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来源是我的这十年。

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互联网|反思|市值|泡沫|互联网公司|微软---


互联网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048.6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

互联网|反思|市值|泡沫|互联网公司|微软---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

背景

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互联网|反思|市值|泡沫|互联网公司|微软---

联网泡沫开始应该是从1999年开始的,那时候美国处于一个相对低息的周期,只有4%左右的利率。流动性开始涌入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在GDP增长,以及股市攀升带来的纸上富贵错觉影响下,拉动的消费增长,极大的增加的企业营收,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在这些互联网公司身上投放网络广告。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那时候格林斯潘,还是美联储主席,预感到经济过热,和足够低的失业率空间,给了鹰派足够的多的话语权,美国开始进入一个加息周期,利率4%逐渐攀升到6%。随着流动性的减少,带来了企业净利润的削弱,广告投放的减少,外加那些不挣钱的 B2B B2C业务,还有并购业务的繁荣,疯狂蚕食互联网企业的现金流,聪明的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这是一场不可持续的繁荣,已经有人在开始撤离,纳斯达克从最高点的5048.62开始逐渐回落,但是市场总体的情绪,并没有意识到这大周期的逆转点,抄底才是主旋律。

过程

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互联网|反思|市值|泡沫|互联网公司|微软---

当时有一批高科技公司,如微软、IBM等,不仅具备优秀的盈利能力,也具有把握未来市场的能力,更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因此人们对科技股热情高涨。然而也有一群互联网企业,在投资人、砖家学者,以及其自身的包装下,轮番上演公关秀,吹着极其美好的未来,吸纳了大量资金。盲目的逐利热情,再加上一些机构的隐秘造假,导致对当时科技股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虚高,甚至疯狂。

2000年3月10日,美国纳斯达克指数达到了当时的历史新高5,048点。整个世界为互联网带来的科技革命感到疯狂。

以1999年年底的数据为例。当时美国市值规模最大的10家公司中,有6家属于科技类公司。成立于1975年的微软(MSFT),在1999年的市值超过了6,000亿美元。

相比之下,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百年石油企业艾克森美孚(其前身为成立于1870年的标准石油公司)的市值还不到微软的一半,蓝色巨人IBM和当时全世界最大的银行花旗银行的市值,还不到微软的1/3。

互联网|反思|市值|泡沫|互联网公司|微软---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

然而现实是,后一批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改变不了盈利能力极其低下的局面,同时又有在大肆挥霍金钱,也有的被快速淘汰,有的发展方向错误。当投资者逐渐趋于理性和冷静后,发现了这些问题。而且同时伴随着几件诱因的发生:

1、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是在1999年下半年年上市,而之后的6个月冻结期中,交易量相对较小,但6个月的解冻期一到,抛售潮出现。又恰遇4月份的报税季度,对股市造成不小的震荡;

2、大量对高科技股的领头羊如思科、微软、戴尔等数十亿美元的卖单,不巧的同时出现在了2000年3月10日,带来了抛售的连锁反应,投资者人心惶惶;

3、领头羊微软在97年被指控垄断,98年立案,而在2000年1月盖茨辞职,同年4月,法院宣称已收集到证据证明到微软的确存在垄断行为,微软面临可能被拆分。科技股巨头可能陨落的消息加剧了人们对科技股的恐慌心理。

4、高盛首席投资分析师科恩10年来首次对投资者发出减持科技股的建议。同时各路分析师口风一转,开始唱衰,危机开始显露了。

真实存在的问题加上在不恰当时机出现的诱因,于是危机爆发了,泡沫开始破灭。使得原本被炒到高的不合理的股价一落千丈,同时那些单纯依靠融资为生的互联网企业再也融不到钱。大批互联网企业关门,众多IT工程师失业。

破灭

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互联网|反思|市值|泡沫|互联网公司|微软---

当然,那时候市场还有些别的新闻,为股市的下跌做出合理化的解释,最著名的莫过于微软公司在反垄断诉讼中的失败,被贴上的垄断的标签,差点面临被拆分的命运。不过最终剥掉皇帝的新衣,还是《巴伦周刊》上的一篇报道,《Burning Up》。

这篇基于207家互联网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将会有51家网络公司,现金流面临枯竭,而且股价下行+高管套现+投资风险厌恶上升+市场资金缩减+再融资市场的冷却,多重效应叠加下,这些公司的再融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最终将会面临行业的大洗牌,破产加重组。

这篇报道引发了市场了恐慌,所有人才从如梦如幻的错觉中清醒过来,疯狂抛售自己手中的网络股票,市场在挤兑的浪潮下,纳斯达克指数在一年多的时间,跌到了最低点1114.11。

纳斯达克指数在5,000点之上只是稍微停留了一小段时间,科技泡沫就发生破裂。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纳斯达克指数狂泻66%,下跌到2,000点以下。有不少名头很大的科技企业,其公司股票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废纸。

当时美国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其股价从100多美元下跌到个位数,在短短一年内其股价下跌超过了九成。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公司之一思科,其股价从80美元下跌到13美元左右,下跌幅度达到84%。

互联网|反思|市值|泡沫|互联网公司|微软---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

反思

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互联网|反思|市值|泡沫|互联网公司|微软---

的确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因此,看互联网,左看右看都不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发现。同样,对于互联网泡沫,我们的观点也必须跟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人的思维也需要时不时调整速度与频率,尽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东西。静态地、一成不变地看互联网必然成笑话,有时甚至需要不断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对互联网泡沫一说十分赞同,半年前,变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则越发坚定地认为: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泡沫。虽然互联网领域跌荡起伏,一波一波,颇有泡沫的嫌疑。

泡沫的形成自然是狂热和过度投机的结果。泡沫程度超过特定限度,出现了失控状态,就会出现爆破。互联网中泡沫的成分是肯定的,问题的关键就是这种泡沫是否合理,是否良性,是否会到爆破的一刻。我们必须明白,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核心不是技术,甚至不是资金,而是用户。

互联网|反思|市值|泡沫|互联网公司|微软---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写在年尾反思当年互联网泡沫

当然互联网目前体现为是一种摧毁性的力量,就象加速的新陈代谢一样,必然有一批批跟不上潮流的企业倒下,而有一批批更为壮观的新手冲上。从单个企业看、从局部看,的确可以感受到剧烈的泡沫泛起和破灭。目前全球投资焦点,除了互联网,还有谁与争锋?最热闹、最疯狂的市场除了互联网市场,还舍我取谁?不错,投资者都在对一个梦想投资,但还有什么梦想比互联网更大更缥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