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和平:报刊史研究的新视野
近代报刊史已有诸多研究成果,但读了王天根的最新研究成果——《近代报刊与社会重构中的传媒镜像(1915——1937)》,令我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首先,该成果以1915——1937年的报刊为研究对象,这是以往报刊史研究涉及较少的部分。已有的近代报刊史研究主要则重于1915年之前,尤以20世纪初期的清末民初为多。如近代报刊史的代表性著作——方汉奇所著《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1912年修订为上下二册重版),全书共计七章,只有第七章“民国初年和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报刊”中,所涉及的北洋政府时期也只是1915年之前的袁世凯政府时期。又如美国学者白瑞华所著《中国近代报刊史》(苏世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以1912]年为下限。近年来,虽有一些报刊和新闻史的通史性著作问世,内中涉及了1915-1949年的报刊史,但仍相对薄弱;以这一时段为主体的专题性研究著作更是缺少。王天根的这一成果无疑推进和充实了这一时段的报刊史研究。
其次,该成果以这一时段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重构为切入点,包括袁世凯擅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重大问题。这四大问题虽不能概括这一时段所有重大问题,但无疑是对这一时段历史走向产生根本影响的关键问题。因此,这四大问题是近代史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是每一部整体性近代史研究著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已有过诸多的专题性研究。但是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研究者对这四大问题的概观性论述,而王天根的这一成果,则从报刊舆论的角度考察社会各界对这四大事件的看法和评判,无疑开辟了一个新的面相。
第三,该成果显示了报刊史研究的新路径。从迄今为止的近代报刊史研究成果来看,其研究路径可以有三个。一是报刊自身的历史,所研究的主要是何谓报刊?何时产生?如何发展?如何经营?有何特点?有何影响?这种报刊史研究虽然也会关怀或涉及社会历史,但只是作为报刊发展的社会原因和社会作用。这种报刊史可以说是近代史中的一科专门史,早期的报刊史研究以此为主线,如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
二是历史里的报刊,即以报刊为整体历史研究的一个构件、一种素材、一种资料,也就是说历史研究者根据各自的需要审视报刊作用、利用报刊资料,如报刊如何被党派、集团、群体所用?报刊里有何可用的重要历史素材记载?这种报刊史研究,既将报刊作为整体历史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关注和考察其所发挥的作用,又将报刊作为一种历史文献用作研究资料。这种报刊史研究的著作,一般不用“报刊史”、“新闻史”这样的名称,而是采用某某历史事件与某某报刊、某某党派与某某报刊,或某一时期的历史与报刊之类,以报刊历史与社会历史互动为主要的研究路径。这种报刊史研究,基本开始于改革开放以后,旨在开拓历史研究的视角和资料。
三是报刊里的历史,即以报刊为历史的文字载体,从报刊中寻找历史的踪迹。近代报刊以其所刊载的内容在总体上最富有时间连续性、空间多地性和人间广泛性,可谓是近代历史最全面的见证者和评判者。近代史上一切有意义的事件、有影响的人物、有价值的思想几乎都是报刊的记载对象,虽然各有轻重、各抒己见,但在总体上则有全面反映历史变迁踪迹和人们认知历史差异之功效,可以反映近代历史的另一个面相。这种报刊史研究,大体出现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迄今虽然尚未见及总体性的研究成果,但专题性的研究成果不无所见,如以某一、某类、某派、某界、某地、某时报刊为研究对象,考察与其在相关问题和领域上的历史观。
王天根的这一成果,可以说是上述三种研究路径的结合,尤以第三种为主,读后颇有新鲜感,值得关注。
作者简介:虞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主要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中国现代化。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社科院近代史所
- 非洲中国维和工兵家书:做和平使命践行者
- 三部委联合发布第二批示范物流园区名单;普洛斯和平安合作
- 全国少儿类报刊编校质量检查结果公布,《语文报》零差错受到总局
- CALVIN KLEIN,包罗万象的纽约和平凡的超级英雄
- 副总统彭斯称美国可能与朝鲜谈判,包括华盛顿和平壤的直接对话
- 刘强东新年新善举,为老家光明村和平石头村送上春节发礼包
- 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奋斗是幸福的
- 缅全国停火协议又添两签字方 和平进程再现新进展
- 忧“武统”氛围 邱毅:告诉大陆同胞 要两岸和平
- 蔡英文师兄:应谈和平统一 希望领导层台胞比例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