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养蛙游戏可以这么火?

自从“佛系”这个概念走红后,越来越多的人都把这个词当做了自己的标签。《旅行青蛙》可以算是佛系手游了,安详宁静,不伤肝肾。蛙儿子每次旅行都是随机的,它出不出门、何时出门、去往哪里、何时归来,全都是随机的。

玩家无法主动去控制青蛙进行任何行为,更多的则是观察和等待,最大乐趣也正来自这里。玩家如同空巢老人一样期盼着蛙儿子的归来,不断查看它寄回来的一张张旅行照片,以及当它回来时带的各地特产。

一、专属感和控制感

刚进入游戏,系统会要求你给自己的蛙起名字,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蛙,这种专用性让玩家有专属感。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爱自称“爸爸”?甚至身边很多女汉子也常会自称“爸爸”。网络流行语里,这里“爸爸”当然不同于家庭里具有血缘关系的爸爸,网络流行语里的“爸爸”,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别人的控制,自称者希望自己具有控制感,体现自己刚强、有能力的性格特征。

有了自称“爸爸”的这批人,当然也就有了爱养“儿子”这批人。如果说自称”爸爸“的多为男性,那么养”儿子“的多为女性就不足为奇了,女性天生具有母爱,朋友圈就有了李泽言夫人们开始大规模养蛙这一现象。

二、认同感和成就感

旅行青蛙中的青蛙一直是正面形象,它的生活简单,非常爱学习,可以一直不停看书好几个小时,看书完写东西,写完东西削木头,然后就是吃饭,接着是旅行寄明信片,有时候会带朋友回来。

正是他这样简单又专注的生活,现实中是很少有人做到的。这也就成了刷屏的诱因,“蛙蛙已经学习几个小时了”、“我儿砸终于带女朋友回来了”、“儿砸一直背着我在写啥”......

现实中,哪个父母不喜欢炫耀自己的儿女呢?

三、情感寄托

旅行青蛙不仅萌,更重要的是刺激了用户情绪。与《恋与制作人》所寄托的“完美爱情”不同的,对许多玩家来说,寄托在蛙身上的情感,则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你会担心它只会学习不出门;也会担心怎么出门两天了还不回来。

这对于许多游离在外多年的子辈们,这是一款可以寄托和表达自己思念情感的游戏。

为什么养蛙游戏可以这么火?

四、门槛低

安卓用户有汉化版游戏,对于iOS用户来说,只能对日文瞎猜,游戏图标鲜明,凭着看图标以及系统指示也能上手。游戏火爆更多在于玩法太简单,花零碎时间给蛙蛙割草买吃的、准备旅行行囊,不像王者荣耀,对玩家技巧性要求较高。

毕竟,像我这种微信区少数青铜玩家也会玩旅行青蛙。

五、用户激励

作为养成类游戏,蛙蛙每次旅行回来都会带不一样的明信片,你会慢慢了解你蛙去了哪里玩,遇见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去除了等级成长体系的“旅行青蛙”,让用户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收到“礼物”的那份惊喜,而不再是盯着如何升级成长这个点上面。

为什么养蛙游戏可以这么火?

六、用户上瘾



蛙儿子每次旅行都是随机的,它出不出门、何时出门、去往哪里、何时归来,全都是随机的。这样的佛系青年,让老母亲们操碎了了心,时不时点开APP,看看儿砸回来没有,没有回来时还能收收草。

老母亲们对蛙儿砸的挂念,还有蛙蛙每次旅行后带回来的明信片和特产都是让玩家上瘾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