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文 | 于淼

(北

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副理事长、

上海季风书园总经理

我来自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发起人主要是各个商学院的EMBA。



我们每年五月份在甘肃的瓜州,有一个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在戈壁上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于2008年汶川地震之际发起成立了这个公益组织。先从防灾宣传及现场救援开始,再扩展到教育公益。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上次听晓燕老师提起这次年会的主题是公益反思,我就非常感兴趣,因为从2010年开始参与教育公益,到现在八年时间,我们一直在行动,一直在探索,但基本上都是在我们自我的认知框架中发挥,而像今天这种大范围的同业主题交流,一定会给我们带来突破性的收获。我今天想和各位分享的是我们在“好校长成长计划”这个项目上的探索与思考。

“好校长成长计划”是一个面向乡村基层校长的系列培训项目,我们为何要做这件事情呢?要从我们支教队刚刚成立说起,2010年我和另外几个朋友一起走进贵州大山深处的脚里小学,看到那儿简陋的教学条件和严重紧缺的师资,于是想对乡村教育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能想到的,不外乎是从简单的支教开始,我们陆续派遣长期支教志愿者到若干山区小学,做一年以上的支教,同时安排以音体美为主的短期支教,也为学校修缮校舍,捐赠图书。这些事情对当地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也渐渐发现,这种影响力比较脆弱,难以形成一种根基,往往流于表面。而真正能促进当地孩子身心发展的,是本地校长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工作状态。

在对贵州乡村学校的大量走访调研后,我们发现校长们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种职业倦怠,对工作没有热情,没有意愿做任何改变和突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管理权限、上级行政干预过大、50%以上的时间要准备材料应付各种检查、周围缺乏标杆效应、乡村学生未来的求学成才之路并不乐观等等,这些很现实的问题,限制了他们的动力和热情,也成为职业倦怠的借口。

于是,我们着手从这个角度去尝试改变校长的心态。2011年举办了第一期“好校长成长计划”,由于基金会是在戈壁上酝酿成立的,从自身经历和感悟出发,我们首先想到了戈壁徒步,这段经历对我们大多数戈友的人生态度都产生过积极影响。对我自身而言,我从戈壁到公益到独立书店,这十年来的人生路径和我之前的完全不同,但却令我如此愉悦,其中每一步都刻着戈壁的印记。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每个人很意外地进入了戈壁这样一个环境,烈日狂沙,每天三十公里、超过七个小时的徒步,连续四天,不断逼近体能和意志力的极限。完全被放逐于茫茫天地之间,被戈壁所驯服,那时我们充分感知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一种对天地的敬畏和对内心本我的贴近。这时候,所有在社会中不得不自我包裹的伪装,被层层击碎,你能感知到人性的真实和内心的澎湃。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那段戈壁路我们叫它玄奘之路,是1300年前玄奘大师西行探索佛法的一段路,在那段路上,玄奘历经磨难,立下誓言: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生。我们希望好校长们也能在同样的一条路上,跨越时间和空间,触摸人的精神世界,激发生命内力,思考自己的教育理想之路。

于是徒步戈壁首先被确定下来,成为好校长成长计划的第一个环节。在当时,我们自己也曾有过疑问,徒步戈壁,对这些原本就是来自于乡村,每天都走在山路上的校长真得有用吗?

从事后每一届校长们的反馈,我们发现这个安排是对的,非常对。戈壁成了他们一个自豪的标签,他们在个人生活和学校活动中,都融入了很多戈壁的精神元素,他们说这是经历过的所有培训中最感动最触及内心的一次,他们惊讶于自己内在的能量。

作为一个乡村校长培训项目,我们当然不能只走戈壁,紧随4天徒步之后,趁着校长们感情和内心都被打开之际,我们会策划一个3-4天的校长课堂。如何安排课程,成了我们每年都在思考的问题,因为这才是我们所有工作的核心。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作为在企业经营领域游走多年的我们,当时对教育并没有很深的钻研和理解,只是从熟悉的角度去建立我们的视野,学校当然是一个组织,组织中就需要建立人与人在不同角色上的交往规则,那也就是建立一种管理秩序,而校长就是一名管理者,他需要管理理念和各种管理工具。于是我们从各个商学院中寻找培训资源,这是我们的强项,也是一个便利的选择。我们前几期开设的课程有:领导力、组织行为学、科学管理的十二个问题等等。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因为没有形成项目的核心理念,我们团队成员对于教育、对于公益的态度往往流于这个社会无处不在的世俗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共识。所以那时的课程往往因人设课,有些关系熟的老师,有些理事推荐的老师,都可以很轻易地进入我们的课程设计,其中不乏心灵鸡汤、成功学的理论杂烩,这些内容社会上应有尽有,想捂起耳朵不听都难。而我们花费时间、精力、财力和感情,如果只是不经过自己严肃思考的随波逐流,甚至以此为荣,那这件事还不如不做。在中国做教育公益,如果没有批判性的思维,那就是一个有毒的玩笑。

