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他预测到了这次全球暴跌!刚刚他又有新观点

小编用尽了洪荒之力。健康摘要: 大城市的优越与小城市的落魄既是历史性的问题,也是时代形塑的产物。 ,半年前,他预测到了这次全球暴跌!刚刚他又有新观点 的全部内容都在这里了,拿走不谢!健康摘要: 大城市的优越与小城市的落魄既是历史性的问题,也是时代形塑的产物。


正文开始:

半年前,他预测到了这次全球暴跌!刚刚他又有新观点

半年前,他预测到了这次全球暴跌!刚刚他又有新观点

今天全球股市崩盘,大跌之前,以美国来看,就业数据、企业盈利均不差,

那么风险从何而来?针对这一次的全球股市大跌,有没有谁先提示风险?谁是反应最快的分析师?美股崩盘的内在逻辑在哪里?分析师们如何看待美股的下跌?美股后市怎么看?对A股的影响会持续吗?

小编从各大平台公开资料收集了券商分析师们的研报,且带大家一一解读。

来源|新财富杂志(ID:newfortune)

作者|万丽

半年前,他预测到了这次全球暴跌!刚刚他又有新观点

2

月6日A股一片惨烈,收盘重挫逾3%,失守3400点关口;

创业板

指惨跌逾5%,击穿1600点,创下三年新低,行业板块几乎全线杀跌......

 

回溯此次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股市暴跌的源头,还是美股。美股在当地时间上周五、本周一接连遭遇大幅下挫,从1月26日高点算起,标普500累计跌幅已达8%,道指跌幅已达8.5%,纳斯达克跌幅已达7%。

美股暴跌之后,引发全球股市连锁反应,欧洲、日本股市也跟着下挫,今天A股更是一片哀嚎。

 

01

风险预警,

此次暴跌是否有先兆?

 

以小编翻到的公开研报来看,在此次美股大跌之前,已经陆续有券商分析师提示美股风险。其中,川财证券王鹏在今年1月5日发表的点评《美股牛市未完,但现在更需要关注风险》,是距离此次大跌较近的一次风险提示。

文中指出,劳动力工资上涨过快是最大风险,大盘成长股销售收入增长明显放缓是第二大风险,央行过快收紧货币政策也是一大风险。

 

华泰证券则在2017年11月发表的年度策略报告《风起通胀,渐显宝藏》中提示了美股风险的,报告称,美股存在提前透支预期的风险,一旦货币政策收紧超出预期,全球股市或将出现回调共振,海外发生市场大幅波动与金融危机的概率比想象中大。明年(注:2018年),

如果货币政策全球一致性收紧的话,可能证券市场会产生一次回调性共振,从而间接影响我国证券市场。以近日走势看来,此次预警已经得到验证。

此外,该报告还指出美股的风险点还在于2018年的国会中期选举,一旦民主党获胜,那么特朗普遭到弹劾的概率将大大提高。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美国的政策连续性将再受冲击,资本市场的逻辑将面临又一次大洗牌。

 

平安证券则在去年6月的策略专题中旗帜鲜明地提示《美股或是下一个风险点》,文中指出美股风险的五条线索。

一、美股整体估值已明显偏高。二、科技、新兴消费等板块估值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三、美股做多交易已然比较拥挤,做空交易初露矛头。四、美国宏观经济复苏延续性存在疑问。五、缩表临近,货币“水龙头”即将拧紧。

 

东吴证券在1月28日发布报告《四议大分化:真正影响本轮蓝筹风格的三大风险是什么?》,

重点提示对市场可能产生冲击的三大风险,其中海外风险被列为当下A股的核心风险之一。

02

深度探因,

美股为何暴跌

在2月2日美股大跌之后,各大券商分析师快速发布了一些关于此次大跌的点评。

 

招商策略研究张夏团队是较早针对美股暴跌做出反应的分析师之一,他们在2月4日发布的点评报告《美国股债双杀、国内小票下跌和大宗走势探究》中称,

美国股票市场调整原因在于持续大幅上涨,获利盘较重,加之利率上行造成风险水平提升。

 

