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四姐妹同在武汉做环卫工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孝昌四姐妹同在武汉做环卫工”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


正文开始:





环卫工四姐妹 记者张全录 摄





苦活累活留给自己休假机会让给工友





在江汉区城管委江城天美保洁公司经开工区,有4个环卫工人是亲姐妹,她们是来自孝昌县的刘友珍、刘四珍、刘慈珍、刘晓珍。四姐妹同在一个工区,刘四珍和刘晓珍因工作突出被提升为班长。两位班长总把请假的机会让给其他工友,苦活、累活留给自己姐妹,刘慈珍和刘友珍不但没意见还带头做,给自家姐妹争光。这个春节,四姐妹没有一人要求调班回家团圆,她们记不清已经在岗位上度过了几个春节。当四姐妹好不容易聚到一起,拿起手机和在老家的大姐视频时,都忍不住说:想大姐了,想家了。





环卫工四姐妹





其中两人是班长





在江汉区城管委江城天美保洁公司江汉经济开发区工区,刘友珍、刘四珍、刘慈珍、刘晓珍四姐妹的知名度很高。一是因为四个人为亲姐妹,同在一个工区做环卫工人,这种情况很少见;二是因为四姐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苦累差事抢着干,请假机会让给工友,人缘好。





刘家一共有7个孩子,刘友珍排行老三,刘四珍排行老四,老五刘慈珍,老六刘晓珍。





最先来武汉的是刘四珍,那是2007年,她经人介绍到江汉区做了一名环卫工人。同年10月,刘四珍又介绍了五妹刘慈珍来到自己的单位做环卫工人。之后,三姐、六妹先后进入江城天美保洁公司。





工区经理李俊说,四姐妹为人热情、和气,工作抢着干,但有时为了工作却常跟他争论,争论的问题主要是嫌经理把她们各自负责的路段清扫保洁标准定低了。她们对自己,对班组的要求,高过公司的要求。





因为业绩突出,负责的路段总是干净整洁,刘晓珍和刘四珍先后被提升为班长。刘晓珍还被评为武汉市优秀城市美容师。现在,刘晓珍、刘四珍每人带领20多名环卫工人,负责几条道路的清扫保洁。





工作相互帮助下班经常团聚





在江汉经济开发区工区,刘四珍是江兴路班组的班长,五妹刘慈珍是她班组的一员。刘晓珍是园博园东路班组的班长,三姐刘友珍是她班组的一员。江兴路和园博园东路交叉,如果碰巧,四姐妹还能在路上碰上,遇到园博园搞活动或区里有检查任务,四人也会在一起劳动。





刘四珍说,五妹很支持她这个班长,干活总是抢在前头。遇上工友有事,五妹总是主动帮工友代班。但如果五妹和其他工友同时有事需要调班,她肯定是把调班的机会先让给工友,五妹也没有意见。如果清扫保洁任务重时间紧,她会优先帮助其他工友,再来帮五妹。





老六刘晓珍也是班长,她说,三姐很支持她,几乎不用她帮忙,任务总是在其他工友之前完成。





刘四珍说,她们都上早班,凌晨起床上班,中午11点半下班,四姐妹只能在晚上聚一聚。为了能经常相见,四姐妹都住在园博园附近。





四姐妹告诉记者,除了刘慈珍的孩子还在读书,其他三姐妹的丈夫和孩子都在武汉打工。所以,平日里相聚,总是十几口人,非常热闹。老六刘晓珍厨艺好,所以聚会多在老六家。





苦累一点不怕希望扎根安家





2月4日上午,园博园东门,记者将仍在江兴路和园博园东路上清扫的四姐妹喊到一起。记者在现场看到,4个人的脸红彤彤的,一双双手上布满老茧。





刘四珍说:“最近凌晨气温低,脸有些冻伤。”记者了解到,遇上雨雪天气,上完早班的四姐妹,还要帮夜班清扫。刘四珍告诉记者,这个岗位虽然苦点累点,但姐妹们能承受。看着自己扫过的街道干净整洁,自己心里舒坦,很有成就感。另外,单位五险全有,生活有保障,日子过得也相对稳定。





刘晓珍的老公告诉记者,环卫工人确实辛苦。他心疼刘晓珍,早上想让她多睡会,又怕她迟到。





四姐妹告诉记者,现在她们都租房生活,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武汉拥有自己的房子,扎根安家。





上班顶班加班





让出春节团聚机会





昨天上完早班,四姐妹相约来到刘晓珍家中小聚。年关已近,她们拿起手机,和在孝昌老家的大姐视频聊天。





四姐妹争先恐后地跟大姐聊家常,兴奋地询问大姐年货准备得怎么样了、家里的孩子们还好吧。当大姐问起她们有没有时间回家过年时,4个人都不知道怎么回答。





四姐妹已经很多年春节没有和大姐团聚了。刘四珍说,越是逢年过节,她们负责的园博园周边清扫保洁任务越重;另外,请假回去团圆的工友也多。四姐妹就只能顶班、加班,等其他工友团聚回来了,她们再回家。





大姐看出了妹妹们的心事:“不要紧,不要紧,年后回来也是一样。”旁边的姐夫则鼓励她们:“越是过节,环卫工作越是重要,这是个光荣的事情。好酒好菜给你们留着,年后来我们这里团聚。”





挂了电话,刘晓珍问四姐,想回家吗?三姐、四姐一起说:哪个不想啊!





老五则望着窗外,没说话,她的两个孩子,都在孝昌的寄宿学校读书,几个月才能见上一回。





记者张全录通讯员李军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