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冯骥才: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冯骥才: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

| 冯骥才

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的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自豪?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

我们一向自诩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那是古代。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却正在走向粗鄙化!

读一读媒体和广告上的话语,已经完全不遵循任何文字规范了。没关系,只要能抓住看客或买主就行!看一看荧屏上的人物,从乾隆皇帝到唐伯虎全都挎刀背剑蹿房越脊了。没关系,只要有收视率就好!再听一听全国各处旅游景点的小姐讲述的故事,都是胡编乱造,没关系,只要收到了门票费就“OK”! 

从这无所不在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我们的公众已然生活在这种日益粗俗不堪的环境中了。

冯骥才: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

当然,文化的粗鄙化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

如果追根溯源,至少有三百年的日益恶化的历史。

它的起点应该是满人入关。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满人入关的结果是被汉文化同化掉。为此扬扬得意于雄强深厚的汉文化所具有的神奇的同化能力。其实同化是相互的。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同化满人时,也被满人粗浅的“马背文化”所稀释。比较一下华丽外露的清文化与雍容醇厚、平和内敛的明文化,便会看出其中的深层的损害性的变化。

清代的整个过程是国力日衰,精神萎缩,文化渐变粗糙。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粗糙的文化自然变为松散。五四运动的进步本质毋庸置疑,但它的文化倾向是过激地破坏传统。从此文化传统在中国革命中总是处在反面的位置。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文化干脆成了革命对象。不间断的政治运动总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敌人,从而获得“革命动力”。这样一直到“文革”末期,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里,只剩下“批红楼”、“批水浒”、“批克己复礼”。我们的文化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

当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迅猛而来,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文化状态与外来文化相撞。自然就成了一片“文明的碎片”。

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的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自豪?

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有时,看上去甚至还有点像埃及人那种“失落的文明”呢!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看到国门洞开后,外部世界涌进的文化,是商业化、流行化、全球化的文化。这一点我们始料未及。

冯骥才: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

在“五四”时期,外来文化的涌入的是整个的西方文明。知识分子可以站在前沿做出选择。我们翻阅一下那时的书刊便知,被我们的知识分子首先介绍进来的是西方的精英文化,也就是西方文明的精华。

但这一次,外来的全球性流行性的商业文化是随同市场经济一起进来的。根本不需要谁来做介绍。它势头强劲,所向披靡,根本不管你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审美习惯,全都推向一边。它要来唱主角。因为你要商品经济,就很难拒绝它一道而来的商品文化。

而且这种商业文化在西方经过了近百年的市场打造,已经相当成熟。它一方面符合市场的运作规律,一方面契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应该说,此前我们没有这种性质的文化。我们只有一些古老的市场文化,也就是传统意义的通俗文化。故而,从超级市场、麦当劳、好莱坞、NBA、肥皂剧、广告,乃至歌星、影星、球星倾刻间一拥而入。而且它以报纸与电视这样的具有霸权意味的媒体为载体,铺天盖地地充满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对这种文化无法拒绝,只能模仿。

由于商业文化的目的是要源源不断从人们的口袋里赚出钱来。它必然是一时性的,快餐式的。这就给我们原本变得相当粗糙的文化以致命的冲击。大大加速了文化粗鄙化的过程。

冯骥才: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粗鄙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损害,而是影响着民族素质的下降,同时致使人们丧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而失去这种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最危险的。

前两天,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上,联合国科教文的代表木卡拉先生在谈到中国城市在无度地模仿西方时,他说:“你们的文明问题只有你们自己来解决,别人是无法帮助的。”

我听到这话,心中一惊。我想,在我们谈论如何制止文化粗鄙化的办法之前,有个前提——我们是否承认今天的中华文化已经陷入粗鄙化,而这种粗鄙的文化正在消解和损害我们民族的精神?

本文转载自周海滨微说(ID:zhouhaibinweishuo)

冯骥才:中国文化正在粗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