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7省、5万场——河南鄢陵“板车剧团”四代人送戏下乡记
这是一篇关注度很高的文章!说的是《60年、7省、5万场——河南鄢陵“板车剧团”四代人送戏下乡记》。该文章已被转发很多次了,你也来转一下吧。
正文开始:
新华社郑州2月4日电题:60年、7省、5万场——河南鄢陵“板车剧团”四代人送戏下乡记
新华社记者刘雅鸣、史林静
春节将至,当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时,他们已收拾行装到下一个演出地了;当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来团聚时,他们却离开家人开始了“逆向迁徙”。
对鄢陵县豫剧团来说,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60多年。
在河南鄢陵县马栏镇娄家村,戏台还没搭好,有很多人就早早过来占一个好位置。67岁的村民薛善初搬着板凳来到村头,“县剧团的戏,怎么听都听不够。”
此刻在舞台忙碌着的就是鄢陵县豫剧团,上世纪60年代,剧团演员们拉着自制的“木板车”当流动舞台,自排节目、自制板车、自造道具,上山下乡为农民送戏,被群众称为“板车剧团”。如今,四代“板车人”传承“板车精神”,60多年来坚守农村文化阵地,坚持“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成为活跃在中原乡村的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
73岁的温富荣是第一代“板车人”。1958年,13岁的温富荣来到剧团当学徒。说起“板车剧团”的来历,温富荣打开了话匣子:当时剧团到农村演戏是件大事,每次村里都要出动六七辆牛车接送,有时群众甚至要把自家的门板拆下来当舞台。通常是演一两场戏两三个小时,群众搭拆舞台却需要两三天。当时有群众说:“想剧团,盼剧团,剧团来了招麻烦,戏只唱小半天,俺得忙两三天。”
为了减少群众麻烦,不耽误农民生产,剧团自制了“变形金刚”一样的流动舞台:分散时是装道具和乐器的木板车,拢在一起又固定成一个宽阔的表演区,而且操作方便,十几分钟就能搭好一个大戏台。
自此,鄢陵县豫剧团拉着板车流动舞台,不顾酷暑寒冬,农民有求,他们必应。也因为有了板车,他们走到更远的地方,把戏送上最偏僻的深山,送到离农民最近的田间。
“每一场戏都是人山人海。平地上站不下就爬到树上看,杨树上,柳树上,一个树杈一个人。”回忆过去,温富荣有说不完的话。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鄢陵县豫剧团足迹遍及河南、陕西、山西、安徽、河北等7省200多个县(市)的乡村,至今已累计演出5万多场。
让温富荣高兴的是,在这个娱乐方式多样化的时代,影视、歌舞、马戏团不断丰富着农民的生活,但老百姓听戏的热情并没有被取代。每次下乡演出,村里的百姓还似当年一样如痴如醉,经常趁着他们休息时,送来一篮子应季的瓜果。
从最早的架子车、板车,到如今的大篷汽车、流动舞台,“板车剧团”的演职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任凭时代在变化,不变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板车精神”。
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底。在漫长的为农民送戏过程中,“板车剧团”从不因条件差、环境苦就拒绝去偏远的乡村,坚持把优秀剧目送到农民的心坎上。80多名一线演出人员一直活跃在乡间舞台,剧团用坏的板车、马车超过100辆。
“为农民唱戏必须完全彻底,台上台上一个样,人多人少一个样。”剧团一团团长贾鄢华说。一年中最冷的几个月恰好是演出旺季,穿太厚会影响演出效果,通常一场戏下来,很多演员脚都冻得没有知觉了。
“有些演员宁愿误了种地,也要给群众唱戏。”55岁的退休老团长石淑玲说,一辈子离不开戏的她在正式退休的第二天就又回到舞台上了。
业务团长程艳丽,在团32年,32年元宵节没有陪家人吃过汤圆,因为每年元宵节庙会,正是他们施展的好时机;41岁的陈巧真,11岁进剧团,为了保护嗓子,30年没敢吃过辣椒,也从不知道冰棍儿是啥味儿。
借助近年来鄢陵县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戏曲进校园活动”“精准文化扶贫活动”的东风,板车剧团结合农村实际和扶贫攻坚,排演了《天下父母》《新路》《谁不夸咱家乡好》《扶贫帮困结穷亲》等十几部脍炙人口的新剧目,如今演出订单不断。
“这还没过年呢,明年台口(档期)已经全都预订满了。”说起来,二团团长张根海满是开心:“咱农民,还是离不开戏!”
两只手揣在袖口里,津津有味地品着戏词儿的薛善初随口说道:“没有戏,哪还有年味。”
- 和田玉产自新疆,为什么最大的和田玉市场却在河南?
- 信阳郝堂村到底是什么样的村庄?竟有“河南最美乡村”的美誉
- 河南:古迹民俗寻年味 小吃香里过大年
- 狗年春晚没意思?看看60年前的春晚吧!
- 【贺新春】河南华鑫:感谢大家的关心爱护和理解支持,祝大家新春
- 河南各地的车牌号你认识多少?
- 1950~1960年代金日成早期统治的朝鲜
- 河南楼市网给全国人民拜年了!
- 中国人问:到2060年,中国人均GDP能超过美国吗?美国某网民:难
- 洛阳——河南最牛的城市!创造人类历史上130个世界之最,你服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