广发证券戴康、俞一奇在同一天发布的报告《美股大跌A股震荡,趁势配置大周期》中分析美股震荡主要原因为:1)美国非农就业及薪资增速表现强劲,通胀预期进一步上行,引发市场对美联储加速收紧货币政策的担忧;2)美国长端收益率快速上升,2018年至今,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上行40多个基点,触及2.84%。

 

2

月4日中金海外策略分析师刘刚撰文《如何理解美股的大跌?后市前景如何?》概括触发大跌的背景和原因包括:

技术面超买、利率上行过快、非农数据超预期以及政治不确定性升温。

其中同时指出,经过开年以来的加速上涨后,美股市场在隔夜大跌前的一个大背景是:积累了相当多的涨幅且从技术面上明显超买,这使得美股市场更容易受到负面消息的扰动,一些风吹草动就可能被明显放大。但不论是技术上的超买还是处于历史低位的波动率都不是下跌的充分条件,同时还需要有其他触发因素,这也正是单纯依靠上述指标容易判断方向但无法做到准确择时的主要原因。

 

东吴证券宏观研究团队分析,

诱发美股波动的因素在于周五公布的2018年1月就业数据报告。

从历史的角度看,仅仅一份就业数据并非特别严重的冲击,但是考虑美股当前的估值水平和本轮经济周期持续时间之长,关键点在于市场或许会放大这些不利因素的二阶影响。

 

天风证券宋雪涛2月5日发表了一篇长达24P的研报,标题比较醒目:《百年美股2:1987重演,美股当前的风险和机会》。小编注意到,

宋雪涛在去年12月初发表了关于美国百年股市的研究报告系列1

:《百年美股,既是一部金融史,也是一部产业史、经济史》。这次针对美股暴跌,他在自己的研报中也直接加入了对当前美股的点评,他认为,引发泡沫破灭的唯一原因就是估值太贵。“

美股现在的状态就是温水煮炸弹,不知道炸弹的爆点,但知道水温在上升。在泡沫中,人们总能找到各种理由解释估值的合理性,也就是所谓的‘我们不一样’,泡沫破灭后,人们在事后会发现高估值的各种不合理性。

 

海通证券姜超分析美股暴跌首先源于宽松正式终结。

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美国股市走出了长达八年的牛市,除了经济的恢复以外,另一重要支撑在于史无前例的宽松货币政策。虽然2015年末美联储开始加息,然而在零利率上的初始加息依然是相对宽松。但从2017年末美联储开始缩表,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突破了金融危机以后2.5%的长期均值,意味着宽松正式终结。

此外,美国充分就业减税无效。上周五公布的美国失业率已降至4.1%的历史低位,显示美国已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这其实意味着其国内生产已经饱和,即便再减税也不可能让美国经济有更多增长。如果特朗普又不愿意增加进口,就只会形成通胀,上周五的私人部门时薪增速创下2.9%的9年新高,通胀预期推高美国长期国债利率。而美国又是赤字政府,其减税靠政府举债,而在国债利率飙升之后其举债能力存疑。

姜超还认为,自2009年经济复苏之后,本轮美国经济复苏时间已达106个月,离历史最长的120个月仅一步之遥。

过去两次美国失业率达到4%左右分别是2000和2007年,随后一年都发生了经济衰退。而从美国信贷增速观察,自2009年由负转正,到2016年最高达到8%的高点,但目前已经降至3.5%,都意味着经济扩张处于尾声阶段。

 

兴业宏观分析师王涵分别在上周五和这周一美股暴跌后连续出及时分析报告,可谓在这件事情上最勤奋的分析师之一。

上周五美股暴跌后,王涵发布报告《美股暴跌后,美国走向何方?》分析暴跌原因:美股暴跌并非是经济基本面恶化导致的,而是利率上行过快冲击股市估值。美国长端利率快速上升的背后,是市场对核心通胀向上的担忧,这进一步转化为对联储加息预期的上行。

