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妖僧为济公活佛同乡,不贪财好色,播乱天下成大业,毁誉参半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此妖僧为济公活佛同乡,不贪财好色,播乱天下成大业,毁誉参半》。来源是史海夜航。

此妖僧为济公活佛同乡,不贪财好色,播乱天下成大业,毁誉参半。同乡|妖僧|天下|道衍---


同乡|妖僧|天下|道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此妖僧为济公活佛同乡,不贪财好色,播乱天下成大业,毁誉参半

《水浒传》里写潘巧云与妖僧裴如海偷情一段,对心怀不轨的和尚有过一段绝妙的揶揄和反讽。

他是这样写的:但凡世上的人,惟有和尚色情最紧,为何说这句话?且如俗人、出家人,都是一般父精母血所生,缘何见得和尚家色情最紧?惟有和尚家第一闲。一日三餐,吃了檀越施主的好斋好供,住了那高堂大殿僧房,又无俗事所烦,房里好床好铺睡着,没得寻思,只是想着此一件事。假如譬喻说一个财主家,虽然十相俱足,一日有多少闲事恼心,夜间又被钱物挂念,到三更二更才睡,总有娇妻美妾,同床共枕,那得情趣?又有那一等小百姓们,一日价辛辛苦苦挣扎,早晨巴不到晚,起的是五更,睡的是半夜。到晚来,未上床,先去摸一摸米瓮看,到底没颗米,明日又无钱,总然妻子有些颜色,也无些甚么意兴。因此上输与这和尚们一心闲静,专一理会这等勾当。那时古人评论到此去处,说这和尚们真个利害,因此苏东坡学士道:“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秃转毒,转毒转秃。”和尚们还有四句言语,道

是: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官,四字色中饿鬼。

书中所引苏东坡所说的“不秃不毒”,原是苏东坡对佛印和尚的恶作剧,后面那一句“一个字便是僧”却是原创。

按照《水浒传》这么分析,那些虽然身遁空门,却心术不正的和尚,往往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的一部分。

说到底,骗吃骗喝、骗财骗色还是小事,有些游方僧人惟恐天下不乱、专门撺掇政治野心家、或者自己直接扯旗造反,那就比较恐怖了。

同乡|妖僧|天下|道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此妖僧为济公活佛同乡,不贪财好色,播乱天下成大业,毁誉参半

比如说,隋末唐初怀戎僧人高昙晟就借县令设斋自己做法事为名,串联起了几十名僧人杀死县令和镇守军将,自封大乘皇帝,建元法轮。立尼姑静宣为邪输皇后,很是风光暴乱了一段日子。

又比如说,清末民初四川懋功僧人察都以如来佛祖保佑为名,据八角寺复“大清国”,自称“大清通治皇帝”,一度兴风作浪,闹得鸡犬不宁。

不过,高昙晟、察都这些人最终还是沦为了笑柄。

今天说一个作乱成功了的妖僧。

注意,别想歪了,不是朱元璋。

实际上,历史上曾有过出家经历的朱元璋、梁武帝萧衍等帝王,都不算是严格意义的僧人。

这里要说的作乱成功的妖僧,法名道衍,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济公活佛(法号道济)是同乡。

同乡|妖僧|天下|道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此妖僧为济公活佛同乡,不贪财好色,播乱天下成大业,毁誉参半

道衍毕生推崇姜太公、黄石老人、鬼谷子等一类阴阳家、术数家、兵法家。

某年,道衍游览嵩山寺,相士袁珙看他一脸戾气,厌恶万分地对他道:“死秃驴,瞧你长相凶恶,三角形眼眶,如同吊晴饿虎,天性必是嗜好杀戮之人!”

道衍听了,不怒反喜,满载欢乐而归。

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征召精通儒书的僧人到京师御用。

道衍信心满满地到礼部应试,憾未被录用,仅得则僧服一领。

道衍穿起御赐僧服,放声高歌,在众人瞩目中昂然步出京师,过丹徒北固山,反复吟咏成一诗,云: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为应征失败的僧人宗泐听了,脸色大变,啐骂道:“呸呸呸!这哪是佛家弟子说的话!”

道衍神情诡吊,哈哈大笑。

不久,在高僧来复的荐举下,道衍入天界寺挂单,谋了一个僧职。

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分派京师僧众随侍诸王,诵经祈福。

48岁的道衍被分配给了燕王朱棣。

朱棣第一眼见到道衍,就很不爽,对他的倒吊三角眼极其反感,打算让他滚蛋。

同乡|妖僧|天下|道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此妖僧为济公活佛同乡,不贪财好色,播乱天下成大业,毁誉参半

道衍象个溺水者,拼命要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伸长颈子,凑到朱棣耳边轻声说道:“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

王字头上加个白,就是个“皇”字!

朱棣愣了愣神,留下了道衍。

朱棣回燕地就藩,道衍在北平庆寿寺住持,却常常“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驾崩,年仅21岁的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

建文帝在亲信的鼓动下,着手削藩。

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

道衍极力鼓动朱棣起兵。

同乡|妖僧|天下|道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此妖僧为济公活佛同乡,不贪财好色,播乱天下成大业,毁誉参半

却说,时值冬日,朱棣看窗外冬景,愁绪纷飞,没头没脑地来了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

早有准备的道衍张口应和下句:“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朱棣尚心存余虑,说道:“民意都倾向于朝廷,怎么办?”

道衍冷笑:“臣只知天道,不管民心。”

朱棣遂定反心,拉拢军队、招兵买马。

然而,起兵当日,风雨大作,王府的檐瓦被片片吹落。

这分明是不祥之兆!

朱棣等人心中惧粟,面如死灰。

道衍急得不行,牵强附会地说:“这是祥兆!这是祥兆!嗯,这个……这个叫飞龙在天,所以会有风雨跟随。青瓦片掉下了,那是要改用皇帝那黄色的瓦了。”

就这样,在道衍的反复鼓励、勉励下,朱棣终于如期举兵。

举兵过程中,朱棣“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

朱棣成功篡位后,以“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要他蓄发还俗,要他恢复本姓——姚,并赐名“广孝”;将元朝宰相托托的宅院全盘赏赐;赐以宫女,赏以高官显职。

道衍却死活不干,不肯蓄发,不肯入住赏赐的豪宅大院,不肯接受赏赐的宫女,不肯接受高官显职,只接受了一个僧录司左善世的从六品小官,僧衣布袍,脑门光光,偶尔上朝议事,大部分时间住在寺院念经吃斋。

同乡|妖僧|天下|道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此妖僧为济公活佛同乡,不贪财好色,播乱天下成大业,毁誉参半

一年之后,朱棣又授予道衍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正二品显职,让其位极文官,并让其以钦差身份前往苏湖赈济。

道衍家在苏州,此番赈济,算得上是衣锦还乡。

回到阔别了二十余载的家乡,道衍将皇帝奖赏的金银全部分发给自己的宗族乡人。

做完了这些,道衍满心欢喜地去姐姐家,姐姐却闭门不见。

道衍掉头去拜会老友王宾。

王宾也不肯相见,只是让人传话道:“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道衍悻悻而退,再又去找姐姐,这次惨遭姐姐痛骂。

南无阿弥陀佛!

自以为得道多年的道济阵阵迷惘,仰天号佛。

道济圆寂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时年84岁,以僧人礼下葬。

同乡|妖僧|天下|道衍---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此妖僧为济公活佛同乡,不贪财好色,播乱天下成大业,毁誉参半

朱棣下诏废朝二日,追赠其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