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35摄氏度“把脉”钢轨

《零下35摄氏度“把脉”钢轨》,对,你要找的就是这篇文章啦,傻大方资讯小编为了帮你找到这篇文章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

正文开始:





探伤工浑身上下挂满了霜雪和冰碴,乍一看就像一个个雪人,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零下35摄氏度“把脉”钢轨





“嘴里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白霜,一层一层地挂在眉毛和额头的发丝上,两只眼睛被厚厚的白霜包裹得只剩一道缝隙,结了冰的防寒口罩硬邦邦地贴在脸上。”1月23日,集通公司锡林浩特综合维修段检查监控车间探伤工长梁荣智说,探伤作业还没正式开始,人就快要冻僵了。





西北风钻进羊皮大衣和羊皮护腿,冷到骨子里,大头鞋垫了三层鞋垫,脚却还是像在冰窖里一样……





1月下旬以来,锡林郭勒草原持续遭遇低温寒潮侵袭,最低气温跌破零下35摄氏度。





当天9时15分,梁荣智带领6名探伤工赶到锡(锡林浩特)乌(乌兰浩特)线352公里处。这天的作业任务是推行探伤仪徒步检查12公里线路,期间要经过12处风口地段和23处线路积雪地段。





“越是严寒的天气,钢轨、道岔就越容易折断,加强钢轨探伤成为冬季线路设备‘防三折’工作的重中之重。”9时45分,上道准备工作就绪后,梁荣智再次对探伤仪的技术参数进行复核,紧接着两台35公斤重的探伤仪和30公斤重的耦合液被大伙连抬带背地“请”上了线路,探伤作业拉开帷幕。





一望无际的茫茫雪原,瞅不见生命的迹象,只有西北风在蠢蠢欲动,一眨眼工夫就成了白毛风,无情地从脚面掠过。





“冬天的活不好干,人遭罪不说,仪器也跟着捣乱,电池耗电快、仪器出波慢、探头失波都是家常便饭。”梁荣智用小扫帚反复扒拉着钢轨上的积雪,“最怕的是钢轨面上有积雪,会导致探头与钢轨面不密贴,降低探伤灵敏度,特别容易漏检。这是今天经过的第5处积雪路段,像这样的积雪路段还有18处。”





前面刚刚扫过,后面又刮了上来,刮完扫、扫完刮,就这样反反复复,梁荣智手里一直握着小扫帚。





12时30分,距离作业终点还有6.5公里,低温天气没有因为晌午而回暖。就在大伙顶风埋头缓缓前行时,左股探伤仪突然发出一声急促的报警。执机手隋东旭顾不上多想,立即收回还未完全迈出的右腿,向后一仰,来了个“急刹车”。





仪器停稳后,他左手扶着探伤仪,右手食指按着调节面板上的灵敏度调节键,前后反复移动探头,直到异常波形报警消失,他才长出了一口气。用力跺了跺脚,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指,他往紧里裹了裹羊皮大衣继续作业。





“像这样的报警一天要遇到几十次,每次都要进行核实,确认不是伤波才能继续作业。”梁荣智说,“现场复核异常报警是对探伤工提出的硬杠杠,不管天气再冷、时间有多晚,都必须当即复核。绝不能让异常波形过夜,也绝不能凭借经验臆测钢轨是否有伤,必须要‘把脉’。”





寒风越刮越烈,温度计指针已接近零下35摄氏度,经过大半天的作业,大伙身心疲惫。梁荣智找了一处避风的地方,招呼大伙儿下来休息。





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午餐,用方便面、压缩饼干、麻饼和结了冰的矿泉水补充体力。“像这样的野餐每个月都有这么几次,区别是夏天吃得好一点,冬天太冷,不饿肚皮就行。”





10分钟的短暂歇息一眨眼就过去了,梁荣智和隋东旭从怀里掏出一块电池,这是他们今天为探伤仪更换的第3块电池,也是最后一块备用电池。





为了确保探伤作业能够按计划有序推进,他们每天上现场都要往怀里揣上两三块备用电池。换上新电池的探伤仪格外努力,一个波跟着一个波,有条不紊地在示波屏上闪过,报警声也比之前响亮了许多。





16时40分,探伤任务告一段落。此时的探伤工浑身上下挂满了霜雪和冰碴,乍一看就像一个个雪人,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玉波 杨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