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区跋涉,杀出一条“雪路”来

寒区跋涉,杀出一条“雪路”来

寒区跋涉,杀出一条“雪路”来

亲历2018中国军队冬季训练(上)



责任编辑:魏兵

军营观察



209

寒区跋涉,杀出一条“雪路”来



—从第七十八集团军某特战旅雪地行军训练感悟战斗力生成规律



雪地行军如同“扎马步”,既是基础更是关键

 

 

“半小时竟然才走了800米!”

走在队伍最前面,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上等兵刘杰,此时望着漫漫风雪路有些无奈。首次参加冬训,听说第一个课目是雪地行军,他颇为不屑:不就是走路么?

刘杰从小翻山越岭,入伍后多次打破全连5公里越野纪录,是有名的“飞毛腿”。今天一到冬训场,他主动请缨当开路尖兵。然而,“先锋官”远没有他想象中那样好当。

“像踩在了棉花上,每一步走都费劲!”蹚着过膝的积雪,没一会刘杰直喘粗气汗流浃背,“就这蜗牛般的速度,仗还咋打?”

这个问题,早就牵动了该旅领导的心。经不起严寒考验的军队,是要吃败仗的。77年前,莫斯科保卫战在-40℃以下打响。极寒天气下,德军被冻死冻伤十万余人……

“在战斗力生成的‘大棋盘’上,雪地行军如同‘扎马步’,既是基础更是关键。”作为常年戍守寒区的特种部队,该旅年年挺进林海雪原,扎扎实实开展雪地行军等基础训练,摸索了不少招法。

“前面的尖兵不能高抬腿,蹚着雪走最省劲;后面的得踩着前面的脚印走,踩不正,必打滑,不是摔倒,也得崴脚……”副参谋长崔迎彬一边讲解行军的诀窍,一边对记者说,“你别看这些经验好像上不了台面,可打起仗来真管用!”

到了积雪很深的地方,厚厚的雪都已凝固。“开路尖兵”蹚不到30米已累得气喘吁吁。

“换!”只见特战队员轮流换班开路,行军速度始终没降,硬是在人迹罕至的丛林中蹚出一条“雪路”来。

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困难。崔副参谋长告诉记者,雪野机动可是一门大学问。比如,在没有敌情的情况下翻山,可以走山脊线,那里雪薄好走省劲;穿过庄稼地,尽量走横垅,可以避免脚上打血泡……



忽视了细节就是给自己“埋雷”

 

 



“滑雪通过‘魔鬼坡’!”

行军途中,官兵眼前出现一条弯弯曲曲的下坡路,特战小队队长徐海晨下达命令。

本以为特战队员换滑雪靴得一会儿,没想到他们将防寒靴直接往新式滑雪板上一扣,就如离弦之箭向坡下冲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特战队员山长权清晰记得,那次执行任务,自己正在低头换鞋,“敌人”的枪就响了……?

换一双鞋竟然输了一场战斗!这段败走麦城的经历,引发了该旅领导深入思考:任何一支军队的战斗力,都是由一个个基础课目累积起来的,忽视了细节就是给自己“埋雷”。

战场哪有换鞋的功夫?必须对滑雪用具进行改良!

没想到,这一改就是10多次。以前的雪板太长,山地行军就像粗天线似的来回晃,一不小心就刮在树枝上,影响作战行动。他们将其缩短到一米来长,跟背囊大小差不多,挂上就能走。再后来,还研究出了“折叠式”……

“看起来不起眼,用起来很出彩。”一次次小小的改良,带来的却是战斗力持续提升。

这些年,该旅官兵用实战眼光审视冬季训练的每个细节,革新了冰爪、护膝、护肩等小发明小创造,大大提高了雪地行军速度。他们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我们不能给战斗力留下任何一点隐患。



寒区跋涉,杀出一条“雪路”来



今天的训练越苛刻,明天的战斗越轻松

 

 



“慢一点!再慢一点!”

一直追求速度的雪野行军,到了“尾声”时,队长徐海晨竟然要求特战队员慢下来。

灌木丛中,特战队员刘海一双冷峻的目光盯着500米之外“敌人”的一举一动。

20分钟过去了,50分钟过去了……瞅准时机,他趴在两个滑雪板上,悄无声息地又向“敌”心脏区域潜行了3米。

雪地潜伏和潜行是寒区作战的一门必修课。对于特战队员来说,潜行中任何一个多余动作和声响,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在刘海看来,特战队员的“快”与“慢”,都是战斗力!