 

而在周一美股出现更大幅度下行后,王涵又发表报告《美股暴跌后,美国走向何方?》,指出行情性质发生变化:从担忧联储过快紧缩演化为对股市崩盘进而影响基本面担忧的恐慌,避险情绪明显上升。与此同时,美国的避险情绪具有明显的全球溢出效应,导致全球股市普遍开盘跳跌,带有避险性质的国债则上涨。

 

03

美股未来走势如何看?形势并不明朗

那么,经历此番大幅下挫,分析师们对美股未来走势又是如何判断的?

 

招商策略张夏团队认为,诸多信号表明,美国经济仍处在扩张阶段,这是美国股票市场的核心变量,因此,短期内他们并不认为美国进入下降通道中,而是风险可控。

但是由于估值水平处在历史高位,利率持续攀升,美国股票2018年波动率会明显提升。如果观察到美国经济数据明显削弱,则美股将会出现较大风险。

 

兴业证券王涵预测,预计未来美股的表现还将继续取决于某一段时期“经济复苏”更强还是“利率上升”更快,

这至少意味着美股在2018年的波动率将上升,因此类似周五(2月2日)的波动率冲击可能不是最后一次。

 

天风证券宋雪涛认为美股已经是牛市第八年,相比此前的三次美股崩盘,更类似1987年之前的那轮牛市——流动性溢价撑起下降但面临反转、被动投资占比提升驱动权重股估值。以此次历史经验来看,本轮加息周期当美债10年期利率上升到3.5%之后,美股估值泡沫破灭的尾部风险陡增,时间大概在2019年中。当前环境下,他提供的美股配置策略是,优先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受益于美元走弱以及税改下海外美元回流的回购。从收入增长和盈利增长来看,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公司表现比国内业务主导的公司更好。此外,税改废除奥巴马医疗条款的倾向,将对医疗行业造成较大影响,因此他更看好科技行业。

 

中金海外研究对美股后市前景判断是:恐慌情绪和交易行为(“拥挤交易”下抛售风险)主导的市场下跌很难完全用基本面因素完全解释,因此也完全存在继续波动,甚至超调的可能性。

中期而言,虽然市场的大幅下跌明显挫伤了市场情绪,但基本面并没有受到影响

;由情绪而非基本面导致的下跌不会扭转中期趋势,价值风格或有更好相对收益;利率抬升过快过高固然对市场不利,但现在可能还尚未到拐点。

 

海通证券姜超则认为未来要关注避险资产价值。

“美国股市、日本债市、中国房市号称是全球最坚挺的三大泡沫,美股的下跌在短期会冲击风险偏好,但其实也在提醒货币紧缩之下泡沫资产均有破灭的风险,因而2018年要关注避险资产的价值。周一美债大幅上涨,10年期国债利率从最高的2.85%降至2.7%,而黄金也反弹至1340美元。而国内债市由于金融去杠杆,债市跌幅远超美国,而高债务的中国经济长期绝对无法承受高利率,因而今年国内债市具备巨大的投资价值。”

 

 

兴业证券港股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认为,当实质性的风险来临时,股市波动率将会骤然上升

,至少在2018年上半年余下的时间内,通胀上行叠加经济下行压力的“类滞胀”噪音将不断地影响全球股市的风险偏好,导致全球股市的波动性将会增大。2017 年全球经济复苏共振,股市波动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像样的回撤。2018 年初,经济仍处于复苏小周期后期,经济增长有惯性,通胀上升但是还没有产生实质性压力。但是,随着最新的美国经济数据出炉,通胀预期显著提升,引发近期美股大跌。未来数月中国和美国的 CPI 数据将真正形成压力,他判断全球货币政策将进一步收紧,甚至可能导致2016年初开始的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周期步入尾声。

 

