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小金说

高考状元、北大学子、美国名校研究生,这样「别人家的孩子」理应是一个人生赢家才对。但就是这位高材生,却写了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要断绝亲子关系,原因到底为何呢?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特征: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一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的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近日,他写下万字长文,并发给了一些要好的朋友,告诉这些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A

儿子的万字长信

“肆意操控”“冲突”“炫耀”…

15000余字记录着放不下的过去





1月23日,记者在北京海淀区的一栋图书大厦前见到了王猛。他双肩包里的电脑,装着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记录他从小学到大与父母间的种种经历。行文间,言辞激烈。



相对于直面交谈,他更善于文字表达。他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



他的文字里,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这封长信,他于近日完成,前后发给二三十个朋友及同学。他希望给这些已是或即将为人父母的同学一些参考: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被控制的爱:单纯环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有次班里搞文艺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母亲不由分说地让他穿长裤。从小到大穿衣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办。



高中毕业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



王猛五六年级时,自己对奥数很有感觉,而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自己去,一次在外参加奥数考试回来后,发现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人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就在离开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情感的孤儿: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来,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这种不支持从小就有。”王猛说,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不以为然。”



而在上学择校的问题上,同样有类似遭遇。王猛称,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决裂:拉黑父母,“他们本有很多的机会”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当时,王猛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讪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王猛介绍,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加上大学几年本就因为动手能力原因显得被动,这次便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2018年春节,他也依然没有回家的想法。毕业后,在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



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给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老朋友”并无共同话题,但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接着,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还是“例行公事”——更换过期身份证。那是2015年春天,整个行程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个小时,只因为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救赎:性格弱点突显,赴美申请心理学研究生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专业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事实上,王猛已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他决定为自己冒一次险,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去一个心理学课题组跟组学习,并在之后申请赴美读心理学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问题,与过去抗争,“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这是他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了国,最终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至今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邮件中,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B

父母搞不懂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一步步走到今天,到底是谁的错?





看到儿子发来的决裂信,一开始父亲没觉得有啥特别,因为儿子类似的“抱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儿子把这封信称为对家人的“最后通牒”,但父亲觉得,这算是什么最后通牒啊?“既然是通牒,你总该提出条件吧,总该是不能达到什么条件才会怎么怎么吧!”他没想到,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儿子与家最后的告别。老两口搞不懂儿子为何会远离,为何不能“举重若轻”,为何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许不止老俩口。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似乎最应该引起重视——为何在这样一个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孩子生活无忧,从小成绩优异好学上进,似乎没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却偏偏脱离了轨道呢?



春节:母亲只能谎称儿子在美国“忙”





这些年来,无论儿子能否收到,母亲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结果如预想一样,大部分信息几乎都没有回应。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前些年,还有些不适应,但近几年,老两口似乎已慢慢习惯了。“不然呢?我们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怎么办?他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母亲觉得这样回答是在为儿子撑面子,“不然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



王猛曾埋怨,说母亲用怪异的情绪来炫耀自己的种种经历,但父亲认为,“我能怎么说,别人要问,我说什么,说儿子不行吗?”



“我们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老两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与儿子重新建立起亲密联系,他们认为在关系的重建上,主动权仍在儿子那边,家的大门永远打开,“你走近,我不会反手推开你”。



而自己能做的,只有给足儿子时间。



        

但在儿子王猛眼里,目前似乎并没有重建的基础,“已经没法信任他们了,那么多次机会都那样了,能相信突然地改变吗?”

        

“可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记者反问。

       

 “那是他们自作自受。”

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疑问: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这样了?



        

饭桌上,父亲多次重复着一句话,“搞不懂他是啥原因”。

        

可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身为父母难道真的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因吗?

        

在两人看来,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有一次还主动用别人的电话给我们打电话,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甚至还会做几个新菜。”在父亲看来,儿子这些举动都跟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再正常不过。



“即便是他没有回家过春节的前几年,2008年家里地震,他拿到去往美国的offer,还是从家里启程的,到那边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父亲说,从种种表现来看,都没有什么不正常的。



父亲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也总认为先前的一些其他人比如他的大姨二姨等都是不能交往了,但你不交往就不交往吧,礼节还是要一些吧,他们反正也不会完全进入你的生活。”父亲说。



“国内就不说了,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在必要时候也好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这是要控制他吗?”母亲说,“同时,我们也不了解你的学科,也不了解



对方是不是专业的人,你不认同,觉得对方在帮助你的过程中有错,你自己改过来不就好了吗?”



老两口还是没搞懂儿子到底怎么了。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C

寻因反思

总以大原则要求他

却忽略了儿子的“不一样”





最近,父亲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他认为,儿子本身的性格内向且带着些软弱,在抗挫折能力上是不行的。



 “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一开始是很用力的,但后续遭遇不顺,又一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再往后,到美国上研究生,出国时还有很高的目标,前期也还觉得语言很顺利,但后续在专业上出现了无法集中精力,学业出现困难时,也就开始认为是周边的人有问题,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父亲说。



记者将王猛的万字长信转给了父亲一份,希望他能清楚儿子对过往真实的思考和想法。看完信的他没有说太多感受,“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他依然认为儿子太放不下。毕竟儿子远离这么多年,父亲其实也有自己的反思。抛开儿子本身性格中的内向,抗挫折能力不强外,他也开始回顾自身是否也存在问题:说不上太多,但他觉得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



“好比那次他耿耿于怀的旅行,如果当时真的站在他的角度,或者在现场对导游的话有所回应,他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父亲说,“再比如,他不喜欢的大姨、无法沟通的美国‘老朋友’,或许并没有必要硬要求他一定要联系,应该尊重他的想法。在很多事情上,或者给出策略和办法,让他自由选择要好得多,而不是帮他做决定。”



儿子是“不一样”的,“但过去,自己却偏偏在任何事情中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他,对任何人都应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这些年,老两口搬了四次家,母亲丢掉了所有与自己大学相关的书籍或笔记,对于那个年代的她来讲,这些东西意义非凡,“我都是孩子三岁了才去上的大学,他爸更晚一些”,但惟独没有丢弃的是,王猛从小到大的所有物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手工,都在家里放着。“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联系起来。”父亲说。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点击「

阅读原文

」,看看你能上哪所名校,竞争力有多少?



END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留美学生写万字长文数落父母“过度关爱”,与父母决裂,到底是谁

阅读原文,领取留学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