此次考核要求:在离“敌人”后背5米外,潜行过去不能被发觉。只见特战队员钻进厚厚的积雪下,小心翼翼用手把下面能发出声响的树叶扒开,龟速般向前蠕动。

3个小时后,刘海成功过关。

“一默如雷”的背后,是无数次的历练“煎熬”。为了练就潜行的忍耐力,三伏天,刘海将身子埋入掩体,用塑料袋包住头部,嘴里插入一根通气管,再填上土,一练就是小半天……

“天上不放过一只鸟,地上不漏掉一根草。”他还可以在不带夜视仪的情况下,通过特殊搜索方法,在伸手不见五指的丛林中准确发现目标。

那一年,刘海参加国际侦察兵比武,一举获得1项第一、2项第二、2项第三的好成绩,荣立一等功。

今天的训练越苛刻,明天的战斗越轻松。从雪堆里爬起来,天色已经放暗,可刘海没有丝毫放松。回望身后蹚出的一条条“雪路”,他知道,更严酷的训练,还在前面!



寒区跋涉,杀出一条“雪路”来





练兵备战,难在“切肤之感”

真正在冰雪中生活的人,不会是冰雪的歌颂者。如同真正经历战火的军人,之于战火。

北纬44.6度的风雪,吹在脸上,有一种刀割般的锋利。踩进过膝的积雪,灌进靴子的雪尘,带来一股彻骨的冰凉。感官渐渐变得麻木,不经意间,一队战士的行军身影,掠过身边,倏然而逝。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我们这支军队的战史之中,一次次回响着豪迈的“冰与火之歌”……

——距离这座训练场数十公里外,林海雪原,为了战胜侵略者,多少抗联将士冻掉脚趾仍在行军,牺牲时胃里竟然没有一粒粮食!

——距离这座训练场数百公里外,长津湖畔,为了压倒不可一世的强大敌人,多少志愿军官兵以射击姿势冻死在阵地上!

冰雪是严苛的战境,冰雪是残酷的敌人。而今,吃饱了、穿暖了、枪好了、炮多了,我们这一代军人可还记得昔日战场上的这种“切肤之感”?

一位指挥员记忆犹新:观摩演习,哪怕是当年入伍的新兵,在枪炮隆隆的演兵场上,眼中完全看不到恐惧……战场是残酷的,是我们的战士真的一往无前、无所畏惧吗?

不!是因为他们虽然像打仗那样奔袭那样闪躲,脑子里却不相信这就是打仗!

练兵备战,我们不缺鲜明的口号,不缺坚决的表态,不在于训练创新“千树万树梨花开”,不在于训练经验“应似飞鸿踏雪泥”,难在“切肤之感”!

一名营长说起自己最惭愧的事——平时演习定方案、下决心,官兵们都是一片赞同。真到了维和战场,枪声响起,生死一线,自己的战斗部署却被几名班长毫不留情地指出了疏漏之处。“现在想想训练场上的那些虚光,都后怕!”

一名参谋谈到自己最费解的事——热播影片《战狼2》中,舰长怒吼“开火”,导弹精确命中,令人激动。然而熟悉而又刺眼的是,新型驱逐舰如此先进的作战指挥室里,最后的作战命令却来自于一个文件夹。“不签文件就打不了仗吗?比装备落后更可怕的是什么?”

古人论兵,“不可求之于言语,独见之于战耳。战不可得而试也,是故见之于治兵。”走进新时代,我军大抓练兵备战,需要焕然一新的作为,更需要焕然一新的作风,必须直面问题、实事求是,把功夫下在重实战、谋实效上。倘若一味图虚名、务虚功,沾满泥巴的迷彩服里也可能是一个和平官,炮火硝烟的演兵场上也可能是一群和平兵。

春天藏不住雪,纸团包不住火,泡沫终有被刺破的那一天。唯有真而又真、严而又严、实而又实的训练,才是提升新时代打赢能力的正道。

雪越下越紧了。在这个冬天,“能打仗、打胜仗”不应是一个被素裹的召唤。

雪中足迹,是特战队员大写的忠诚



一只脚踩进雪地的瞬间,我整个人不由地往前踉跄了一下。一步,二步……每一次抬脚,都要用力把腿从过膝的积雪中拔出来。

1月16日,我有幸成为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特战分队一员,与他们一起完成极寒条件下“敌后”渗透。

曾听一位新闻前辈说:“只要一加上‘特种’两个字,所有冬季训练课目的难度和强度都会提高等级。”

悄然间,坡度在不断增加。自认为体力还不错的我开始觉得吃力,额头已渗出细密的汗珠。

“走了多远?”我气喘吁吁地问。

“几十米吧!”上士杨斌走在我的身后,回答道。

“几十米?开玩笑吧!”我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果然,距离出发的山脚没有多远。

我有些难为情:身上的背囊连特战队员负重的一半都达不到。疲惫已取代了之前的兴奋,此刻,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脚下,至于出发前,队长说的侦察、警戒,我早就抛在脑后。

雪野寂静,耳畔回想着自己粗粗的喘气声。咬着牙,跟着走。蹚着齐膝深的雪,那种深一脚浅一脚的感觉,那种一脚下去也不知道是什么的担心,让人有些害怕。

“有一年冬季训练,一脚下去,大半个人都陷在雪里。那次,连我都有些怕了。”杨斌边走边说。

面对未知,人的内心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只是,当你的身份是一名特种兵,是一名中国军人的时候,那种恐惧要在最短时间内消除。