东吴证券宏观研究王杨在2月4日的研报中直言,相较于以往的技术调整,周五美股的下跌或是一个拐点,这个拐点并非指美股后续必然接连下跌,而是指接下来美股的风险收益比将恶化,美股风险逐步显性化。

中金海外策略分析师刘刚在周一美股暴跌后也跟进了报告,一番分析后,他依然认为,潜在波动并不会扭转中期趋势

,等待市场情绪逐渐企稳之后,基本面的向好趋势的吸引力将再度显现,因此中期看反而可以提供较好的介入机会。

04

对A股的影响,

分析师预期偏一致

 

美股暴跌引发全球股市连锁反应,今日A股跟着下挫,此形势会否持续?A股所受影响将有几何?

整体来看,分析师们对A股的判断趋于一致,即认为短期有影响,但A股中长期趋势不变。

 

东吴证券王杨2月4日的报告指出,A股与美股有一定的相关性,逻辑上看,美股的赚钱效应提升了全球的风险偏好,在A股逐渐国际化的背景下,全球风险偏好的提升蔓延至A股,但是短期A股大概率受益于“春节效应”。

历史规律上看,2010年以来,春节前7个交易日和前5个交易日,A股均会收获正涨幅。

 

广发证券戴康、俞一奇在2月4日的报告中称,A股在陆港通开通后较之前更易受到国际市场的负面冲击,尤其会通过港股市场的波动传导。但本轮新兴市场受到的冲击不会较历史经验更为猛烈,因为美股的下跌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更乐观引发通胀担忧和情绪影响,而非基本面走弱或风险事件驱动。且当前A股的估值水平不同于美股,并非处于历史高位,A股市场短期仍处于“一元复始”后的震荡调整期,中期盈利增长的持续性与增量资金入场有助于“重估长牛,周期扩张”,

建议利用震荡继续配置大周期。

 

中金公司策略研究王汉锋2月5日的A股策略周报认为,上周五隔夜美国市场股债双杀,预计对 A 股短期情绪和预期也会带来一定影响,但中期趋势并未改变,短期的盘整将使得市场后续潜在的上涨更平稳、 更可持续。

 

兴业证券王涵认为,美国市场近期的调整对新兴市场而言是边际性恶化的。首先,利率冲击下美国波动率上行,风险偏好有所减弱;其次,美国通胀预期回暖下带动美国长端利率快速上升,可能导致美元边际上贬值有所放缓甚至一段时间内“贬不动”。因此,对于新兴市场而言,外部环境边际上有所恶化,收益可能相对减弱。但从全年来看,新兴市场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不差。

全球这一轮经济复苏可能尚未结束,基本面仍有韧性。

同时,更重要的是,当前发达经济体整体仍处于金融危机以来这一轮大周期复苏的后期,其中一个特征即其他发达经济体,无论从基本面还是货币政策角度,都在追赶美国,这意味着美元中期弱势的格局仍未改变。对于新兴市场而言,无论从基本面(美元弱势则意味着商品价格不会因为美元而暴跌,对新兴市场基本面是一个支撑),还是从流动性角度而言,仍然是偏正面的环境。而这一逻辑何时被打破,需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基本面本身何时出现拐点,从本轮全球复苏的顺序来看,需关注中国需求的下行拐点;二是市场自身的风险,这包含前面所述的美国小企业的流动性问题。

- END -

 

声明:本文言论综合整理自分析师研报,不代表新财富观点。请读者仅作参考,据此入市。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半年前,他预测到了这次全球暴跌!刚刚他又有新观点

半年前,他预测到了这次全球暴跌!刚刚他又有新观点

《滚雪球》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沃伦·巴菲特

新财富2018年度重磅推荐——巴菲特本人授权的官方传记《滚雪球》,本书第一次揭开了巴菲特的真实人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和普通人一样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巴菲特,同时,全面解读了他的投资理念和商业思想,让这位我们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商业领袖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后世。

(点击图片进入购买)

半年前,他预测到了这次全球暴跌!刚刚他又有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