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来源是书法。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俊爽|书法|王守仁---


王阳明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俊爽|书法|王守仁---

本名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象祠记》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为纪念虞舜的同父异母弟象而修建的祠堂。根据古代传说,象在其母怂恿下,曾多次谋害舜,皆未得逞。其后,象被舜所感化。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国君(其领地在今湖南道县北)。在传统观念中,象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唐代时,道州刺史就曾毁掉当地的象祠。不过,王守仁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象之所以最后受到感化,正说明舜的伟大,从而说明君子修德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致良知”的具体例证。

王守仁《象祠记》卷、纸本、草书 30.9×700cm、正德三年(1508)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俊爽|书法|王守仁---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

原文:

俊爽清婉:明 王阳明 草书《象祠记》书法碑帖。俊爽|书法|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