在下一个任务点等待战友的时间,杨斌告诉我,渗透通常是在夜间进行。这个时间,“敌人”容易疲倦,特战队员在夜色掩护下也不容易被发现。

“你们不困吗?”我问。

“困啊!有次我带队出去,有的新战士一边走着路,一边抱着枪都差点睡着了。”杨斌顿了顿,接着说:“吃苦的时候我经常想,如果这样能让老百姓睡个安稳觉,那就是值得的。”

看着眼前这名士兵,他的肤色是寒区士兵所独有的——那是经过凛凛寒风和飘飘白雪吹打铸就的一种特殊的红!粗糙,却透着刚毅!

成为军人之前,他们也是冬日里嬉戏雪花、爱睡懒觉、在父母眼中长不大的孩子;成为军人之后,他们蜕变成我们眼中最坚实的依靠!

《呼伦河传》这样描写茫茫雪原:“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

未来战场,也许就是这“什么也看不见”的白。对于在极寒中爬冰卧雪的特战队员来说,今天的实战化训练,就是为了让自己成为那个“认路的人”。

大雪无痕。特战队员走过的路,被最后一名队员打扫,很快又被飘落的雪花覆盖。但,茫茫雪原定不会忘记这一串串脚印,那是特战队员们在寒冬里大写的忠诚。

寒区跋涉,杀出一条“雪路”来

图为中国军网记者孙伟帅体验雪地行军。



寒区跋涉,杀出一条“雪路”来



寒区战场救护





雪花飞舞,落在一张焦急的脸上!“快点,再快点!”穿越冰雪路的军医孙普阳不时回头招呼卫生员。

1月16日清晨,天刚见亮,第78集团军某特战旅卫生连军医孙普阳已奔袭在林海雪原。就在几分钟前,他接到命令:前往两公里外救治1名“重伤”战士。

“必须手术,尽快把伤员送回后方卫勤方舱!”赶到现场,确诊伤情,紧急包扎固定后,孙普阳一声令下。两名卫生员迅速取出一张带拉绳的地毯,将伤员放在毯子上固定,然后攥起拉绳拖着伤员快速在雪地上前行。

“这挺省劲啊!”听到记者感叹,卫生员小张得意地介绍说,这叫便携式拖运毯,是我们孙军医的独家发明,别看科技含量好像不足,可解决了冬训场上伤员快速运输的大问题。都说人不可貌相,孙军医琢磨的寒区救护招法实在管用。

中午时分,孙普阳到连队巡诊,发现下士小胡的小腿在滑雪时不慎被划了一道口子。

“马上输液治疗。”孙军医使劲搓了搓双手,从救护箱中取出吊瓶和输液器。记者注意到,他们携带的野战救护箱穿着墨绿色的“棉袄”。孙普阳说,输液药品在冰天雪地下不到10分钟,瓶口内部就会出现冰花,30分钟瓶内和底部就将形成小冰块,根本无法使用。

这么冷的天,输液过程中结冰了咋办?“我们同样为吊瓶准备了一件具有加热功能的‘小棉袄’。”孙普阳告诉记者:“这种设备通过移动电源加热,能将吊瓶中的液体药品温度保持在20℃上下,满足了严寒条件下的输液需求。”

几场战斗下来,孙普阳忙得不可开交。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部队即将夜间急行军。记者看到,孙普阳没有坐进卫勤车,而是跟特战队员们一起行动。他说,作为特种部队的军医,体能也是必修课,跟战士一起雪地行军,有助于研究夜间雪盲症等寒区救护难题。

上图为孙普阳雪地转移运送“伤员”。

寒区跋涉,杀出一条“雪路”来

零下三十一摄氏度“泼水成冰”,这对军人来说,是偶然还是常态?

“任凭雪花把自己覆盖”,是雪地里的浪漫还是练兵场的残酷?

远赴东北的记者,如何讲述这寒冷彻骨而又热火朝天的训练?

走在记者身后托起她背包的那名上士,经历了怎样的冬训一天?

扫描二维码,跟着军报融媒体记者到“雪深不知处”的茫茫雪原去探险,用镜头撕开雪做的大棉被,体验一回极致的寒冷和极致的壮美。





文字撰稿:魏 兵、刘建伟、康子湛、孙伟帅、张艺藐、姜嘉霖、李大鹏、赵 雷

视频制作:孙伟帅、鲁 赫    

图片摄影:刘建伟、刘 鹏、贺善文

VR 特效:孙 浩    无人机航拍:尚 超

编辑:梁   晨、张森林

北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更多原创军事新闻访问

北部战区陆军网:

bblj.81.cn

投稿邮箱:

bbzqlj@126.com

 

寒区跋涉,杀出一条“雪路”来

“长按”

此二维码

“识别”

 

可免费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