随着我们走访的学校越来越多,和师生的交流越来越充分,对当地的教育乃至社会现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我们体内的反思机制开始发挥效用。我们立志做公益是希望参与社会生活,让每个人变得更好,从而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聚焦于教育则是因为由教育得自由,这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前提。

我们之前筹划的各类课程从不同角度总能找到他们的价值,但是他们和教育的本质无关,和解决这个时代的教育困境无关。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当教育工作者迫于权威或精于世故,不能释放人的情怀、感知人的冷暖,没有健全的人格、无法坚守人的价值底线,那他们拿什么去教育我们的孩子们?教育是靠感染,而不是说教或者冷冰冰的管理工具。当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中迷失了自我,那他的心里怎么会有“人”的存在?怎么会去关心学生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管理对于他们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这种反思常常令我如坐针毡,当然,并不是说我们所有的课程都有问题,其中有不少现在想起来都很有价值,但问题是,那些都往往是在我们无意识中发生的,这令我很恐慌。我记得每期课程我最爱听的是贵州师范大学顾久教授的课,他的教育理念和社会情怀令我受益良多,他谈教育家理想、谈信仰、谈教育中人去哪儿了?这些课程的精彩反而令我们偷懒忽视了其他课程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戈壁徒步而打开的生命激情,无法和后续课程产生联通。

教育是要释放人的自由心性,从而呈现自我更好的生命状态。这和目前的中国教育现实是有所冲突的,但这也是我们教育公益组织存在的重要意义。我们都能意识到房子里的大象,尽管我们可以为了安全而不说,但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公益,那为了下一代的教育突破,我们必须在行为上有所呈现。我们每个人都不希望被社会漠视自我的个性和自我发展的需求,不希望被当作驯服的工具,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人。但在当下教育中,人去哪儿了?以人为本,这难道不应该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吗?所以,我们想,就从这个角度出发,突破思想的桎楛和社会的驯服,引发校长们对人的关注,对人文精神的思考。

人文精神是什么?它包含人的精神和道德、人的志趣和美感、人的权利和自由、人的价值和理想。它将人的生命和尊严,作为最高的价值。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人性的幽暗,去追求自我救赎,追求社会正义。这及其重要,且又是这个时代极度缺乏的。人终究是要在黑暗中觅光而行的,那些人文精神下的同情、执着、死亡、反抗,必定会播下一些种子,悄无声息地助力于我们丰满而醒觉的人生。

所以,我们从三四年前开始将课程跳出技术性的层面,而和校长老师们一起,在人文世界中找回教育的理念。去年八月份我们第七届好校长成长计划的课程有:雷颐的“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王建勋的“读书人的责任和使命”,顾远的“旁观者的一生”,王晓渔“风雨如晦,弦歌不辍”等。讲座嘉宾们那些清新而深刻的视角,给教育工作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我的窗。

之后我们又做了后续几个模块的探索,比如第二模块,我们和北师大合作,举办为期两周的教育研修班,依然侧重于对教育理念的思考,同时增加了一些教育探索先行者的经验分享;第三模块,影子培训,我们把校长们分成若干小组,去到浙江一些优质学校进行为期两周的挂职实践;第四模块,我们对参加成长计划的好校长们进行长期跟访,观察、记录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得与失、困惑与改变,并在去年形成了一份调查报告。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目前我们的课程在主题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上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同时对后续几个模块的开展还处于初级探索期,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我们也在集思广益中,比如:我们有了对教育理念的反思之后,如何再回到教育现场,让校长们有落地的信心和思路?如何保持和校长之间常态性的互相激励,让校长们每一点滴的探索,都充满底气?如何能够采集更多教育探索先行者的经验?如何能找到并且让乡村校长们走进那种有代入感、能产生共鸣的标杆学校,进行挂职体验?如何形成像戈壁团队一样的生命共同体,彼此看见,彼此激发?对于这些问题的不懈思考,是我们个人以及基金会在公益路上持续前行的动力源。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这些反思和调整,是基于我们对教育现实的不断理解,而做出的一种选择,也许它仍然有其幼稚的一面。但我们认为在教育公益这盘大棋中做任何选择,只要出自真心,都没有对错和高下,百花齐放才是一种正常的生态,而这种生态也会有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功能。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参与教育公益,不只是出于我们的兴趣,更是我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方式,这种行动寄托了我们对良好社会的期望。我们希望和各位教育从业者以及公益人士,共同探索如何摆脱现实的奴役,从而照见更好的未来。

本文根据北京市戈友公益援助基金会副理事长于淼2018年1月7日在第五届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上的发言整理。

年会回顾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反思:创新突破与适性落地 | 年会概览

杨东平:通往未来学校的教育公益

梅初九:科学发展促进教育变革持续性演进

李一诺:通贯城乡的网上社群有何价值

张轶超:教育公平呼唤颠覆与变革

梁晓燕 | 10年:教育公益组织发展面面观

顾远:公益助力教育,约束催生创新

更多会议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教育公益组织双年会”(edu-NGO)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教育思想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旗下自媒体

读者交流QQ群:299487468

投稿及合作QQ:2039836476





于淼:好校长成长计划的探索与反思

一起分享教育的点滴

长按二维码关注