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你人生质量的永远都不是年龄
《决定你人生质量的永远都不是年龄》,对,你要找的就是这篇文章啦,傻大方资讯小编为了帮你找到这篇文章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
正文开始:
还记得读书的时候写命题作文,老师让我们拿人生做比喻。有人把人生比喻成绚丽多彩的油画,有人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无尽的冒险,有人把人生比喻成跌宕起伏的小说......可谁能想到多年以后,每个人都把人生活成一张Excel 表,我们穷尽一生都在上面拼命地打勾。
常识君|有话说
01
不得不说,SK-II 很会造话题。
去年拍了一部《人生不设限》,它提出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年龄。
片中三位分别来自中日韩的女孩,各自都从出生起就被打上了“年龄保质期”的标签。随着她们的成长,到了三十岁面对周围的压力,茫然不知所措。
据说这则广告的灵感,来自宝洁公司在今年5月做的一项全球女性压力调查。最后调查显示,超过90%的女性都曾和他人倾诉过年龄增长带来的焦虑。
这一点也不奇怪。
“30岁了还没谈恋爱” “30岁了还没结婚” “30岁了还不生小孩” “30岁了还不找个稳定点的工作”,类似这样的话语我们耳朵都要听出老茧。30岁成了人生的分水岭。年轻,肆意,冲动,那都属于30岁之前。成熟,成亲,成功,这是属于30岁之后。
广告里有一句旁白说:“如果我们的人生大事没有在纸上一一打勾,即将步入三十岁的我们是不是会就此贬值?”
这话击中了很多人。
我一个朋友看完这则广告以后,跟我说她就是这样的状态。此时她刚辞去媒体公关总监的工作,准备给自己放个长假,过个间隔年。
可正当她准备着自己的旅行计划时,看到朋友圈里今天这位朋友准备结婚,明天那位朋友成功融资,后天另一位朋友生了小孩。她心里渐渐觉得,这间隔年要是过了,回来不知道要落后别人多少。更何况自己都三十好几了,已经没有资本像年轻时那样去挥霍青春。时间对于她而言就像钱,要用在刀刃上。
最后你猜怎么着?她取消了自己的间隔年旅行计划,转去读了一个MBA。
“既然感情暂时没有着落,至少我不能让自己的事业停滞不前。”她说。
02
曾经另一个朋友和我闲聊,他总结出一个人生成就时间表:
1. 大学必须是名校学霸;
2. 毕业第一份工作必须在知名大公司;
3. 工作两三年飞速晋升,然后必须感到疲倦;
4. 辞职创业,必须大获成功;
5. 公司必须上市,成功套现;
6. 转行做投资人,社交圈含金量不断提高;
7. 于此同时,一路下来身边美女和神人无数,笑傲朋友圈。
“什么年龄就要完成什么成就”,这是人生赢家的金科玉律。可这样的东西看多了,难免让人开始不断自我否定。
29岁了还没找到对象?
对不起,你以经开始贬值了。朋友圈里小姐妹的娃都会打酱油了。
工作6年了还只是一个小主管?
对不起,你周围的人要么已经成功创业要么早就月薪5万。
30多岁了还在给别人打工?
对不起,你同班同学在你这个年纪已经身价亿万,明年准备纳斯达克上市。
更有甚者说:“30岁了还没赚到人生第一桶金,以后就更不可能了。”
照这个说法,大概99%的人都活得很失败。我还记得读书的时候写命题作文,老师让我们拿人生做比喻。有人把人生比喻成绚丽多彩的油画,有人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无尽的冒险,有人把人生比喻成跌宕起伏的小说......可谁能想到多年以后,每个人都把人生活成一张Excel 表,我们穷尽一生都在上面拼命地打勾。
03
“贴标签”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病。
而这源自于一个无比奇怪的价值评判体系。它无关道德伦理,无关社会秩序,无关人生自由。它强硬地将极少数人的价值标准放大给全社会,然后借助于网络、媒体和口口相传成为一张巨大而无形的网,不断强暴着我们每一个人。
我有几个创业的朋友,他们和我一样都是80后。曾经见投资人的时候一下子就被打回来。原因不是产品不靠谱,商业计划不严密,团队不成熟,而在于他们都是80后。
“80后思想没有年轻人活跃,不够大胆。我们更喜欢90后,甚至95后的创业者。”
我的朋友一脸懵逼。而这几乎是过去一两年充斥在各大创业盛会和电视节目中的论调。“大胆”,“创新”,“不拘一格”这些标签天生和30岁之后的创业者绝缘,取而代之的则是“保守”,“迟钝”,“反应慢”。但仅仅因为年龄就毫不负责地认为能力有问题,而不愿意花时间深入了解。这就好像看到简历做得花一样漂亮,就坚信对方是万里挑一的人才。试问哪个公司的招聘主管会这么幼稚?
