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苗沛霖,为何多次变节

傻大方提示您本文标题是:《写“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苗沛霖,为何多次变节》。来源是张生全精彩历史。

写“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苗沛霖,为何多次变节。我自横刀向天笑|变节|清军|捻军|谭嗣同|太平天国---


历史上写过“我自横刀向天笑”的人有两个。

一个是谭嗣同,他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写的《绝命诗》中这样写道:“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还有一个就是苗沛霖。他在《秋霄独坐》中写道:“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我自横刀向天笑|变节|清军|捻军|谭嗣同|太平天国---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写“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苗沛霖,为何多次变节

(苗沛霖画像)

谭嗣同比苗沛霖小了差不多50岁,很显然,谭嗣同那句诗,是从苗沛霖那里顺手借来的。虽说是顺手借来的,但是我们看看谭嗣同和苗沛霖的一生作为,可以说,谭嗣同对苗沛霖的借鉴,完全是化腐朽为神奇。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改变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在维新变法失败以后,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变节投降,二是逃走。第一个选择,只要他态度端正,今后官运亨通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选择,不背“叛徒”之名,还可以保住性命“将以有为”。中国古代有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梁启超、康有为都选择了这条路。但是谭嗣同一条都没有选,他选择了舍生赴死。

“向天笑”,这里的“天”是道义,天下苍生的福祉。铁肩担道义,就算有“刀”横在自己面前,谭嗣同也不怕。

谭嗣同的作为,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树立了一杆让千秋万代仰望的标杆!

而同样是知识分子的苗沛霖,他做了什么呢?

太平天国及捻军运动兴起后,他立刻放弃了读书求仕,而是以消灭农民起义为借口,发展地方武装,很快就聚集了十多万人。

但是他有个军队以后,却并不像他标榜的那样,镇压农民起义。而是于1861年2月,与太平天国以及捻军联合,反叛清政府,攻打清军。他的乌合之众很快就被清军打垮。打垮以后,他立刻投降清军。由于当时清政府四面楚歌,所以并没有惩罚他,反而让他“带团立功”。

1862年1月,苗沛霖再次联合捻军反叛,进攻颍州府。不过当他看见清军大队集结颍州府,而捻军势单力薄的时候,他立刻又和清军联合,反过去清剿捻军。

我自横刀向天笑|变节|清军|捻军|谭嗣同|太平天国---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写“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苗沛霖,为何多次变节

(捻军战清军)

接着,他又设计帮助清军抓捕了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

不过,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苗沛霖知道清政府接下来会清算他,于是又一次反叛。最后,走投无路的他,在蒙城下被清军砍死。

总结苗沛霖的一生,他竟然三次反清,两次变节。如此反复无常,难怪被人评价为“最无原则的军阀”。

《三国演义》里塑造了一个“三姓家奴”吕布的形象。苗沛霖就是这种形象。

不过,这或许是我们的评价,在苗沛霖自己的词典里,其实是并不认同的。

我们还是来看看他的那句诗:“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这句诗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要把刀拿起来造反,打下自己的江山,不要再被读书求仕这条路给误了。

他完全抛弃了古代知识分子“修齐治平”的做法,要当一个造反的诸侯。而他造反的手段很简单,就是用“刀”。造反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向天笑”,成为“天子”。

我自横刀向天笑|变节|清军|捻军|谭嗣同|太平天国---傻大方小编总结的关键词

写“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苗沛霖,为何多次变节

(清军将士)

如此看来,他这句诗的格调是极为低下,不能和谭嗣同的诗同日而语的。

在这样一种目标和作风的指引下,苗沛霖一切都以获取天下为目的。没有朋友,没有敌人,只有利益共同体。谁的势力强,就联合谁。

可惜他这种行为,在有着几千年“仁义”美德传统的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最后他因此走向了可悲可耻的下场,被后人唾骂。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