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 | 通过全息影像“复活”已故歌星?这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

《思·辨 | 通过全息影像“复活”已故歌星?这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是由傻大方资讯为您编辑整理的,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健康摘要: 如果有一天温度突然一夜之间上升25℃你觉得是发生了什么?是不是感觉炒鸡恐怖的! 。


正文开始:

思·辨 | 通过全息影像“复活”已故歌星?这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

#独家专业视角,权威解析时事# 

???此文为《商业周刊/中文版》思·辨栏目专栏文章,欲阅读全文可单篇购买(售价¥2.00/篇)或订阅全年(¥199元/年)。

自读赠阅两相宜,购买请戳这里。>>

思·辨 | 通过全息影像“复活”已故歌星?这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

 

Leonid Bershidsky

彭博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

作为一名中年摇滚粉丝,我遇到了很多同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每年都有心爱的音乐人去世,而且每年的名单似乎都越来越长。如果几十年来你一直听他们的歌,那么每一颗巨星陨落对你都是一次痛苦打击。比如我花了好些天才消化了The Fall乐队主唱马克·E·史密斯(Mark E. Smith)的死讯;1月惊闻小红莓乐队(Cranberries)主唱多洛雷丝·奥莱尔登(Dolores O'Riordan)突然离世,我太太简直支撑不住。

斯人已逝,很多创新公司试图填补他们留下的市场空白。但有些我可能实在不敢苟同。

2017年,黑人安息日(Black Sabbath)主唱罗尼·詹姆斯·迪欧(Ronnie James Dio)的全息影像登上了欧洲的巡回演出台;最新有消息称罗伊·奥比森(Roy Orbison)也将以全息影像的形式“复活”。可我衷心希望科技企业家和有关遗产管理者能让这些明星安息。

对我这代人来说,观看现场演出是一种不可磨灭的青春回忆。即使现在,现场演出也依旧是音乐人士的最大收入来源。所以,许多摇滚明星的继承人都希望看到故人“复活”、再次开展巡演,而唱片公司为了提高唱片销量,对这个想法也颇感兴趣。

2010年那几年,业界开始了让已故明星登台表演的初步尝试,但那会儿更多是噱头,并没有实际行动。而如今技术已经成熟(纯粹主义者认为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全息),投入商用完全可行。比如提出迪欧巡演计划的全像投影公司Eyellusion,以及筹办奥比森演出的BASE Entertainment公司,都是通过现有的片段镜头和照片创建了艺术家的计算机模型。他们拿到歌手的现场录音,将模型投影到薄膜上(“佩珀尔幻象”[Pepper's ghost]),同时配上真正的摇滚乐队或管弦乐队演奏,从而让人产生现场演出的强烈幻觉。随着建模和投影技术的进步,台上的“歌手”真的栩栩如生。

所以,在人气爆满的迪欧巡回演出结束后,观众还将迎来奥比森、弗兰克·扎帕(Frank Zappa)和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的表演。

全息巡演只是科技企业家试图摆脱死亡影响的一个例子。 2016年,硅谷的俄罗斯企业家叶夫根尼亚·查布里洛(Evgenia Kuyda)为了纪念已故好友,特地造了个机器人。她将他们之间大量的短信输入到人工智能中,所以机器人可以像朋友本人一样回话。查布里洛认为这种纪念用途的机器人前景广阔。2017年,某韩国公司开发了一款能够制造逼真3D头像的应用程序,用户可以用它和死去的亲人交谈,甚至一起玩自拍。

对于任何制造、销售人们所需产品的行为,只要是合法的,我都没有意见。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这些创新让人瘆得慌(不管从单个层面还是总体层面),而且只会越来越让人毛骨悚然。

……

新闻背景:全球AI浪潮令中国股民狂热, 斥资610亿美元买一个梦想

继续阅读本文请点击这里>>

思·辨 | 通过全息影像“复活”已故歌星?这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

商业周刊中文版知识商店是《商业周刊/中文版》新媒体最新推出的付费产品系列。《思·辨》将为读者每个工作日提供一篇由著名经济学家和权威专栏作者对热点事件的独到观点和解析,可单篇购买或订阅全年,#独家专业视角,权威解析时事# 。大量新产品也将陆续登陆商店,请大家持续关注。

如何找到商周知识商店主页?

点击

这里

,或在本公众号底部找到>>全视角>>商周知识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