恋爱中这种现象也不少见。男女初次见面,双方表面上彬彬有礼,内心早已开启“评估模式”:
背的包是Chanel的;
选的餐厅是人均1000的;
戴的手表是Cartier 的Tank;
在伦敦留过学;
父母是当干部的;
旅行不喜欢东南亚只去北欧;
你跟我说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有过什么有趣的经历?人生理想是做什么?对不起,大家都很忙,没时间聊这么多。
我们的人生就这样被各种“标签”衡量和控制。尤其是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追求内涵已经变得奢侈,而贴标签才是最便捷有效判断一个人的方法。标签成为我们人生的主宰,许多人努力想去掉身上的某些标签,再去赢回另外一些标签。
这让我想起电影《教父》那个经典的Logo,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是活在操纵绳线下的木偶,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操纵绳线的是谁。
04
另一个时代的“社会病”,是害怕脱节。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我那位朋友。她本打定主意休个间隔年,好好享受生活。可最后却选择去读MBA。看起来不可思议,可事实是,换成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这么做。试想当你躺在温暖的沙滩,享受着清凉的啤酒,拍了美丽的日落,用美图秀秀调了七八个滤镜最后终于决定发到朋友圈的时候,突然看到你的同事正在为一个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回报的项目加班加点,你会怎么想?
这就好像你节食了一个月终于决定要吃顿好的,结果看到你的“好闺蜜”已经在健身房里开始拉筋,还各种晒自己的马甲线。此时你的内心OS大概会是:“我怎么能输给那个小婊咂!”
对于许多人来说,人生不是一往无前的列车,而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赶集。它的根源是对机会成本的焦虑。
你在停下脚步享受人生的时候,别人在努力赚钱;你在潜心钻研兴趣爱好的时候,别人在努力相亲;就连你在睡觉的时候,别人还在和投资人谈几个亿的项目。为此你恨不得把一天24小时都用在刀刃上,绝不允许任何倦怠和浪费。把人生活得跟打仗一样,难怪如今那么多文章都在劝我们逃离朋友圈。
05
可无论是“贴标签”还是“害怕脱节”,都是将自己人生的决定权拱手让人。中国人的教育从小就喜欢树榜样,“别人家孩子”的故事影响了无数人。可从来没有人问过这个奇怪的评价标准为什么是正确的。
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
为什么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
为什么要用别人的评判标准来约束自己?
谁规定30多岁还在打工就没希望了,李安拍《卧虎藏龙》的时候46岁,这之前他还待业在家,可他放弃了吗?
谁说30多岁还单身人生就贬值了?邓文迪快50岁了还在谈恋爱,可她屈服了吗?
谁说30多岁的人拼劲就不如年轻人了,任正非创立华为的时候43岁,可他认输了吗?
我们当然不用和他们一样,可他们的故事却给了我们另外一个视角:年龄并不能决定一切。我们更不要掉进“幸存者偏差”的陷阱,被少数的样本所迷惑,轻易地认为这就是人生成功的唯一途径。
真正区别人和人之间生活质量的,是经历。
只有经历才能造就一个人的三观,让我们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想找到对的另一半,多经历不同的人你才能知道什么样的适合自己,而不是别人闪婚你也去;想要努力赚钱,多去经历不同的工作,你才知道什么行业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不是别人一窝蜂创业你也去;甚至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理想是什么时,都要多去经历,用经历来沉淀智慧,用经历来磨练毅力。
经历才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财富。从经历中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建议来定义自己。在经历中不断主动出击,把经历变成经验,把经验再变成历练,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做到如此,年龄非但不是人生的限制,反而是你笑傲人生的资本。褚时健80多岁了还去创办“褚橙”,而你凭什么说自己30多岁就已经贬值?
最后用一句我很喜欢的台词作结尾,同样来自电影《教父》:
请把掌控命运的绳线紧握在自己手里。
来源:张良计(ID:zhang_liangj)
推荐阅读
▼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戳原文,了解更多精彩课程!- 导演:失败是人生 必不可少的风景
- 助力创新名城建设南京市质量提升联盟成立
- 电商平台上的 书包、文具、护眼灯 质量怎么样?
- 从警17年后他决定辞职,在昆明开了这家三哥田螺,主打成都江湖菜
- 没有统一质量标准 控烟界呼吁将电子烟纳入监管
- 提升宣传思想工作质量和水平(思想纵横)
- 56载艺术人生 从此世间再无“下回分解”
- 关注“六个高质量”发展
- 斯里兰卡总统痛批其国航腰果质量:狗都不吃
- "合力治气"换回更多"蓝天白云" 宁波空气质量上月全国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