能问这些话的都是关系还不够的左邻右舍,碍于面子,又不能对他们进行还击。但是他们自身又坚持不住,于是就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你怎么还没结婚、还没孩子?你知道外面人都怎么说我吗?你看人家XX孩子都上学了,再看看你还要人操心”。

什么是“剩女”?首先映入你脑海的大概就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年龄”的“三高”女青年形象。

她们往往情路坎坷,却仍然择偶挑剔,到了适婚年龄还在单身,将自己的美好青春投入到无穷无尽的工作中,以至不得不被“剩下”,甚至还要面临被父母亲友催婚的尴尬。

特别是到了春节这样合家团圆的日子,父母亲戚围成一圈,拜年的套话过后,便是“什么时候结婚”这样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了。

这个时候,有些人选择为自己辩解,也有些人硬着头皮投入到了相亲的大潮,还有人动摇了“嫁给爱情”的决心。

但作为“剩女”的你有没有想过,或许这样一个词语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美国采访人员洪理达对此曾通过微博调研和实际访谈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写就了《剩女时代》一书,试图揭开“剩女”“大叔控”以及结婚买房、家庭暴力背后的隐秘真相。

很多差点被奉为真理的定论,在她没有丝毫成见的视野中,有了全新的讨论。

今天读书君就节取书中的一部分送给每一个即将面临“中国式催婚”的姑娘,愿你们在承受过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后,终会找到那个“非他不嫁”的人。

中国“剩女”:污蔑年近三十的单身知识女性

陈苏毕业于一所重点大学,在北京一家市场营销公司担任经理职务。她有稳定的收入,一年可以分几次给住在广州的父母汇钱,有时还能够补贴入不敷出的大哥。

大学刚毕业那几年,陈苏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相当满意,可随着翻过26岁这道坎,结婚的压力开始让她纠结不已。

陈苏对自己的男朋友感到很窝火,说他“自私而木讷”。每个星期见面超过一次都让她觉得很勉强,因为她根本不愿意同他说话。“说的话都很无聊,”

深度|现象|父母|陈苏|中国|剩女---

中国式催婚父母自私吗 中国独有剩女现象深度分析

她说,“我跟他说话总是放不开。”他每次出去都不愿意带她,除了偶尔参加商业聚会,要求大家非得带上一位女伴,就算这样的场合他也不希望她开口讲话。

他也不愿意陪她的朋友们外出。他爱吃醋。他们经常争吵。可他还是提出了结婚的想法,而她也差不多算是答应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她的一个好朋友给她支过招,她不用等着另选他人,因为“根本就没有天生的好男人”。“我都快成'剩女'了,”陈苏说,“哪还有分手的勇气,再说,我觉得自己也找不到比他更好的男人。”

陈苏也许没有意识到,可从她身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大众传媒自2007年以来宣传的“剩女”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这样的想法被陈苏牢记在心中:最先由新华社网站在2008年贴出的一篇专栏文章《晚婚女不能一味“晚”下去》,

同年被全国妇联的网站转发,随后至2013年间被各大媒体的网站广为转发。文章规劝广大女性降低要求,别再一味追求如意郎君,否则只能一辈子单身:

深度|现象|父母|陈苏|中国|剩女---

中国式催婚父母自私吗 中国独有剩女现象深度分析

为期待真爱的出现蹉跎青春。寻求真爱被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女性)过分追求完美。许多人的问题在于太清醒,不能容忍对方缺点,尤其是随着“三高”(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女性越来越多,她们在事业追求和择偶标准上期待比较高,等到(想)结婚的时候才发现,学历和年龄相仿的男人大部分都已结婚。

……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的白领一族,“孤独”是他们司空见惯的表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孤独感指数在大龄未婚白领女性中更高。

媒体有关“剩女”的新闻报道、调查报告、专栏文章、卡通漫画和电视节目都带着明确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城市知识女性一再推迟结婚年龄。

信息出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但主题大都一致,而且针对城市里受过教育的单身女性:别再打拼事业;

眼光放低,别再好高骛远;别再对结婚对象挑三拣四。正如新华社的专栏文章《有多少“剩女”值得我们同情?》所告诫的那样:

造成很多女孩子成为“剩女”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择偶要求太高……只要女孩子自己不是太挑剔,找对象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